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视角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研究

2020-10-20 07:24吴萌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城镇区域

吴萌

摘 要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我国小城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点,但也存在经济活力不足、产业同构、文化流失、景观雷同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小城镇发展应立足区域,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并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两个维度出发,分别探索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区域;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

1区域小城镇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2173个建制镇增长为2016年的20883个,年平均增长率为6.14%。城镇人口也不断增加,2019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4亿,城镇人口8.5亿,占总人口的60.7%,与2000年相比增加3.9亿。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小城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1.1 小城镇发展特点

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结合。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联系的纽带,通过集聚生產要素吸纳吸引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增强小城镇生产中心的功能,促使小城镇由原来的交易中心转变为制造业基地。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小城镇就凭借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小城镇与中大城市的结合。这是处于大中城市周边或经济辐射范围内的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凭借区位优势,一方面为大中城市提供必要的农产品、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作为大城市产业转移的基地或制造基地,为大中城市提供辅助、配套服务。通过与大中城市的同质化或者错位化来实现自身发展[1]。

1.2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小城镇功能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人口规模。小城镇规模过小、分布过散往往导致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配套服务能力弱等问题,这势必会妨碍小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影响产业的发展。

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小城镇在形成规模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同时,小城镇与大中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又常常存在产业同构性过高的问题,导致相互之间争夺资源、资金、市场、劳动力,形成恶性竞争,对小城镇的发展造成了束缚。

缺乏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统筹协调发展理念。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情况的综合判断与长远考虑,导致发展建设没有重点、产业结构雷同。同时在城镇内部层面,规划的缺失又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2区域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研究

2.1 基于不同区位条件的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

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的新区模式。位于大中城市都市圈内的小城镇就近接受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一方面,小城镇能够共享中心城区生产要素与服务设施的优势,另一方面,小城镇也为中心城区的发展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尽管有的小城镇目前是独立发展的,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很可能成为大城市的一个组团。因此,这类小城镇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纳入城市开发边界内。

承接大中城市辐射的卫星镇模式。位于大中城市半小时交通圈之内的小城镇,能够直接接受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承担接受大中城市产业扩散和人口分流的任务,但与大中城市联系的紧密度上不如都市圈内的小城镇。对其规模、性质、职能的设定应结合大中城市的规划进行全盘考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延伸所提供的便利,培育自身特色产业,壮大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动力。

特色产业为支撑经济的专业镇模式。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受到的中心城市辐射较弱,其发展应通过某种产品的专业化与规模化生产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从而引导小城镇发展成为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发达的新型城镇,使之成为城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

2.2 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的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

综合开发型。主要适用于城关镇和中心镇,此类城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是全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整个县城或周围几个乡镇提供服务。

工业主导型。主要适用于镇域内有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并且围绕该企业集聚一定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形成工业园区的小城镇。其工业产值和效益在全镇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并能带动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商贸带动型。适用于具有传统或新型的商品集散地的市场优势的小城镇。该类型小城镇可以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商品贸易市场,形成一定数量的中小型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利用商业贸易的发展逐步带动经济发展。

特色农业型。适用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小城镇。这一模式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来确定该地区的种植业,充分发展壮大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作物,并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带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

交通枢纽型。适用于位于区域重要交通干线沿线或交叉口的小城镇。该类小城镇可以通过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吸引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实现自身发展壮大,逐步提升在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地位。

旅游开发型。适用于依托或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地域风情、乡土文化或历史文脉的小城镇。这类旅游城镇的发展建设要做好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旅游服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并与城市旅游规划相衔接,加强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生态保护型。适用于对区域生态格局和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小城镇。其发展应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进行农村人口集中与转移,适度发展旅游和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并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3]。

3结束语

我国小城镇数量众多,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活力不足,缺乏特色。在区域竞争与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城镇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区域视角下对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旨在从区位和资源两个维度出发,得出各自维度上的发展模式。并且,两个维度之间可以相互组合,形成不同区位条件下资源禀赋各异的小城镇网络,实现类型多样化、经济特色化、发展现代化、景观地域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城镇化研究,2004(4):43-44.

[2] 左正.我国城市化中小城镇的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36-37.

[3] 韩小清.我国城市化中小城镇的发展战略研究[J].中外科技信息,

2000(12):23-25.

猜你喜欢
小城镇区域
分割区域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擦桌子
小城镇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研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区域发展篇
“一镇一风貌”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