常亚新
摘 要: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健康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其决定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成绩。可以说习惯是最美妙、最强大的力量,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正式接触系统化学习,如果此时学生能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良好的素质就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健康人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自律,认真学习,消除人生成长中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行为习惯 健康人格 学生 关系
要强调的是,习惯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够形成的。习惯需要教师、家长的循序渐进引导,在各种条件反射训练中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在学生成长中,学习习惯需要实践才能够形成。学生有了良好学习习惯就能够下意识、不自觉地根据这种思路、方法持续学习。教育说的是教与育,教师需要同时兼顾教书和育人两个追求,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会,同时也要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健全品格是新时期教育的基本方向、基本追求。
一、当前行为习惯教育情况与问题
现实社会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国过去曾长时间沿用应试教育模式。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培养[1]。这种错误的态度往往会丢了西瓜捡芝麻。教师一定要明白,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便成绩再好也没有用。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行为习惯,即便学生当前成绩很差,学生也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
(一)内容单调、方法单一
过去每当学生犯错,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学生此时也只能默默接受低头不语。在教师批评完事后学生能够乖乖表现一段时间,不过没过多久学生就会再次犯错。这是因为学生明白教师的方法无非就是批评教育,没有任何威慑力。所以学生才会肆无忌惮,并没有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和认知。教师有必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教师不要跟过去一样只有斥责与说教。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二)没有载体、没有常态
不少教师根本没有深入研究学生情况,不能按照学生的表现和条件设计教育方法。教育环节相互脱离,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弊病或是问题以后才会应对与处理[2],这样的教育方法非常被动。教师需要明白,预防远比治理效果要好。行为习惯教育需要体现在日常生活。教师需要将日常生活作为教育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评价模式机械化
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品格,就不能一蹴而就。要明白的是,教育是持久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纠正[3]。为了达成教育目标,当前很多学校以及教师都会让学生背诵大量守则与规范。小学生根本不喜欢这样的学习方法,会出现抵触情绪。学生即便背诵了再多内容,往往也无法养成良好品格。这种评价模式非常理想化和武断,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
二、小学行为习惯与人格健全教育的开展方法
(一)多元学科渗透
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品格,就需要明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说学校、教师强制要求就能够达成。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文明素质,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巧用多元教学手段,以免学生出现反感情绪。要通过日复一日的过程让学生规范行为、端正态度,这样才能够体现行为教育的追求。要说明的是行为教育、习惯教育不是班主任的自己的任务,而是所有教师的目标。所有学科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发挥课堂教学价值。做好学生行为规范和习惯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人想法,让学生重新回归正軌。
(二)多元活动教育
养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学习过程,同时也要体现在学生课余活动。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完成学生行为习惯训练与引导。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让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学习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包括行为规范、人生哲理。了解了这些规范和道理以后,学生就能够形成思想意识,并严格遵守行为要求。教师可以用升国旗、晨会、班会、课堂活动进行行为规范以及人格教育,全方位渗透让学生多元接触。这样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
(三)生活化教育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需要在生活中积极体现。当然不同学生有着不同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所以教育中,一定要获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师需要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让学生不松懈、不偷懒,形成良好习惯。
结语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精气神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和追求,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引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忻悦.浅谈适度的奖惩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14.
[2]茅晓辉.让好习惯滋润一生[J].中国德育,2019(08):60-62.
[3]王玲.论教育与习惯的关系[J].成才之路,2017(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