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Linux网络管理》课程为例,通过岗位需求调研,将岗位职业能力和行业权威认证体系融入课程,重构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将现实的工作任务转换为课堂的学习情境。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信息类应用型课程的课程改革给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体系重构
1现状
随着开源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Linux操作系统在服务器、行业定制等方向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服务器领域,Linux已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高端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在整个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中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并且形成了大规模的市场应用。
从就业市场调研得知,与Linux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逐年递增并且用人缺口巨大。由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Linux相关课程,但由于环境及基础条件的限制,课程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Linux课程知识点以章节形式给出,基于传统学科体系,先讲理论再配合实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学生实习后反映学习了相关课程后,由于缺乏项目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岗位。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主要改革的方向为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是改革的趋势,符合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特点[1]。
2课程知识体系重构
2.1 岗位调研需求分析
通过对北京、成都、深圳等几大城市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Linux网络管理》课程对应的岗位主要为网络管理员和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另外,Linux领域红帽认证的认可度也非常高。
将红帽公司的标准教材、证书体系、教学理念等纳入课程中,实现企业认证课程与日常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进程中,依据RHCE职业认证管理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以保证技术知识的先进性和通用性。通过对红帽RHCE认证涉及的三门企业课程分析,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三门课程内容可融入《Linux应用基础》和《Linux网络管理》两门课程中,其中红帽系统管理III(RH254)课程内容与《Linux网络管理》课程内容对接。再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将行业通用知识融入课程,做到课程内容对接红帽标准但不仅限于红帽标准。
2.2 课程知识体系重构
调研市场对应岗位工作需求,以构建课证融通为导向,进行课程反向设计,对学科体系知识进行项目化构建,以网络管理员和系统运维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红帽认证体系为参考,以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编排,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实现技能系统化、项目模块化、知识颗粒化。制定《Linux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掌握Linux平台下系统安全、远程登录安全、各种常见网络服务器(DNS、Email、iSCSI、NFS、Samba、Apache、FTP、Mariadb)架设和应用,主要面向网络管理员和系统运维工程师岗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提供不少于三个子情境,子情境之间是并行或者递进关系,学生边学边做,达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通过学习情境的引入,并将其制作成动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场景和企业需求,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
课程知识体系由原来的九个章节重构为三个典型学习情境:接入网络、提供网络应用服务、提供网络文件和存储服务,三个工作过程逐级递进,三个学习情境后都提供一个交互式综合实训项目,方便学生自我测试和评价。
接入网络情境中包含四个子情境:配置网络地址、网卡链路聚合、配置IPv6、配置SSH,四个子情境中设计出10个任务。完成这些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独立完成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地址配置,将服务器接入网络。
提供网络应用服务中包含七个子情境:挂载本地源、架设DNS服务器、架设空壳邮件服务器、架设DHCP服务器、架设Apache服务器、架设FTP服务器、配置数据库服务,七个子情境中设计出38个任务,完成这些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独立完成 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能满足企业网络应用服务方面的工作需求。
提供网络文件和存储服务中包含三个子情境:部署NFS服务、部署Samba服务、部署iSCSI服务,三个子情境中设计出17个任务。完成这些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部署网络文件共享和存储服务,能满足企业网络文件和存储方面的工作需求。
三个学习情境对接Linux系统运维工程师岗位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是三个递进或并行的,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任务。随着三个学习情境的展开,学生逐步掌握工作岗位职业技能[2]。
3课程实施
传统的Linux课程主要是讲授Linux的知识点再配合对应的项目实训,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动手,但对于形象思维更多的高职学生来说大多数只会依葫芦画瓢,仅通过参照实训步骤来实现操作,遇到实际项目并不能融会贯通。
通过重构后的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学习情境引入项目,并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工作场景展示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明白这个操作或者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能实现什么功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程每个项目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模式实施。
3.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跟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把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讲授的课堂知识点和网络教学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将基础知识的PPT、微课、动画等通过网站或手机APP分享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完成教师布置的基础知识习题或思考问题。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涉及学生前面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前完成预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课中:采用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启发法等教学方法。首先,进行学习情境导入,采用提问或组织学生讨论,引入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根据课前预习习题的反馈情况,针对性的对基础知识部分还存在的问题在任务过程中加以指导。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开始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进行复习和完成线上的交互式视频或作业测验。
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
以工作任务“配置网卡链路聚合”为例:
课前提出问题“什么是网卡链路聚合?网卡链路聚合有哪些模式?”提供课程网站中“认识网卡链路聚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着重讲解。
课中先引入企业需求,然后提出任务,实施任务,企业需求均已动画形式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工作场景。教师演示网卡链路聚合配置过程,然后使用交互式视频,鼓励学生讨论,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巡回指导学生实操,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布置总结、作业或者测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线上讨论区,还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3]。
4结束语
通過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课程改革之前,课程的合格率从原来的88.7%提升到现在的95.7%。部分优秀学生没参与社会RHCE培训直接参与RHCE认证考试,并获取了RHCE证书。在高职信息类(特别是网络行业)课程改革中,调研市场需求,融入行业权威认证体系(或1+X证书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重构和课程资源的建设,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陆燕,湛剑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Linux系统运维技术-课程开发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7):156-157.
[2] 岳宗辉,徐洪祥.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高职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7(7):34-37.
[3] 梁军,侯迪波,张光新.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15-21.
作者简介
张倩莉(1981-),女,四川自贡人;职称:高级工程师,现就职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云计算专业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系统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