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寅
2020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语文试卷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广东省与广州市关于2020年中考工作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分别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六个层级,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来看,2020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具有立德树人、检验学业水平、服务招生和引导教学的价值。下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试题结构
2020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全卷总分150分,试卷结构包括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大板块,和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各板块的题量与权重如下表所示。
二、试卷特色
广州市中考试卷一直遵循保持稳定与适当创新相结合的命制原则,贯穿课标所倡导的积累语文知识、积淀语文素养以及在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理念。具体而言,有以下特色。
(一)育人特色鲜明
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育人功能为试题“底色”,较好地发挥了本学科德育渗透的先天优势,凸显了母语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选取的语言材料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如文言文阅读材料,传递了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体恤部属的品格修养理念;诗词鉴赏选用的材料传达了守候疆土、立功报国的担当精神。古诗文测试所用语料,既能培育考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又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非连续性文本所涉及的对象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同样能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所选文章是一篇充满温情的小说,借一场电影生动诠释“亲情”,利于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作文《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延续了广州中考往年作文命题风格,与2019年中考作文《别担心,我可以的》一样,都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引导考生从“我”的角度观照生活,叙真事、写真人、抒真情,引导他们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和热爱生活。2019年的作文题导向个人成长所需的“勇气”“勇敢”“自信”等,题目充满力量;今年的作文题导向个人成长所需的“担当”“责任”“奉献”等,题目充满温情;连续两年的题目中都深含价值观导向,体现出广州中考命题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付出的努力,试图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培育、境界得以提升,成长为心智健全、心理健康、胸怀家国、积极有为的青年。
(二)语料体现地域性
历年来,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注重选用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从感性上看,往往让答题者觉得亲切,能引起答题者的共鸣;从理性上看,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第4题中的两个选项内容与广州相关,属本地当下热点“经典诵读”和“老旧小区微改造”,富有地域色彩;第5题将广州市荔湾区广福戏台引入,要求为广福戏台选择对联的下联,既考查对联知识,也考查语言文字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很有浓郁的广府特点;又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介绍“广府灰塑”的“前世今生”,在呈现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信息的把握和对历史积淀的关注,以及对生活中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三)测试注重创新性
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一直遵循保持稳定与适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今年的试题与往年大体一致,但仍有新意盎然之处。部分试题不仅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还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第7题为名句积累,共分3小题,这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按往年要求,第1小题考学生是否能读对,第2小题考学生是否能写对,第3题考学生是否能用对,但今年第3小题考试形式有较大创新,试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阅读策略与名句的积累方法。试题题干设置了一个学习情境:“文佳同学做了‘送别诗专题整理,请根据批注完成表格。”试题引导学生以批注法阅读古诗文,并以按题材分类整理的方式积累名句,表明名句积累不是机械式记忆,而是对诗歌语言材料与个体阅读体验的建构。教材中的古诗文名篇分散于六册,诗文间彼此孤立,学生以分类整理的方式将零碎的语言材料建立起关联,使无序语料成为有序的语文积累,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指明了路径。又如第5题以对联形式考查语言连贯,设置了一个具有地域色彩的情境,“文佳游广福戏台,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此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再如第21题将选文与教材名篇链接,引入教材《台阶》中的三段文字,要求学生比较分析选文与《台阶》中两位“父亲”的共同特点,并分析两人的动力各是什么。文学作品阅读测试板块回扣教材,要求学生比较阅读,这是今年广州卷最大的创新点,意义不凡。选用教材内容,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回忆学习经历,再现学习经验,促进学习的再思考;二是倡导“1+N”式群文阅读教学,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比较式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四)难度彰显层次性
1.重视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广州市中考既是水平性测试,又是选拔性测试,故试题在难度上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梯度明显。其中基础性试题所占比重较大,如第1题考查字音识记,所考查的16个词语均在七至九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读读写写”、课下注释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2011年版)的范围之内。第2题考查字形辨析,二字与四字词语各8个,全为常用词语,且俱出自七至九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第3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辨析,分别为“微不足道”“大彻大悟”“天伦之乐”“行云流水”,都为常用成语。第4题考查语病辨析,句子结构简单,有显而易见的语病标志,如A项“随着林丹的退役”为介词短语,导致全句缺少主语;B项“之所以……原因”与“是因为”共用,导致句子结构杂糅;C项“举办与策划”为并列结构中常见的语序不当,故此题不难判断。第7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内容全部来自七至九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阅读考查的语料除第11题外均来自教材,文言文阅读为《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教材八年级上册,下设三题,第8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分别为“劳”“被”“属”“谢”四个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词语,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常见的语言现象。第9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往年考一句,但今年考两句,分值不变,但句子更短,难度更低。第10題考查文言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的主要内容涉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与写作手法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难度层次稍高。诗词阅读的语料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出自教材九年级下册,下设两小题,分别考查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景物形象,要求从词中找出点明秋天这一季节的景物;二是分析词人思想情感,要求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两题难度由浅入深。以上测试内容大都出自课本,总体难度不大,体现的是广州中考水平性测试兼选拔功能的定位,但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求考生对异质的知识点做多维积累,并内化为能力。
广州中考注重考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试图实现中考与教学的有效衔接。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挥教材的范例价值,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今年试题对教材的重视,还体现在第21题的设计上,提醒师生除应重视教材中古诗文学习之外,还应重视现代文学习。
2.阅读鉴赏注重考查高阶思维能力
除基础性试题外,试卷也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具有挑战性的试题,对考生的思维探究能力进行考查。如第11题,延续了始于去年的课外文言文考查,阅读材料选取了《史记》中李广射虎与体恤士卒的故事,考查学生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11题下设两个小题,第一小题要求解释语句中“竟”与“将”字的词义,这两个词学生在课内学过,但置身于新的语境中,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学生需回忆课内所学知识,并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此题体现了“学在课内,考在课外”的原则。第二小题要求分析李广是一个怎样的人,答题所关涉的材料内容相比第一小题扩大,难度上升;从能力层级看,由考查单一知识点、单一能力向多个知识点、综合能力递进。考生既需要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又需要局部細研的能力,得分更是不易。
又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本篇幅长,信息量大且密集,陌生概念甚多,文本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阅读难度较大。共设5道题,难度层级清晰合理,前三题为客观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与内容理解能力,学生只要在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第16题考查文体知识,难度较前三题大一些。第17题最难,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要求回答灰塑申报非遗项目成功的理由,而文中并没有直接谈及灰塑申报非遗项目的文字与内容,需要学生先跳出文本思考非遗项目成功通过的必要条件,再回到文本寻找理由。
再如第22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自由表达的空间,主要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内涵,联系文本内容对人物行为做出价值评判。此题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从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有助于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3.作文题注重考查语用能力与学生思维力
从这几年的中考作文题(2015年“广州风格”、2016年“适合”、2017年“总会想起那张照片”、2018年“原来这么简单”、2019年“别担心,我可以的”)来看,近五年广州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在思维广度与深度的考查及关注自我、强调对象意识等不同的维度上作着积极的探索。今年的作文题目为“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与去年作文题一样,题中都含有语气,今年的试题既可理解为陈述语气,也可理解为疑问语气;文题都强调写作的交际功能,写作者应有清晰的主客体意识。试题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但要写出高分文章并不容易,难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中心难,此文写作重心在于表达“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的理由或内容,以抒发“我”的担当精神、感恩情怀或反省意识等,考生容易将“你”当成文章的中心人物,将反映“你”的精神品格当成写作主旨。二是创新难,学生易将“你”确定为身边某个具体的人,如父亲、母亲、老师等,作文易千人一面。三是这一文题有较强的交际性,体现在“我”与“你”的交流中或自我独白中,学生难以写好生动的对话或自我细腻的心理活动,难以写出情真意切、内涵深厚又兼具时代气息的文章。概而言之,此题对学生语言表达力与思维力的要求很高。
三、命题建议
一是增加情境式试题的比重。试卷还需设置更多、更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以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试卷中字词句等语文单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没能更多地融入现实生活情境里,没能结合到社会热点中,显得简单化和碎片化。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构建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在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也作了诸多努力,中考有引导教学的强大效应,故命制以真实任务情境为载体、以言语实践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试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观的形成与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探索名著阅读的测试方式。今年的名著阅读题的考点指向人物形象与情节分析,考试范围较宽,不单只考察了《西游记》,还考查了其他三部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林冲、尼摩船长、祥子。虽考察范围宽,但设题简单,学生可投机,只靠单纯背诵名著阅读参考书里的内容梗概便足以做好这道题。名著阅读测试题仍需加大赋分权重,寻找合适的测试路径,推动名著真阅读的发生,以达到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