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正义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话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的迫切诉求与奋斗目标。马克思公平正义观思想意蕴深刻,主要内容包含了经济公正、政治公正及社会公正,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公正社会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正权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与现实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当代价值
构建公正社会既是党和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又是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平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及诉求,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经济公正
经济问题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详细探析,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深刻阐述了经济公正的科学内涵。
关于生产环节的公平正义观。社会生产方式是公平正义产生的基础,公平正义的实质是对社会生产关系要求的适应,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丰富导致了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久而久之,公平正义逐渐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着公平正义的性质,工人阶级想获得真正的公平正义,必须铲除旧的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私有制是不公正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无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变化,对于劳动者剩余劳动力的剥削以及剩余价值的榨取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最终目标。”[3]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使广大工人遭遇多种不公正的待遇。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于分配环节的公平正义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成果也全部归资本家所有。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遭遇不公正的现象,马克思认为需要通过合理分配劳动成果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4]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交换环节的公平正义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工人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实际上交换本身就具有强迫的性质。劳动者在交换中只有听从、没有自由,交换是不等价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所获得的工资,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彻底得到解放,人是全面自由的人。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下,采用按需分配的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交换,丰富的物质资料使交换变得更加公正公平。
关于消费环节的公平正义观。分配的不均必然导致消费的不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劳动者获得相对少的工资,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但劳动者的购买力不足,使产品相对过剩。资本家和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天差地别,资本家可以购买任何自己需要的及想拥有的产品,而劳动者连保障基本生存都很困难。马克思认为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消费公正。
(二)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政治公正
社会公正必然体现人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生而自由,不受地域、种族、阶层等任何因素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压迫、剥削劳动者,使劳动者(即工人阶级)毫无自由可言,想要改变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状态,使工人享受自由、平等权利,就必须消灭阶级,消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5] 个人只有在公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还指出,民主是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础。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的话语及民主权利。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政权不再存在,成立了由全体劳动者组成的联合体,全体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参与者与决策者,最高层次的民主得以实现。此外,马克思还提到了尊严是每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尊严是个人对社会所提出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人的尊严得不到充分体现。只有当社会承认并肯定个体劳动者的价值,且所有劳动者受到无差别对待时,人的尊严才能得以保障。
(三)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社会公正
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主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和受教育权利两方面来阐述。以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但其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欺骗性,只是为了掩盖资产阶级的丑陋行为。社会保障基金是工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来源于工人创造的价值,且资本主義社会的保障目的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不会改变无产阶级的命运。马克思提到,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不再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其实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还认为,每个人都应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雇佣童工为其劳动,剥夺了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此外,一些贫困人民无力解决温饱,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必定难以保障。儿童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在共产主义社会对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资源,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公平正义观思想意蕴深刻,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新形势下,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公正社会建设。
(一)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仍存在部分问题,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坚持以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指导,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启示。
其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公正奠定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前提。马克思曾说:“如果没有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6]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得以保障,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二,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我国存在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收入水平差距过大,易使人们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工作上的懈怠甚至引发不满,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只有科学运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合理调节工资,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才能促使社成员更具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及公正社会建设。
(二)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对我国政治建设的有益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些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为我国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7]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推进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公正建设的有效途径。既要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政治权利;又要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公正社会建设。
其二,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法律法规。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推动国家法制建设,促使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公正的行使政治权利;又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积极作用,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及时传达民情民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有效发展。马克思对正义的关注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阐述自由与平等的正义原则,从而论证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即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力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为实现社会公平正義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与法治保障。
(三)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有益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愈加强烈,马克思公平正义观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8]要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群众晚年的幸福生活。同时要通过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提供住房保障等途径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及公正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利保障。
其二,努力营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要努力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强国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外,要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享有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
作者简介:
陈思琪(1995年-),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