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凯
摘 要: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由以“事故”(事故的根源为危险源)为管控重点向以“风险”为管控重点的转变,风险控制更为系统。本文结合山东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及笔者在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经验,浅谈建设项目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从风险识别、评级、防控及隐患排查、整改等环节入手,解决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困难。
关键词: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管理
1 双重预防体系实施的必要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机制建设的部署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近年来全国电力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实施双重预防体系,将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提高企业安全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计算安全经济效益=减损产出+增值产出。
1.1 减损产出=伤亡事故损失减少价值+职业病损失减少价值+事故财产损失减少价值+危害事件损失减少价值,减少价值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根据冰山理论,直间比一般为1:3~1:10。单人伤亡事故损失减少价值将达1540万。
1.2 增值产出=安全生产贡献率(安全投入/总投入)×总产值。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部分安全生产贡献率约为0.14%。增值产出亦非常可观。
因此实施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十分必要且急迫。
2 双重预防体系实施的关键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机制的关键,需要正确做好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等风险管理,以及在隐患排查、隐患治理、隐患建档及上报等全过程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源头治理”和事故预防的“关口前移”。
3 双重预防体系实施的步骤
3.1 基本步骤
将风险点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分级,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不同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从单一的危险因素控制,转变为对危险因素的组合、控制措施的控制。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通过对分级管控措施实施情况的排查、验证来实现隐患排查治理。
3.2 基本内容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①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②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③逐步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清单和数据库(在危险源库基础上)。④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平台化。⑤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或数据库(结合风险清单和数据库建立)。⑥制定有效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根据管控实效调整。⑦项目部建立动态的安全风险四色清单或分布表。⑧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实现平台信息化)。⑨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⑩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3.3 建设流程
3.3.1 组织机构
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维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工作小组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及落实。
3.3.2 风险识别
按照“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进行风险点划分,并将风险点划分为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两类。
作业活动类包括:
a) 土石方作业;b) 模板支撑作业;c) 脚手架作业;d) 钢筋绑扎作业;e) 混凝土作业;f) 高处作业;g) 临时用电作业;h) 动火作业;i) 起重作业;j) 设备安装作业;k) 有限空间作业;l) 机械加工作业;m) 人工搬运作业;n) 油漆防腐作业;o) 危险化学品作业;p) 调试运行作业。
设备设施包括:
a) 主体建筑施工设备设施;b) 烟囱施工设备设施;c) 水塔施工设备设施;d) 锅炉安装设备设施;e) 汽机安装设备设施;f) 电气、热控安装设备设施;
3.3.3 风险分级
对列出的每一项作业活动和每一个设备设施,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整体性的危险源辨识活动,对各上述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危险因素)进行辨识。
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和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识。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用于分析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携带的风险分析。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主要用于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
使用兩种方法按照是非判断法和LEC法对危险因素进行评级,将风险点中的危险源的最高级别作为风险的级别。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3.3.4 风险管控
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企业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对“重大风险”等级以上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各项目部负责对“较大风险”以上等级安全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各专业施工单位负责对“一般风险”以上等级安全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员工应对本岗位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负责对“低风险”以上等级安全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
项目部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现有控制措施进行识别、梳理,并根据风险的可控在控程度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新增)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安全可靠性和有效性。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考虑。
3.3.5 隐患分级和分类
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两个级别。重大事故隐患又分为Ⅰ级重大隐患和Ⅱ级重大隐患。
将事故隐患分为作业活动类隐患、设备设施类隐患和基础管理类隐患。
3.3.6 隐患排查
施工前,施工项目部事先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将风险辨识、评估活动中确定的风险点和危险源作为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
隐患排查类型包括: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排查、事故类比排查、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职排查等。根据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
3.3.7 隐患评估治理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隐患评估认定、确定治理措施或方案、下发隐患整改计划或通知单、隐患治理实施、隐患整改验收等环节。
对于一般隐患,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或班组长组织制定整改措施,由责任班组进行整改。针对重大隐患应填写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信息报告单,呈报住建部门备案。
应根据隐患具体情况和急迫程度,由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编制治理措施计划和治理措施或方案,按计划消除隐患,防范安全风险。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止运行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止运行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装置、设施、设备,应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分级组织验收,合格后销号。
4 结语
通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逐步实现由过去的被动防事故向主动控风险、防隐患转变,确保风险识别到位,实施分级管控,同时保证各类安全措施有效全面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应,降低应急救援支出,提高电力建设工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提升电力施工行业安全管控整体水平,有利维持社会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2]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3]山东省《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风级管控体系细则》
[4]山东省《电力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