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1954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几位社会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精心挑选了22个孩子,这些孩子要尽可能一样:都是11岁,男孩。研究者将他们分成两组,每组11个孩子。一个组叫响尾蛇,另一组叫飞鹰。
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实验对象,他们以为自己要参加一個为期3周的夏令营。头一周,他们各自活动。到了第二周,研究者才告诉他们,还有另一组男孩。研究者想看看,当两组男孩互相接触之后会发生什么。
两组男孩看到对方,都本能地产生了敌意,很快就发生了冲突。当响尾蛇队看到飞鹰队踢球时,就想赶他们走。棒球比赛获胜之后,响尾蛇队把自己的旗帜插在球场上,愤怒的飞鹰队队员把旗帜撕碎、烧掉。飞鹰队赢了拔河比赛,响尾蛇队夜袭飞鹰队营地,把床掀翻,把蚊帐撕碎,还抢了一条牛仔裤来当他们的新旗。飞鹰队的报复是,第二天白天袭击了响尾蛇队的营地。
怎么让孩子们和解呢?研究者告诉男孩们,可能出现了新的敌人,因为营地的水管被人破坏了。要把供水系统修好,他们得齐心协力,把卡车推上山坡。让这群男孩彼此仇视的原因是,在“我们”之外出现了“他们”;让这群男孩再度合作的原因,则是出现了更厉害的“他们”——所以,所有的男孩都成了“我们”。
找同伴是人类的本能,区分“我们”和“他们”本无可厚非。人们很善于鼓励团队内部的合作;但从另一面来看,我们生来都是排外的,为了保护自己,为了“部落”内部的团结,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寻找来自外边的假想敌。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摘自《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