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琼
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与首要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发展创新思维,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能独领风骚的杰出人才。在教学中,笔者就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至形成一定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加强教学的创新性的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少教师依然是“以教为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张嘴加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满堂灌”。这样,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难以掌握,基本技能难以提高,不要说培养学生的什么创新能力了?而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求确立创新观念,这是促进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先导。教师必须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質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加强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这一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即教师对松果、饮料瓶、雪糕棍等物品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对上述物品进行改造的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那是创造、创新的活动,并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课题。再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加深了他们对创造、创新的含义的认识与理解:创造、创新源于人们的丰富想象,源于现实,源于生活。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设计的作品。并对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作出介绍与说明。于是,老师对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及创新的设计给予肯定和鼓励之后,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畅谈自己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让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创造、创新既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只要平时注意观察,注意积累,注意动脑与动手,“发明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中获得发展,发掘了潜能,提升了他们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意识。
二、保护好奇心追求真理,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哪怕是荒唐可笑,不合情理的错误解答也不要挖苦讽刺,而应正确加以引导,不应把学生的好奇心给扼杀了,要与学生一起耐心寻求正确的答案。其实,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只不过教师忽略罢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其实质是渴望创新,而渴望创新的意识就是对某方面知识领域的探索有兴趣。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的潜在思想因素,并有意识地加强培养,使之蓬勃发展,茁壮成长。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的时候,笔者出示了一组因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带来恶劣环境问题的图片,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有钱赚了,就不管环境遭受到怎么样的破坏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于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了“知识抢答”这种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他们的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有的说:“有钱赚还考虑什么东西,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肯定会破坏环境了,哪里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的说:“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分析、启发、点拨和引导下,师生之间达成了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先考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样的教学,尽管学生的回答并不那么正确,甚至有点可笑,但师生之间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与追求真理的愿望,又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形成创新能力
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老师只注意知识的灌输,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重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重视帮助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体系和构筑自己的知识网络,造成一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机械地背诵记忆,思维能力不强,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指发散思维,即由一点或某方面向与之相关的各点或各个方面渗透或扩散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天赋不同,十个人有十种思维,但并不妨碍每个学生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等于给智慧加翅膀,是培养并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首先,在引导学生思维时,不要有架子,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鼓励学生思考,扩散思维,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不仅从正面深入地想,也从反面、多角度进行设想,时时注意运用比较方法,经过权衡比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会创造与教会运用相结合。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会创造”,就应该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对启迪智慧带有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携手促发展》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时,有没有想过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怎样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到合理化与科学化?笔者设计这个问题旨在:(1)要求学生从正反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2)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达到强化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由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笔者采用了“讨论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讨论中,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资源的开发,要从大局出发,不要只为了局部的利益,而不无限制地开发。”有的说:“国家搞西部大开发,其实质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走共同富裕之路。”还有的说:“如果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任意开发的状态,今天我们还有得用。那么,明天、后天,十年、二十年后呢?没有资源,还谈什么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对学生的这些发言,老师要肯定他们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性,然后经老师的点拨、引导,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最终使学生明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在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化与科学化。像这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促进他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联想更丰富,让他们的思维辐射多角度、多方位,逐步形成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要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效率,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教学的创新性的设计和保护学生好奇心追求真理及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等方面多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