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 要: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需要不断传承发展,在传承推广中势必少不了甘肃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身影。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尝试引入民乐合奏课,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必要融入甘肃民间音乐文化,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本文就甘肃民间音乐文化开始入手,尝试与高校民乐合奏课融合起来,保证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甘肃民间音乐;高校民乐合奏课;课程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6-00-02
在历史长河传承的古老文明中,数千年的历史底蕴形成了中国特有民族文化特色。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音乐一直是叙说历史的载体。而民间音乐是国内特有的传统文化民族历史传承。
一、绪论
我国是一个团结和平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相对于各个民族来说,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音乐体系无疑凝聚了民族乃至国家的灵魂,民族性特色较为明显。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球村”已经从原来的妄谈发展为现实存在,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潮流下,民间音乐该如何继承发展,如何让中国的民间音乐被世界所接受推广,是音乐工作者们需要承担并解决的问题。
融入时代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是需要被我国大众所认可、了解并接受。因此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融入民间音乐文化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并不只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也是在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在音乐传统艺术方面,国家一直在努力推动本土音乐的大众化发展,期望中国精神能够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民间的音乐文化在受到地域、宗教、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众多的民间音乐文化中,甘肃民间音乐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的甘肃地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较为浓厚的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中有超过四十五个民族群体在地区内生活,风情各异的民族特色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更具民俗风格的甘肃音乐文化。
甘肃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系可以被分为五大类别。大致包括民间器乐、本土舞蹈、地方曲艺等等。文化种类繁多,因为甘肃地理位置形态狭长的特点,在省内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文化。例如甘肃省内的兰州地域盛行鼓子音乐。鼓子音乐的演奏办法是以说唱为主、表演技巧辅助整体音乐展现的演奏方式。表演的形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是单人独唱,也可以是双人唱法或者是三人演唱,没有人数上的刻板要求,在音乐的内容方面也一样,可以根据音乐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来设定。鼓子音乐的特点就是多运用兰州方言,可以给观众最直接的文化艺术享受和感官冲击。
又或者是位于甘肃陇南地区的山区民间音乐。说起山区,第一个能够联想到的就是山歌文化。隴南地区是甘肃地理区域内唯一一处南方地区,当地的群众大都生活在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相互交流时山歌和“号子”歌就是较为特色的沟通方式。这类歌曲都较为豪迈粗犷,且都擅长多种变化,节奏大多也有轻松愉快。
甘肃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对我国民族文化音乐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文化课程大都“重西方、轻本土”,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学生们也都喜欢新潮时尚的流行音乐,尤其近年来电子音乐和嘻哈文化的流行,美式音乐的崇拜风下,大部分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印象就是“老土”“俗套”,不符合他们心中的洋气和时尚的音乐定位。这就导致了民俗民乐传承的难上加难。
二、高校民乐合奏课的生存现状
近年来,随着群众对于民俗文化传承意识的增强,各地高校也在相继在音乐课程中融入民乐合奏课。但是由于历史以来的高校音乐教育结构体系是在建国初期从前苏联的课程模式中借鉴出来的,导致民乐合奏课的课程引进和推广一直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难题。就目前来说,民乐合奏课只在国内几所师资力量雄厚或者地理位置民俗风情较为浓厚的音乐艺术学院开设,课程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整体的课程架构和教学理论都处于一个新生的阶段,并没有与如今的音乐教育体系完美融合。民乐合奏课程的重点是民乐排练,这就对民乐排练的师资力量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各方因素制约下,目前的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内容都只局限在简单的几类民乐艺术形式里面,甘肃民间音乐虽然学习传承意义较大,但因为操作难度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很少融入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课堂当中。
在音乐学院,学生的乐器学习品类较为单一。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主修钢琴的学生大基数存在,接着是二胡、古筝、吉他这类推广程度较大、民众接受度较广的乐器。而诸如扬琴、三弦、竹笛等乐器的学生人数屈指可数。除去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名院校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乐器种类较为齐全之外,一般程度的高校和音乐学院中乐器类型较为单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人口数量膨胀的时代,升学是一道难关,学生和家长们为了考进理想院校可谓是煞费苦心,不少学生为了更稳妥的考进大学,大多在高中期间开始接触音乐领域,想要走高考艺考生的路线。在艺考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声乐专业,器乐类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减,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乐器的难度较大、金钱和精力的投入较大。所以在音乐学院历年来招收的新生中,除了从小学乐器的专业生之外,很多学生对于乐器的演奏并不熟悉。在艺考过程中还需要考专业乐器,学生们大都是在考试前突击训练了几个月勉强应付考试,因为加试乐器的分值占比有限,所以学生们也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们的乐器熟练程度和演奏能力也可想而知。[1]
三、课程改革建议
(一)融入甘肃民间文化乐器
在音乐教育中,如果缺少了中国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形式,那教育体系是不完美的;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中,缺少了甘肃民间音乐,整个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也是不完善的。在群众民族文化传承意识觉醒的当下,高校的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行性较高的音乐教育结构体系。音乐院校要重视起民乐合奏课的作用,明确民乐合奏课的开设目的和教育意义,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融入甘肃民间音乐文化元素。
例如牛角琴的使用。牛角琴是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州中流行的民族乐器,是草原上流传最早的一种藏族乐器,牛角琴的构造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右手的持弓手势与二胡持弓手势相同,执法主要运用颤音和滑音。此类乐器的演奏虽然只使用了一个把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甘肃民族文化特色,在乐曲的表现手法上也较为独特。或者在民乐演奏课中加入五孔铜箫的元素。这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吹管乐器,在甘肃省南部的卓尼县土族中流行。卓尼县的勺哇乡是一片不到五十平方公里的起伏山地,在其中生活的土族男女几乎都会吹这种乐器。五孔铜箫都由黄铜或者紫铜制作而成,箫身和指孔处的设计充满了民族特色,在之前的时代里铜箫基本上是居家必备,但在经过了旧历史中“破四旧”和“全民大炼钢铁”时期之后,铜箫现在所剩无几。在高校民俗文化传承中,可以通过教学考古研究,重拾起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并将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国目前所使用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西方音乐的占比较大,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的推广度较低。这就说明在全国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教材的编排中,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只把范围局限在目前大家熟知度较广的民族乐器中,尝试融入甘肃民族文化特色,在音乐的创作和编排中多融入一些少数民族元素,使音乐走向本土化也不脱离时代潮流。在民乐合奏课中也可以适当加入“甘肃民族传统音乐起源”“陇南传统山歌鉴赏”等特色课程元素,把甘肃民乐融入课堂中,通过一系列熏陶式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甘肃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国本土音乐的魅力。
在课程教学环节改革进行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中,老师们大都是从专业音乐院校中学成毕业的。他們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涵盖面被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对甘肃民间音乐的了解较少。如果民间音乐文化要想在高校得到传承和发展,首先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充足,多方位提升教师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或者可以多向传统民乐艺人取经,也可以带领学生领略甘肃传统民族音乐的风采,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2]
四、结束语
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新生代力量的支持与推广,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把民乐合奏课重视起来,甘肃民间音乐富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是很有魅力的,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离不开传统音乐文化的点缀,加强学生民间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欣赏美的呢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白雪.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08):129-130.
[2]吴梦琪.甘肃民间音乐素材引入高校民乐合奏课的思考——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艺术品鉴,2019(20):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