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辉
摘要:渊盖苏文作为高句丽末期政治运营的重要人物之一,曾深刻影响了七世纪东北亚的政治局势。他不仅在国内外史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围绕其神秘的家族出身、政治外交活动等受到了中国、韩国学界的瞩目。长期以来,两国学界对此人物也形成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拟重点围绕中韩两国学界针对渊盖苏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探讨两国学界研究的特点与问题点,以此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渊盖苏文;中韩学界;渊氏家族;强权统治
关于渊盖苏文的研究和评价最早始于近代朝鲜半岛。日韩合并后,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蓄意鼓吹的“日鲜同祖论”“他律性论”和“民族性论”等具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史学思想,朝鲜三·一运动后,申采浩、朴殷植等民族主义史学家开始有意识的发动反击。他们宣扬历史要以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为基础,强调朝鲜人要有独立灿烂的历史,以此抵抗日本殖民主义史学的侵害。民族主义史学家着眼于美化朝鲜半岛历史上抵抗侵略的将领和出色的政治家,曾主导高句丽抵挡唐朝攻势的渊盖苏文便成为被颂扬的不二人选。申采浩[1]、朴殷植[2]等评价盖苏文为“英雄”,其活动也被认可为“救国大业”。不可否认,这也开启了后世学界开展渊盖苏文研究的先河。
韩国学界自八十年代开始,以渊盖苏文的政治活动为中心,围绕高句丽末期政治的研究开始兴起。国内学界于九十年代末开始探讨盖苏文的人物形象。笔者通过梳理发现,直至目前,中韩学界的研究在不同的视域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盖苏文的家世背景为中心;二是以盖苏文的政治外交活动为中心。笔者将围绕不同研究视域下的渊盖苏文研究,对中韩两国的学者观点进行具体的展开。
一、以渊盖苏文的家世背景为中心的研究
渊盖苏文或名泉盖苏文,或盖金。其中中国学界多以“泉氏”,朝鲜、韩国、日本学界则多以“渊氏”之称。围绕二者间关系,学界较认同的观点是原本盖苏文姓“渊氏”,流落至唐朝的盖苏文后代为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讳,便改称“泉氏”。渊氏家族出身于高句丽后期东部或西部的新兴大贵族之一。结合泉男生墓志铭的记载,足以见得渊氏家族在高句丽末期显赫的政治地位。由于围绕盖苏文的生平记事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使得探讨盖苏文家世背景成为剖析高句丽末期政治结构,解读盖苏文政治活动等方面不可缺少的研究。
国内方面,祝立业认为高句丽后期出现贵族专政局面很大程度受到中原魏晋南北朝世族政治影响。在婴阳王代,泉氏家族便已完成对高句丽权力的掌控。另外,他还推测“若没有唐丽战争的打断,泉氏家族很可能发展到在高句丽国内实现改朝换代局面。”[3]刘炬对渊氏家族出身[]、执政起始时间[],以及执政社会背景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他肯定了盖苏文家族出身于东部后崛起的大贵族,并对泉氏三代权力世袭展开探讨,界定初次权力世袭完成时间为隋二征与三征高句丽之间。董健主张泉氏家族是长寿王迁都后兴起的平壤系贵族,并提出历任大对卢、莫离支系列的官职是泉氏家族掌控高句丽大局的前提条件。[4]
韩国方面,林起煥对渊氏家族的出身展开探讨。他从盖苏文的后代男生、男产、献诚的墓志铭入手,发现其中并没有对渊氏祖先的过多记载,虽然声明了渊氏的由来,却没有像国内城系贵族后代高慈的墓志铭一样,记录了其祖先同始祖朱蒙的关系、与慕容鲜卑作战立功的讯息。因而推测渊氏大致是长寿王为压制国内城系贵族势力,迁都后培养起的平壤系贵族。[5]与申采浩的主张相似,崔一礼对渊氏出身东部问题也产生了质疑。通过结合史料研究,他认为盖苏文是西部卒本地域的涓奴部出身。一是关于盖苏文轶事在辽东地区的广泛传播;二是其子渊男生于西部的国内城轻易策动邻近十三个地区降唐,侧面表现渊氏在国内城附近拥有强大的号召力。[6]朴承范针对盖苏文“钱”“泉”“渊”的姓氏之说作了系统的梳理。他引入《日本书纪》中对盖苏文(伊梨柯須彌)姓氏“淵[イリ]”的描述,确定“渊”才是盖苏文的本姓。同时,指出盖苏文姓氏说与彼时高句丽社会盛行着的五斗米教所强调的“水”之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渊氏家族“水中生”的轶事,是渊盖苏文在谋求权利正当性所采取的策略之一,而这种自创完全脱离了旧高句丽贵族依托朱蒙神话的姓氏来源说。[7]
二、以渊盖苏文的政治外交活动为中心的研究
公元642年,淵盖苏文发动军事政变,另立荣留王之侄宝藏王,全面把持高句丽的军政事务。关于盖苏文政变的目的,目前学界基本认同其作为对外强硬派,无法调和同奉行对外温和政策的荣留王间的矛盾。在政变后盖苏文的执政表现上,目前在史书上仅能了解在其主导下引入道教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由于盖苏文执政期间的对内外方针深刻影响了高句丽的命运,因此,围绕盖苏文的政治外交活动方面如何评价其人物的问题上,学界展开了数十年的大讨论。
国内方面,刘炬以盖苏文对唐关系态度的角度展开探讨。他认为从盖苏文力主收容道教、三会唐使陈大德等方面来看,表现出了欲改善唐丽关系的意图,因此抗唐并非其本意。但因唐丽围绕领土争端的客观问题,导致两国终究无法和平共处。最终,盖苏文举兵攻伐新罗直接导致唐丽两国彻底决裂,加上盖苏文了解到唐太宗欲灭亡高句丽的决心,使得其不得不执行抗唐政策。总体来讲,刘炬围绕盖苏文政治外交活动而给予的评价较低,例如:“不能审时度势,采取了重名轻利的周边政策”、“不知外交权变,坐失和平良机”。[8]
韩国方面,近年来围绕渊盖苏文外交活动的考察较为集中,主要分为对高句丽北方与南方的外交。目前,韩国学界对于渊盖苏文属对外主战派或强硬派的立场基本保持一致。针对对渊盖苏文的北方外交方面,金鎮漢重点探讨了高句丽荣留王时期的对唐关系与西北部的局势。他主张荣留王前期,由于东突厥介入辽海,在渊氏家族支持下,对唐关系趋于亲善发展。荣留王后期,唐太宗奉行对外扩张方针,加上东突厥臣服唐朝,促使渊盖苏文结好薛延陀,流露出改变对唐关系的态度。[9]徐榮教围绕高句丽对薛延陀的外交展开论述。他认为驻跸之战的溃败促使渊盖苏文主动亲近薛延陀。他主张唐太宗于安市城撤军旋即将征丽将领投入到今内蒙古地区的前线。说明薛延陀的进攻是导致唐军从高句丽前线撤退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体现了渊盖苏文外交策略的一大重要成果。[10]方鏞哲认为在急剧变化的周边环境下,渊盖苏文采取对唐强硬的目的是力挽荣留王时期衰落的高句丽国际地位,是高句丽再度崛起于国际的“核心原动力”。650年代渊盖苏文的外交政策,既保持与唐在辽河流域对峙,又加快在契丹、薛延陀、奚等西北方诸族打造势力基础。[11]
针对渊盖苏文对南方的百济、新罗和倭的外交方面,韩国学界部分学者特别围绕渊盖苏文与新罗的外交活动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盧泰敦重点讨论了渊盖苏文和新罗金春秋展开的“平壤城谈判”。他提出交涉过程中盖苏文对外强硬立场可见一斑,而这场交涉的失败成为高句丽国运的致命性打击[12]。崔豪元提出荣留王对新罗政策与渊盖苏文政变具有连带性。他主张荣留王的对罗战争陷入泥潭。导致不满这种形势的以渊盖苏文为代表的反对势力,联合大阳王一派发动政变,并继续采取敌视新罗的态度。[13]金德原分别围绕渊盖苏文对百济、新罗的外交方针展开探讨。他主张渊盖苏文对百济和亲、对新罗侵攻的外交均存在局限性。在同唐的持续对立上,由于未能平衡好外交重心,导致外交局限性发挥作用,成为高句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4]
围绕国内政治的研究,在发展道教上,国内方面,刘伟结合史料叙述了道教在高句丽传播的情况,主要对高句丽与渊盖苏文如何理解“道”的内涵展开讨论。[15]韩国方面,李乃沃[16]和盧泰敦[17]认为渊盖苏文将高句丽思想界占有主流地位的佛教替代为道教,实际上是为了打击同荣留王和桂娄部关系密切的佛教势力,通过道教传播扩大统治基础和个人威信。另外,也存在为了向唐朝示好的表现。同时主张盖苏文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理念,安定同中原王朝对立而激荡的国家危机意识,达到安抚百姓,强化渊氏独裁政治的效果。朴承范提出渊盖苏文的道教发展政策从结果上来看是失败的,因为盖苏文推行的道教收容政策并不符合高句丽本国文化成长的发展需求,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维护政权正统性的手段而接纳的。[18]
三、中韩学界渊盖苏文研究特点与问题点
通过对中韩学界关于渊盖苏文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两国学界对渊盖苏文的家族背景、政治外交活动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考察。两国不仅以科学的历史分析方法对深刻剖析了高句丽后期王权和贵族政治上的权力消长,更是在唐征高句丽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渊盖苏文主导的高句丽军事外交活动展开广泛讨论。总体来看,国内研究成果同韩国学界相较薄弱,国内方面较为重视对渊氏家族的考察,同时从盖苏文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出发,对其人物基本上以批判态度为主。韩国方面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涵盖方面全面,重视将渊盖苏文的活动同高句丽后期政治,或同七世纪东北亚地缘局势结合而思考。但笔者通过梳理中韩学界的成果发现,围绕渊盖苏文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研究漏点或问题。
第一,笔者发现,学界还未能围绕盖苏文与阻挠其继位的“国人”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根据《三国史记》记载,盖苏文在继任父职的问题上,因品行问题遭到了国人的反对。围绕“国人”的身份,目前存在着各部贵族、部族百姓等说法。探讨高句丽末期的“国人”身份固然具有重大意义,但笔者认为“国人”势力很有可能来源于渊氏家族内部。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盖苏文政变中也包括除去同族的大臣“伊梨渠世斯”。渊氏家族大致于阳原王时期开始活跃于政坛,加上子游、大祚两代的发展,必定生长出众多家族分支。那么“伊梨渠世斯”很有可能是渊氏分支的“长老”,而且此人与策动“国人”反对盖苏文的势力不无关联。或许出于报复目的,盖苏文将其斩杀。诸如此类高句丽末期贵族家庭内部矛盾的表现,以渊氏家族为代表的高句丽末期贵族家庭的结构与性质亟待学界展开探讨。
第二,学界缺乏围绕渊盖苏文的后继规划来考察渊盖苏文的政治思维。若从史书记载来观察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其“纯厚有礼”的性格并不适合接替其父的强权化统治。反观次子渊男建,在驱逐其兄男生后表现出的抗唐活动来看,无疑其更适合继续承担起盖苏文的强权体制。那么,渊盖苏文为何不将权力交付给更适合延续其强权政治的渊男建,而是指名渊男生继位?结合《日本书纪》中盖苏文的遗言来考察,他极不希望三兄弟间发生内讧。那么让长子渊男生继位是否只是出于长子继承,避免骨肉纷争的考虑?还是出于改变长久以来的强权统治,希望渊男生实施温和的对内外方针?笔者认为,在当时高句丽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长期把持政权的盖苏文绝无将后继之事考虑的如此简单。由于渊盖苏文的后继规划在实施中终究未能避免家族内讧,渊氏家族的分裂也成为导致高句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討渊盖苏文对其后继规划的制定是出于何种原因、目的,以及规划的失败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针对中韩学界围绕高句丽政治家渊盖苏文研究成果的梳理。长期以来,因东亚传统的“忠君”、“事大”的思想影响,加上有唐史书中对渊盖苏文形象的有意扭曲,导致围绕渊盖苏文的评价基本以否定、批判为主。但不可否认,渊盖苏文的强权统治对高句丽的命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探讨七世纪东北亚地缘政治变化,还是寻求高句丽政治发展脉络或覆灭原因,渊盖苏文均是开展以上研究的重要突破点。因此,笔者借以梳理中韩学界围绕渊盖苏文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以此望学界继续对其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炜冉. 高句丽末王高藏入唐行迹考[J]. 中华文化论坛, 2016, 000(007):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