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中坚力量主要是左岸派和电影手册派,但左岸派导演更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常使用潜意识、回忆、想象和联想等,使电影文本呈现出复杂的时序交错的时空关系。而且其电影中流露出了文学的气质,也被称为“作家电影”。而“电影手册派”被称为“作者电影”,采用生活流的叙事手法,注重个性化表达。可见二者之间的美学风格还是有差别,所以此次仅根据弗朗西斯·特吕弗的《四百击》来探讨“电影手册派”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特吕弗;四百击;“电影手册派”美学风格
“新浪潮”电影运动是在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当时,尼采、叔本华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思想风靡于西方国家,人也开始转向关注非理性主义、潜意识的心理层面,在哀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和荒芜之时,也揭示了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疏离。精神追求上也注重表现和宣泄自我“新浪潮”电影是这一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是为了纠正电影行业中“品质的传统”的骄饰风气,如重视大明星、高预算、华丽的布景和服装,而导致电影空泛无物的情况。
最终,在60年代造成世界性的轩然大波,史称新浪潮。安德烈·巴赞则被称为“新浪潮之父”,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精神领袖。而巴赞的电影理论也对电影手册派的导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纪实美学、个性化突出以及“质朴和自然”的美学风格。
巴赞的照相本体论及长镜头理论对“电影手册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巴赞提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们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可见,他突出了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认为电影最主要、最原始的第一大特征,是能够直观地再现生活、再现现实。
于是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在他看来,长镜头“可以让所有东西都得到有效地表现,让各种存在的隐蔽内含不被分割,并保持着自然原本的统一性”。
即永远都“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而并非像蒙太奇一般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切割,从而破坏了空间的真实。
如《四百击》中最后一个长镜头中人物从镜头左侧进入画面,然后继续跑。第二个镜头主人公从远处向镜头右侧跑来,再跑出了观众视线,接下来镜头转向左侧,同时海浪声也渐渐响起。此时的镜头一直持续到安托萬进入画面,跑向远方。第三个镜头为他从岸边跑向大海,然后突然回头走向镜头。最终定格在安托万表情的特写。他忧郁、困惑、迷惘的眼神呈现在银幕的结尾处,让人看到他内心的茫然无措和悲伤。
在这镜头背后隐含着一声巨大的怒吼“看看这个孩子的脸庞,看看这个残酷的社会”。同时也将整部电影“追求自由”的主题升华到极致。也把近乎85分钟的沉闷与压抑感彻底地爆发出来,使观众的心被那双黯然的眼睛击中,以至于久久不能忘怀。
著名导演戈达尔也评论道:“《四百击》平直的叙述方式中蕴藏着一种博大的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张力或许也是由长镜头实现的。
总而言之,电影成为了“现实生活的渐近线”,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生活,毕竟电影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
其次,生活流的叙事方式也突出了纪实美学的特征。主要从真实的生活细节和非戏剧性的生活流程中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方式,在对人物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作不厌其烦的叙述时,反映人物情感变化的微妙过程。
所以《四百击》这部电影既没有完整闭合的叙事模式,也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而以一连串安托万的事件构成了整部电影——上课偷传美女图片被罚站,父母的不断争吵让安托万难以忍受,与好友雷旷课游玩,挨打的安托万离家出走,重回家的安托万又被停课,安托万借宿雷内家肆意妄为,偷打字机被抓住,孤身抓入少管所,安托万逃出少管所,奔向海边。显而易见,这部电影运用微观动作取代了曲折的情节,以一连串的生活细节来揭示出最普通事件所具有的复杂性。
使法国新浪潮电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即“在日常生活中零散事件中探寻隐性美,在剧情演变过程中不僵硬地掺入‘闲笔和‘细节......让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得到挖掘。”
第二个美学特征则是影像风格个性突出,由弗朗西斯·特吕弗在《法国电影中的某种倾向》一文中提出作者论为形成,呼吁用一种原创性导演来替代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采取了和优质电影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四百击》这部影片自然和特吕弗本人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算是他的半自传电影,以他曾经成长的痛苦与迷茫经历改编为故事内容。通过孩子的角度叙事,这样带有怜悯眼光的叙事能够感染观众,并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去反思社会对人的压迫和异化。
并且“影片制作较为‘随意和粗糙,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新浪潮的创作者大多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者,大都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的训练,自然没有办法像那些拍“优质电影”靠资历熬出头的导演一样获得大量的资金。再加上出于追求写实的考虑,新浪潮的作品通常实景拍摄,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用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在《四百击》中,街上嘈杂的车辆鸣笛声、课堂中孩子的吵闹、最后一幕中海浪的声响都是现场真实的记录。
与传统的明星制度相对立,电影手册派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风格,新浪潮的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青年人做演员。而在拍摄过程中,特吕弗也总是强调草稿式的即兴发挥,给了表演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安托万在少管所接受审问的那一段,跳接的问话片段其实是莱奥的试镜,提问者也是导演自己。而电影中的那句“母亲死了”也是莱奥的自由发挥。
参考文献
[1]米歇尔·马利.“新浪潮”:一个艺术流派[M].单万里,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67.
[2]黄俊杰.纪实美学在影视剧中的生成和发展——兼论我国纪实性电视剧的品式[J].电影、电视艺术.1998(4):8-15.
[3]武岳.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背景、特点与贡献[J].新闻世界.2016-06:247-248.
作者简介
饶贾琼(2000—),女,汉族,云南曲靖,本科,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