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原生态拉玛人民歌“开益”的文化思考

2020-10-20 04:45:53宋佳雯
ViVi美眉 2020年3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宋佳雯

摘要:在2006年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提出原生态唱法的时候,原生态音乐文化就被广泛关注和谈论,因此引发了音乐学界和社会对原生态音乐文化各种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原生态民歌凝聚了我们民族先辈的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人世沧桑尽收其中,正是原生态民歌的这种奇特魅力,召唤我们走近它、探寻它、感悟它。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开益;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

前言

在澜沧江两岸,生活着白族的一个支系——拉玛人,他们世代居住在澜沧江边,主要集中在兰坪县境内的澜沧江流域的营盘、石登、中排,以及中部、北部山区的拉井、河西,大约有六万多人。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他们难以与外界交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也因此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白族语言与传统的文化习俗。拉玛人有一种独特的民歌叫“开益”,难学难唱,一般在春耕秋收、祭祀、结婚、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唱。“开益”形式与种类丰富多样,源远流长,歌曲所反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人间万象生活百态无所不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歌词语序上讲究韵与律有整齐的格式和深刻的形象,在拉玛人文化遗产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开益”的内容都是口口相传,具体的意思有时连演唱者也很难说清楚,所以现在能唱好的人并不多。也正因为这样,“开益”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就像罗布泊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失。

原生态民歌的主要概念一般有两种,其一是把原生态民歌和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等同起来,也有人认为它就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另外一种称谓。原生态民歌和传统民歌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目前学术界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内涵意义,主要从其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因素出发进行讨论,主要包含民族的语言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演唱方法、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以及主要的地域环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人类历史上早以“四大发明”彪炳人类文明史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自不待言。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各自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加强原生态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保护,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不仅是对全人类文明的积极贡献也是增强中华民族,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一、拉玛人的开益

(一)“开益”的音乐形式与曲调

所谓“开益”就是拉玛人传统民歌的总称,曲调、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独唱、合唱还可以对唱。气息悠长,声音穿透力极强,最神奇的是他们的发声方法,唱到高音处真假声切换自如,在不换气的情况下能够发出持续而均匀的颤音。这种叹为观止的“抖喉”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拉玛人的“开益”根据不同的内容、演唱方式以及演唱环境和演唱者的年龄资历可分为“双开益”“达开益”“喔开益”“容开益”“昨开益”等。

(二)“开益”的格式和艺术特色

拉玛人的“开益”一般分为新、旧两种,一种为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歌曲,可能和祭祀与崇拜有关,一种则是根据现在生活或爱情随性而作的新歌。拉玛歌谣由于各地发音的不同被称为“开益”或“可依”。结构和格式大多为“七、七、五”,即每首两个七字句,一句五字句,两阙组成。它保留了白族民歌“三、七、七、五”和“七、七、七、五”格式的早期样式。拉玛歌谣除了字、句、格式要求严谨外,还讲究押韵和声调的协调统一,注重措字谐音。一般最后一句的末尾字与开头句的末字押韵,也有句句押韵的情况。表现手法上大多注重排比、对仗、对称、暗喻等格律。其作品主要大多使用比、兴手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富于变化和创新,能够随意把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紧密结合,以表达自己的心境意愿。

“开益”大多是“借物明志”“用物比兴”,把比喻形象地同主句串联起来,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很多有感而发的歌曲在表现手法上变化无穷极富创造力,大多第一句为主句,紧跟其后的两句就是比兴句,融情于景、画龙点睛。“开益”的语言大多源自生活中的土话与家乡方言,纯朴清新富有民族色彩。

(三)“開益”的分类

1.苦情歌。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拉玛人经历了无数次不同朝代,更替的战火与硝烟,残酷的战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毁灭性的创伤,随之而来的瘟疫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很多人妻离子散走投无路。人民只能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幸的遭遇,发泄和倾吐心中的仇恨和上天的不公。苦情歌流露出来的除了对战争的愤恨,更多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可奈何和逆来顺受。如“独立苦水无处倒,心头闷气没法消”。

2.祭祀歌。拉玛人有自己的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相信鬼神,每一个部族民众都相信除了自己的肉身之外,存在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被他们称为灵魂,一个人会死亡但灵魂永远不会死去。他们想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和祖先,他们宗教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中往往有形式多样的音乐,这些歌曲言辞凄苦,充满对别离的恋恋不舍以及愤恨和无奈,与此同时又包含了对生的期冀。

3.爱情歌曲。自古以来爱情之花就永开不落,情歌是拉玛人结婚恋爱的重要桥梁。年轻男女通过情歌对唱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吸引异性。歌曲中的各种动植物皆是用以表情达意的指代物。如“绿豆地里割青草,哥用砍刀妹用镰,有没有看见的?”同时,爱情歌曲中也有对封建婚姻不满的痛斥,以及对两地相隔的情郎的相思,也有表达自己对情郎忠贞不渝的爱情态度的。

4.生活歌曲。表现社会生活的歌曲,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日常生活等。也有互相安慰互相赞美互相贬低的歌,也有勇猛善斗的歌,如“天上星星我敢摘,地上猛虎我敢逮,你莫小看我”。

“开益”除了以上几种形式,还有跟劳动息息相关的“劳动歌曲”和“放牧歌曲”,表现耕种生产规律的“节令歌”,如“布谷从山头叫下,杨柳从河边绿起,开犁播种时”等。

拉玛人唱“开益”,他们的歌声、表情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和谐,他们除了种植粮食,农闲时也会打些短工,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大家对未来都抱着乐观的态度,生活中的每一点改变都让他们觉得满足,这种善良和质朴,让人有种苍凉的感动,这是一份不被物质侵染的精神自觉。

二、拉玛人“开益”的文化意义与思考

(一)“开益”的发展与演变

拉玛人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让自己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并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活跃,足以证明这个民族的伟大。拉玛人的“开益”在口口相传中被大家所熟知,在社会人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文化遗产保护欲。“开益”的发展是艰难的,拉玛人本就是白族的一个支系,人口数量本就不多。在社会经济进程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忘记了自己的传统与文化,会唱“开益”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能唱得比较好的都是年岁较大的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得岌岌可危。

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云南旅游火热起来,更多的旅客游人在领略云南魅力的同时体验到拉玛人传统文化的魅力,无形中“开益”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更多的人想要了解它、学习它。在当地,成立的有专门演唱和教学“开益”的文艺团队,近年来在很多地方都演出过,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在逐渐走出去的过程中,“开益”也跟很多先进的文化进行融合演变,唱法更加多样,音调更加丰富多彩。这种融合方式也许会让“开益”越来越背离最传统的方式,但无疑是走得更远,发展生存下去的有力方法。

(二)文化意义及保护

原生态民间音乐是一种村落文化,是全部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一些精致的艺术都是从村落开始流传。在“开益”的演出中,演员朴实、率性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体现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鲜活性、乡土性和草根性等特征。拉玛人的“开益”扎根于丰厚的民间沃土并与民生息息相关,他们的创造力是其民族集体心智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他们是民族精神生活的使者,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的财富,人类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拉玛人的音乐伴随着部族从远古走到现在,走完每一个部族民众的生命旅程,因此具有浓厚的原始朴素性。其音乐作品体现了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各阶段的生活痕迹,拥有无限的人文关怀和不可思议的群众力量。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作品不能完整保存,虽然一部分通过民间艺人口口相传,但是很大一部分只能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化是多元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拉玛人“开益”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里,可以感受到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非常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自觉意识是值得学习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源于民间百姓的生活,生存模式、文化影响培育了他们的聪明智慧,由此创造了多彩的民间文化。如果生存模式改变,意味着賴以生存的文化载体也将不复存在。全球化经济、市场以及文化媒体传播的冲击,对传统文化造成“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最为痛苦的文化转换历程”的困境。所以文化存在和文化保护以及文化发展是值得人们未来关注的重大问题。

拉玛人的“开益”一直以来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由民间老艺人口口相传得以保存。我们已经认识到,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民众日常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离开民间文化和民众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被保护的对象,让人振奋的是,近几年我国政府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2009年7月5日,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具体的保护手段、保护措施,除了通过组织比赛进行保护,也应当重视大众传媒对原生态民歌保护所起的正面作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里,每一个文化变迁的印记都必须保留下来,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和存立档案。呼吁广大原生态音乐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到文化救治和传播的行列中,以挽救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并赋予其当代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得更远。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9:17:27
广西右江壮族排歌音乐文化初探
民国时期我国音乐的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19:19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14:44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29:48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18:47
西方音乐的魅力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5:54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