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

2020-10-20 13:09王星入
青年生活 2020年2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

王星入

摘要:历史主义方法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惯用的方法之一。在运用历史主义方法时,要把握两个核心要义:一是把握住真实的历史;二是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即对历史规律的准确提炼和对历史史实的正确反思。这是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内在规定,也是运用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合理诠释

一、对于历史主义方法运用中所遵循的两大原则的思考

對于运用历史主义方法时需要遵循上述两个原则的原因。其一,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还原历史真相,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分析,考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过的具体历史事件,以及整理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背景、条件、影响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情况,这是社会历史过程研究的首先需要夯实的基础,是后续一切研究走向纵深的的必备基石。因此,还原历史以“明其然”,是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真理性要求”。其二,历史研究毕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除了对社会作出描述,还兼有对社会的理解和评价,甚至是对社会的预见和变革,是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互动性体现。因此,在对社会过程进行研究时,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就不是终点和仅有的研究任务,而还必须对历史作出合理诠释。即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启迪人们的智慧,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世界,并对如何改造世界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路,最终达到鉴往知今的目的。这就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性要求”。因而描述历史真相,并基于此提出有理有据的合理化解释,才是完整的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研究历程。此时,这些所谓的“历史事件”,也就成为了时代烙印和解读者的主观意图的共同体。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两大原则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是社会历史过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指导原则。第二,既如此,在第一条原则指导下,怎样才能把握到真实、全面的历史真相?对于第二条原则,怎样才能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以及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出正确的历史经验教训?毕竟在对历史本身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时,人们无法避免地会带有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看,就如学者科林伍德所说的,“一切历史也就成为了思想史”。那么,避免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偏见,防止概念先行和以论代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如何把握真实历史事实的思考

运用历史主义方法进行社会历史过程研究时,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出合理的评价,进而透过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把握住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晰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诸多要素的作用大小,最终达到以史为鉴,为今人处事、治世提供思路与借鉴的目的。因而,对史实的还原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先行步骤,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精神的直接体现。

一是史料要准确、丰富、全面。著名史学家高华在自己的著作《革命年代》中提到自己的恩师茅家琦先生在史料的钻研方面尤为重视。茅先生在历史研究中尤其倡导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深知史实是史论的基础,建立在虚假史实上的结论自然是靠不住的。茅先生看到50年代以来,学界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时出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注经式教条主义”,也就是用史料来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论断、观点,即采用“套历史”的研究思路,造成了对历史的误读;二是不重视外文史料。茅先生看到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与外国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如果仅从单边的中文史料入手,不关注外文史料,根本无法看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正是因为茅先生本着求实求真的学术规范,敢于突破学界研究的一些固化藩篱,运用大量多方史料细致、全面分析,才得出了一些富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1]此外,当代学者孟永在《对于中共党史研究思想史路径的初步思考》一文中也提到了历史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思想史研究,他也提到在历史研究时,尤其要注意选择“纵观古今,兼修中西”的多方史料,在此条件下才能充分、准确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只有深入背景才有可能理解历史事件。[2]这也说明的史料丰富、全面的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对各种史料,包括内容上互相冲突的的史料的收集、鉴别和广泛地运用。因为“人们的社会活动不可能那么单纯”,在史料分析时不能刻意规避掉那些互相冲突的资料和观点,在重大现象研究中不能只进行概念的推理和演绎,否则就违背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本原则。

二是不能忽略对社会基层和普罗大众的关注。很多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尤其是历史研究学者往往只关注社会精英阶层,而忽略了对于草根阶层和更广泛存在的普通百姓生活、思想、行为样态的关注。针对历史研究存在的这一问题,有学者呼吁要将研究的目光适度分配给普罗大众,强调关注社会上下层的真实互动。有学者已经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中。例如台湾学者王汎森,他在自己的著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就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青年的内心的不安、困惑进行了精妙的解读,尤其指出这批出于家国危亡时期的青年人内心除了对于国家救亡图存的满腔悲愤和报国热血之外,也有普通人在当时复杂、动荡、混乱的社会条件下恋爱困难、所学不能立业、生计难以维持、对于人生意义的惶惑等许多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的、心灵的苦恼和痛苦,而选择追随特定的革命信仰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或是带给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或是重燃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3]如果不去试图考察这批知识青年真实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就无法深入、全面把握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原历史的真实样貌。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史研究思路让人眼前一亮,也多了几分对于历史真实样态的可亲之感。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存状态,应该永远在研究者的关怀的视野之内。也只有透过对社会大多数的普罗大众的研究,才能将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考察到位,从而了解到历史的多重面相。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时代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才能在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之中观察到历史的复杂性,这也是历史学的魅力之所在。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推动者和创造者,社会科学研究又是以关注人自身发展为核心,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就不能只关注社会上层精英的思想与行为,更应该关注社会总体发展态势,尤其要把普通百姓的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作为不可忽视的重点关注内容。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人類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样貌。

三、对如何做到合理诠释历史的思考

在厘清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之后,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做的,就是透过历史事件的迷雾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读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当代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借鉴和参考。虽然研究目的如此明确,但是这项研究任务在进行的过程中却充满了挑战。在这一研究环节中,研究者需要有精准的判断力和极高的思辨能力、领悟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否则很容易犯诸如概念先行的教条主义错误,或者以论代史的经验主义错误。

首先,对历史评价不能先入为主。高华在文章《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一文中,对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革命叙事”研究方式作了点评。他提出了基于此对历史解读采用的“宏达叙述”方式存在的几方面问题:比如预设立场,无限制地扩张历史学的教化功能;在叙述方式上,频繁使用不言自明或无法证明的集合性词汇;在语言运用上过分诉诸感情,具有某种居高临下、训导式的语言风格。[1]从这些角度来看,用“革命叙事”方式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研究,特别是在中共党史的研究中,容易走向僵化和教条主义,阻碍了学术性研究的展开和深入。通过高华的看法,不难看出,读历史作出评价时,尤其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先入为主、概念先行。那么,怎样才能对社会历史作出尽量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也许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其次,要采用科学的历史评价指导原则。茅家琦先生对此提出过自己的一点创见,在此可以简要说明。茅先生认为,一个社会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社会客体,即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水平;二是社会主体,即社会成员自身的科学、文化、道德水平;三是社会载体,即社会环境、土地、资源、人口、生态等要素。[1]那么,可以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作出评价。以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体、客体、载体的进步为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标准,比较合理与科学,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思路方式。用这三个尺度来对历史进行诠释与解读,反思经验与教训,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个人主观意识的盲目性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度。

最后,在对历史进行诠释、反思、评价时,还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如果只对历史片段做单一的研究,缺乏宏观视野和“大历史观”,就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综合性、整体性的全面把握,容易造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误读,以至于得出有失偏颇的错误结论。只有既以小见大,又以大见小,通过二者的互动与互证,将具体分析与综合把握结合起来,才能将历史的复杂面、纵深面充分挖掘出来,也才能基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者,尤其是社会历史过程研究者们在对历史作出诠释时,都能从事实出发,不深文周纳,不故步自封,将各自观点留待更多史料发掘后的检验,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及时修正的谦逊态度,才是获取科学的人类智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华.革命年代[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孟永.对于中共党史研究思想史路径的初步思考[J].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6(02):205-225.

[3]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
注意社科研究“内卷化”倾向(点评)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Speech Errors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繁荣北疆哲学社会科学
The Concept of“World English”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Learning
社会科学总论
努力规范社科术语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
尊重规律 繁荣学术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