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力米提·尤努斯
【摘要】本文主要对社会认知语言学下话语的构建进行分析,立足于社会认知模型是话语构建的底层机制这一社会认知学的理论假设作为出发点,提出“强区分”和“弱区分”两个具有对抗性的重要底层社会认知模型,在强区分模型下所建立的体系性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破坏性。而在弱区分模型下所建立的体系性话语,则具有一定的社会有益性,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话语 认知语言学 强区分 弱区分
一、社会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逐渐向社会的方向转变,也打开了,对认知语言学我觉得是研究的新局面与新方向。因为社会维度的侧重有所差异,在进行认知语言学的社会层面研究时,也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别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与社会认知语言学,本文主要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对于社会认知语言学来说,其中所存在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主体间性或交换主观性的协作与协调,作为语言的核心。换而言之,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互相进行互动的核心特点。这一理论假设作为出发点,在社会认知语言学中,重点关注行使社会认知功能的说话者,并将其作为中心,深入研究社会现实与概念理解之间具有的深层联系,具体来说,在社会认知语言学中,主要就是通过揭示意义形成,以及构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互动过程,对社会领域的概念化进行研究。在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将意义与概念化放在等同的位置,而在社会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则将意义等同为社会语境的概念化,也就是说,在社会语境中,放入概念化。
在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假设中,也提出了有关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四大原则,首先:在心理中所形成的各种语法结构以及过程属于一般社会认知能力和个体认知能力的示例;其次:通过形式、意义及社区构成的三角符号,则是语法;再次:意义是百科的,而且也是共享的;最后:意义与交涉目的的了解有直接关系。
总而言之,从认知学逐渐发展到社会认知语言学,实质指的就是从意义作为概念化,逐渐发展成为意义作为交际目的的概念化,在这其中意义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针对某一个目标或某种交际行为而做出的反应。
二、破坏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
对于话語来说,其属于一个由各种概念、观念以及相关的待定客体,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所框定的客体,而且会对客体的各种行动产生一定的限制的范畴化的连贯性总结,是一个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动态性和结构性的客体。并非所有的言说或者言语都隶属于话语话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为了能够组成一个话语,需要将一系列的文本构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既包括各种个体文本,同时也超过了每个个体文本原本具有的特征。
破坏性话语指的就是在多个方面产生强烈反对性的生态哲学话语,换而言之指的就是在生态破坏中广为传播或起到一定作用的话语。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破坏社会互动,或反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话语,线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并广为传播的话语,叫做破坏性话语。因为破坏性话语对整个社会实践会产生一定的解构性,甚至是摧毁性,所以在如今的社会认知语言学中,应该构建利于社会公平正义行动,且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有益性话语。
在构建有益性话语时,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其方法与设想均有所差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有益性话语有益于社会模型的构建,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有益性话语也有利于认知模型的构建。在区分破坏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时,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且权益的理论区分。在整个话语社会实践中,不存在绝对性的有益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当语境条件不同时,为了能够达到不同话语目的,必将有益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二者之间进行转换。
三、社会认知语言学下的话语构建
(一)破坏性话语的构建
大多数破坏性话语的本质都是在强旭芬社会认知模型的基础上完成构建的。比如,“人”这一概念并非是一个自然概念,而是一个本质上进行了“人化”后的建构性概念,16世纪依然没有“人类”或者“人文”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而人文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才建构的,具体来说人文这一概念,直至今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研究调查发现,人类与人文这两个概念主要就是人类与动物再进行强区分后所建构的。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人类有意识的将自己与环境进行割裂,甚至将自己从环境中脱离,将自己变成一种只追求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理性消费者、生产者的角色,这样一来也就明确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强区分。
从强区分社会认知模型的基础上所构建的“人”这一概念入手,人类逐渐建构了一个有关于“人”的、非常庞大的话语体系,基于人与动物的强区分角度出发,人类也构建了男人与女人两个区分性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分社会认知模型下所建构的与“人”相关的系统性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破坏性,但是并非对其在曾经历史社会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否定,而是重点强调在强区分社会认知模型下所建构的体系性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破坏性。
(二)有益性话语的构建
在强区分社会认知模型下所构建的话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破坏性,所以应该考虑在弱区分模型下构建有益性话语,仍然以人为例,在人与动物的弱区分中,可以采用生态人、互动人以及环境人等概念范畴代替人类中心主义者,或者自我中心主义者这类概念。而从男人与女人的弱区分社会认知模型中,可以采用人性体验互动建构观、性别建构观代替男女天生有别观。
立足于话语构建具有的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弱区分社会认知模型下所构建的与人类相关的系统话语,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弱区分下所形成的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其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排斥性话语具有的话语权力;再次,可以为环保行动的开展提供话语支持,缓解阻碍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话语阻碍。最后也能够减少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有益性话语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话语具有的积极性影响,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发展,将有益性话语在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的影响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达到话语构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顺娣.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网络媒体语言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6):73-74+78.
[2]孔淑娟.后现代思潮中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融合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