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 周睿
摘 要:国家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特别关注其融资难问题。债权融资不畅、缺乏股东支持、民营企业自身运营特点、去杠杆政策、中美贸易摩擦等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规范民营企业运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提高抵押担保能力、增强风险识别能力等措施来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难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0(a)--02
融资难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解决好融资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期进一步解放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和活力,推动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202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并强调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研究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解决民营企业的困难有重大意义。
1 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资金的筹集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筹资渠道少、资金紧张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分析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我们发现,无论是属于债权筹资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还是属于股权筹资的上市、增资扩股、股权质押等,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1 股权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新三板市场进行股权筹资,具体方法有上市、增资扩股和股权质押三种。具体来看,上市和增资扩股在目前股市大幅震荡调整过程中,吸引力不大,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情况下,很少会有企业选择这个时点上市和增资扩股;而伴随着国家对股权质押监管力度的加大,新三板市场的股权质押数量和比重都大幅下降。
1.2 银行信贷受限
从债权融资来看,相比于审批严格、申请周期长、申请要求高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无疑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渠道,但这一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容乐观。受到银行资本充足率考核要求、民营企业违约率高、信贷审批流程复杂苛刻等因素影响,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利率也持续走高。
1.3 债券违约高发
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情况较为严重。从违约企业的债券规模来看,2019年民营企业违约债券规模810亿元,较2018年违约债券规模865亿元,总额下降了6.36%;从违约企业的数量来看,违约民企数量总额40家,较2018年增长17.65%,在这40家违约民营企业中,有25家是2019年新增的违约民营企业,占2019年违约民营企业总数的62.5%。
1.4 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不畅
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在国家加强监管的背景下,这些融资渠道不畅,给民营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根据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截止到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小贷公司7680家,贷款余额从年初9545亿元,下降到9288亿元,下降比率2.69%。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末,全国运营互联网金融平台1726家,同比下降51.64%,年末贷款余额8696.50亿元,同比下降27.96%。
2 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全面分析民营企业融資困难的原因,可以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国内外经营环境等方面入手。
2.1 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和经营现状
民营企业的现状决定了其缺乏筹资吸引力。首先,多数为中小企业,虽然经营灵活,但缺乏主营业务和专业能力,风险较大。其次,社会声誉较低,缺少银行信贷的抵押品,还款能力较差。再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依靠创始人或经营者通过血缘关系进行管理,经营者健康状况、营销渠道、市场变化等都会带来风险。最后,出于节约管理成本、规避披露不合规经营行为、会计核算不完善等原因,难以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不便于金融机构考核风险并发放贷款。
2.2 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有限
在国家大力推进对民企金融服务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仍对民企的信贷业务保持审慎态度,提供的信贷有限。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贷款率较高,本身信贷规模有限,资金池子小,发放到民企的贷款数量随之降低;二是在银行繁琐的审批流程、严格的审批条件下,民营企业难以获批;三是从银行信贷违约数据来看,民营企业违约数量、违约总金额呈增长态势,银行加大了违约风险控制。
2.3 受到去杠杆等政策的影响
受到去杠杆政策及一系列强监控、严管理政策影响,银行的表外业务资金投放缩减,而这本是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渠道。一方面,银行表外资金投放的自主投资部分,受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投到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银行表外资金投放的委外投资部分,受到降通道、去嵌套等相关新规约束,对民营企业投资的规模急速下降,这都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4 缺乏股东支持
民营企业的股东主要是自然人和民间资本,同国有企业相比,有先天的不足。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的股东中,包括国家国资委和各部委、地方政府下属国资委和各行政管理部门。民营企业的股东缺少相关背景,明显缺少信用背书,难以融资。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金融政策,鼓励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和借贷,但实践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从地方政府角度看,虽然民营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相比较于社会影响大、赋税贡献多、占据地方经济支柱的国有大型企业,地方政府只能抓大放小,对民营企业支持的主动性并不高。民营企业经营模式多样、数量庞大、业务繁杂,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能力去支持发展。
2.5 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给外向型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产品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强、竞争力差的民营企业,其营业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产品库存加大,资金链紧张。民营企业相关的上游供应商、下游服务商也受到影响,导致部分行业生产经营不景气,资金链紧张,给融资带来巨大压力。此外,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加了对世界经济下行预期,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对市场行情的预估判断,使得资金市场更加紧张,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不畅,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
3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3.1 规范民营企业运营,提高经济效益
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还要从自身入手,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化经营、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由追求规模增长转为内涵发展,形成自己突出的主营业务,从而降低营业风险,提高投资效率。二是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从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判断投资风险提供切实依据。三是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褪去浓厚的家族色彩,改进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建立更好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履行受托责任。
3.2 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完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民间借贷公司等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首先,根据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30%以上,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根据民营企业的地域、行业、规模等特点,实现金融服务对大、中、小型企业的全覆盖。其次,各类商业银行要开拓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提供“短、小、频、急”的信贷服务,着重关注客户信用审核、审批业务流程、抵押和信用担保等问题。最后,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基金公司对民营企业筹资作用,并适时鼓励开办民营银行,缓解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压力。
3.3 完善健全管理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完善担保机制、建立专门发展基金等方式,促进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正式管理机构、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将国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落到实处,切实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鼓励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支持。三是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利用财政经费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3.4 促进抵押担保业务开展,提高民营企业获取资金能力
通過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创新抵押担保服务等举措,促进抵押担保业务,提高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首先,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关于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的规定落到实处,将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用于抵押业务,盘活民营企业的存量资产。其次,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保证总体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创新抵押担保服务,增加抵押担保资金,给予民营企业更多资金支持。
3.5 创新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识别模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传统的信贷投放模式,主要依靠考核企业股东的信用、评估抵押品和质押品的质量等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民营企业股东构成单一、缺少抵押等特点,应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分析,创新风险识别模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金融机构应当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并优化民营企业风险识别模型,通过模型对民营企业风险定量,从而提升对民营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水平。
参考文献
沙晓君.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
张克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需打好金融组合拳[J].人民论坛,2019(29).
陈锋.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总量与结构特征[J].金融与经济,2019(09).
张朋丽.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应对策略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9(15).
潘爱玲,刘昕,吴倩.跨所有制并购、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会计研究,2019(05).
卜振兴.从融资角度解析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困境[J].当代经济管理,2019(04).
胡恒松.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