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摘要: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中国电视已过甲子之年,历经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它在各个时代语境中体现出富有阶段性特色的表征,也自主研发亦或学习引进了各类型的节目形态。本文将以电视和互联网文艺类节目为主线(更重点集中电视艺术类节目而非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研究),对中国电视文艺节目进行梳理与划分,并对当下作品创作予以反思,以对今后作品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类型发展;历史划分;当下反思
一、雏形草创期:1958年-1976年
“从1958年到1976年,我国的电视事业完全依靠财政拨款,没有承接任何广告,也不具备产业经营的性质”【1】草创期的中国电视由于缺乏自主创造和创新能力,因此文艺类电视节目形态单一,节目内容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对电影、戏剧等的直接转播为依托,并且政治性质浓烈。在此将雏形草创期分为两个阶段:首先,1958-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北京电视台播放电影占75%,戏剧转播占15%,到1959年底,故事影片占时50%,戏剧转播占时30%”【2】。这一时期,文艺类的节目作为微缩型的影剧院存在,到后期间或有了少量的自办栏目。正如北京电视台开播第一天,便转播了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四个小天鹅》、《牧童与村姑》、《春江花月夜》。自1960年春节起,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新建600平米演播室录制了春节文艺晚会,标志着中国文艺进入自办综合文艺节目的阶段。但这一时期的综合文艺节目不再只是单纯的“对文艺的传播”,而是电视结合自身艺术特征对原有文艺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逐渐形成的有电视特色的新的文艺形式。其次,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状,电视节目政治性激增,除样板戏之外的其他文艺节目几乎全军覆没。
二、初步发展期:1977年-1990年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电视文艺节目也进入恢复和调整阶段。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电视文艺的形式摆脱了此前对社会文艺直接播出或稍作改动的粗陋状态,逐渐展现出有电视艺术特色的文艺类节目。以广东电视台的1981年開办的《万紫千红》节目为例,该节目以新潮时髦的劲歌热舞、妙趣横生的诙谐短剧拼盘为节目内容开创了文艺节目栏目化的先河;而1984年起中央电视台相继举办《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全国电视舞蹈大奖赛》《全国戏剧小品电视大赛》等一系列围绕传统艺术门类开展的权威性强的专业赛事,开启了一定意义上电视与艺术的融合。
三、加速发展期:1991年-2000年
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明确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重大国策。在这一时期,作为关乎国家和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存在,中国电视媒体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全新面貌。电视市场化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形成了新的传播理念和节目形态。尤其在这一时期,电视的覆盖率增大,群众对多元化的电视媒体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涵盖率广为特征的电视文艺类栏目异常红火。例如:中央电视台纯戏曲艺术类节目《曲苑杂坛》、河南卫视戏剧擂台节目《梨园春》、中央电视台集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于一体的“拼盘式”综合类文艺节目《综艺大观》《正大综艺》。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在呈现传统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在电视制作的理念上更加的灵活多元,更具有娱乐价值和“去权威化”“去意义化”的后现代艺术特征。并以此为新收视兴趣,暗合了转型时期大众的收视心理。但需提出的是,尽管此时期的电视文艺类节目,在介于电视制作和节目的编排的考虑中有娱乐效果,但艺术门类的呈现依旧不脱离专业艺术家的参与,只是在形式和构成方面遵循了电视艺术的手段。
四、繁荣发展期:2001年-2014年
进入21世纪,电视文艺节目步入市场化、商业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同时伴随着技术的革新,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电视节目的画质和容量显著提升,也间接的提高了电视的分众化和专业化。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类节目首先摆脱了上一时期各艺术门类组合叠加的综合式大拼盘面貌,开启了垂直细分类的新形态。其次,逐渐拉开“草根化”真人秀的序幕,电视文艺节目中艺术作品呈现的主角不再是各艺术领域的顶层艺术家,而是平民百姓或是跨界艺人。如2004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以“百姓自娱自乐”为核心,搭建起展现民众舞蹈、演唱技能的平台,从而实现全民娱乐的目的;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音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掀起了全国草根选秀的热潮,该节目以热爱唱歌的草根民众为主轴,没有歌曲唱法规定、没有风格限定、没有水平要求,每个参赛选手都怀揣着各自对唱歌的热爱对艺术的热忱站在舞台上坦率的追逐梦想。一时间这种解构传统艺术权威的新节目形态备受追捧,相继有东方卫视《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同类型节目推出。除了打造“草根明星”以外,“艺术跨界”也成为该时期电视文艺节目的吸睛创意,东方卫视《舞林大会》、湖南卫视《舞动奇迹》等节目启动非专业舞蹈出身的明星,围绕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展开新尝试进行舞蹈竞技,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见证了演员或歌手在舞蹈的场域中的别样风采。而随后的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歌手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其后北京卫视推出《最美和声》,在中国电视屏幕上选秀之风再度狂起,但这一时期后半场的选秀节目不再围绕真草根选手,而是专业院校选拔的有深厚功底的参赛者或是在行业内已小有名气的歌手。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文艺类节目,娱乐和综艺的成分占比较高,商业化运营模式更加成熟,行业内热闹非凡。而在节目内容的艺术性方面,由于参与者都来自专业领域,其艺术素养较高,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审美性也有所提升。但同质化较为严重,到后期制作方更是多以选手艺术经历以外的人生故事尤其是“悲情”经历、“悲情”境遇为卖点,片面追求节目效果及商业效益,致使观众审美疲劳,导致了最终此类节目的疲软,引来一片嘘声。
五、挑战与机遇并存期:2014年-今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多,网络视频以迅雷之势对传统电视发起冲击。2014年被业界称为“网络自制节目元年”,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自制栏目,也正是在这一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始探索融合之道。而这一融合之道也荆棘满布,2014-2016可说是‘探索期,节目数量稀少,制作规模尚小;2016-2017属于‘爆破期,产生了类似《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等以圈层艺术为核心的爆款节目,愈发多的爆款持续引爆中;而2018至今可称之为‘黄金期节目规模和投入都显著增强,并且这一时期的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台网联动”方向越来越清晰。从最初的简单相加到如今真切融合,从最初的借船出海到如今造船出海,从最初的敌对到如今的并肩共存共荣。新媒体的助力为传统媒体注入了灵动的活力,而传统媒体的专业化水平也坚守了新媒体脑洞无边无际下的操守。因此艺术类节目,在新旧媒体的交融语境中,愈发的朝着更加高水平高审美样态的垂直细分方向发展。在此以2014年,国内第一档网络自制艺术类节目《艺术很难吗?》为例,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艺术类节目大都杂糅在‘文化类节目之中,那么这档节目的推出,则揭开了艺术独立为艺术,脱离了文化类节目的大范畴。主持人意小姐以非专业腔调的诙谐轻松的语态讲述各个艺术大家的故事也讲述艺术作品背后的由来经历。而编导则用巧妙生动而轻松简单的漫画式视频配合主持人的讲述。把原本受众心中难以深谙其内涵的艺术作品以及常人难以理解的艺术家行为自在道出,没有说教、没有主观色彩、没有煽情,只是以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幽默的讲述配合时下流行的语态将深刻的艺术简单化。而2018-2019年,由湖南卫视和其旗下芒果TV创制的《声入人心》《声临其境》《舞蹈风暴》,作为新一代‘台网联动的节目,以美声、朗诵、舞蹈这几类传统艺术为节目内容轴心,大气简约的舞台,高精尖的业界高人作为选手,行内顶级专家作为评委,筛漏掉浮夸的电视艺术造型,保存下艺术的高雅,结合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给‘娱乐至死的中国屏幕带来一缕清风,观众给予掌声,高呼‘高雅艺术走向大众了,让观众不再把艺术束之高阁的搁置与神坛,而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去感知。是近年来媒介和艺术有机联姻的典范。
六:电子媒介时代下对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反思
如今,新时代语境下,从国家到政府到社会组织层面愈发注重民众的人文修养。一大批文化类的节目应运而生,这些文化类的节目给予了受众丰富的精神食粮。但艺术这一归属于文化大范畴的另一股力量,还暂未被当代媒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和创意传播。诚然,艺术类节目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恰好可以弥补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缺失和不足。当人们迷失在海量的信息和几乎要令人窒息的娱乐中时,这波狂浪带来的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使人们开始寻求安慰,艺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能够抚慰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焦虑的内心,更能填补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空白和缺失,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是艺术各门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性,艺术并不是泛泛而谈的概念,需要制作方和受众双方都潜心钻研以领悟艺术之魅力方可。
所以,自电子媒介时代到来,虽各类型的电视及网络自制节目众多,但能够从一艺术门类而终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节目几乎了了。这或许是媒体融合下半场可努力的方向,更多类似《艺术很难吗》《舞蹈风暴》等艺术性强,专业性强,创意性强且角度新颖的节目可以为艺术本身及社会文明树行业新风。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7中国电视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会上”所说:“衡量一个节目的好坏除了要看收视率和点击率之外,还要看是否具有社会长远价值。我们今天的电视人的文化坚守很有意义。我们应该打造君子中国和中国君子,使中国文化形象走出去,国家形象提升就会有大发展。”【3】
笔者以为此处的‘君子中國和‘中国君子乃当下中国文明进程的要义。在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增强美育教育、提升国家形象的浩瀚长河中,艺术必将担当大任。而作为与民众接触面最广,艺术审美传递、审美接受以及审美反馈最快速的媒介,电视和互联网视频应强有力的支撑艺术的普及。视频节目与艺术的联姻,意义重大。
结语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指出艺术是用来安抚神灵的活动,而神灵其实也就是人的心灵的寄托。现代片面的快节奏生活外衣下,包裹的是内心麻木,精神缺位的空洞心灵。而艺术除了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之外,更有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功能。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解构了我们的生存空间,经典的神圣感黯然消退。要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应破局转向,转而正确的认知技术,并与之结合,创作更多有灵韵的艺术类视频节目,以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促进国家的美育教育愿望。
参考文献:
[1] 赵翌:《中国电视节目的形态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2]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3] 俞虹:《中国电视:掌声.嘘声—2011-2017年度经典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作者单位:1广西广播电视台;2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