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民
通过USB-显微镜实地观察记录并确定为害梨树的蚧虫为梨圆蚧,指出梨圆蚧的发生与园林绿化、及果树上的引种增多等原因有关。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其中化学防治以在若虫盛期喷洒3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1000~2000倍液、30%吡丙·呋虫胺可溶液剂2000~3000倍液等为主要防治方法。
梨树是良好的绿化及经济树种。特早熟大头梨、红啤梨、枣红考密斯梨、茄梨(大头梨)、巴梨、一面红梨、芽变梨、黄香蕉梨等等是河南三门峡陕州区西部张村、张湾、张汴乡的主要早熟型梨树品种,其以果实香甜可口行销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及俄罗斯等,但常会遭受桑圆蚧的危害。梨圆蚧又称梨枝圆盾蚧、梨笠圆盾蚧、梨夸圆蚧,拉丁学名:Quadraspidiotus pemiciosus (Comstock),属同翅目,盾蚧科,笠圆盾蚧属,常为害梨、苹果、海棠、杏、李、枣、桃、樱桃、核桃、栗、葡萄、柿、山楂、柑桔、杨树等307种植物,其中约230种为经济或观赏植物。此虫为检疫对象,国内各地均有分布。经调查发现近年来该虫在河南三门峡为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出现枝枯叶落甚至树木枯死等症状。同时梨圆蚧对吡虫啉、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联苯菊酯、石硫合剂等多种农药已产生严重抗性。现将多年来对该虫的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该虫外观及在USB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形态及数据如下:雄成虫:体长0.6~0.8mm,体宽0.23mm, 纺锤形,黄白色;翅展1.32mm。眼暗紫红,触角11节,念珠状,黄色。前翅卵圆形,膜质,半透明,有1条简单分叉的翅脉。腹末交配器细长,剑状,占体长的1/3左右(见图1)。
雌成虫:体长0.93~1.65 mm,体宽0.75~1.53 mm,黄色,心脏形,后端尖突,体膜质。触角退化呈瘤状,并有1刚毛,1~2个小型角状感觉器。口器发达,位于腹面中央。臀板小,呈褐色尖削近三角形,稍硬化。臀叶3对,中臀叶叶端圆,大而靠紧,内缘弯曲,具缺刻,外缘有明显的凹刻,顶端钝圆;第2臀叶较小,但发达而硬化;第3臀叶退化呈三角形突起。中臀叶之间有刺状臀栉1 条,中臀叶及第2臀叶之间,各有刺状臀栉2条。肛门大,位于臀板近末端处,肛后沟发达,有厚皮槌。阴门周腺无(见图3)。
雌蚧壳近圆形,中央略隆起,里层夹黄色若虫蜕皮壳,壳点位于蚧壳中央或略偏。活体蚧壳蟹青色(见图4),死虫灰白色或黑色,直径1.5~2.0mm,中央隆起处从内向外灰白色、黑色、灰黄色3个同心圆,隆起处的 蚧壳亦有暗色轮纹,直径0.7至1.7 mm(见图4)。
雄蚧壳卵圆形,灰白或灰褐且具同心轮纹(见图5)。直径约1.8 mm,壳点偏心,前半部隆起,后半部平坦,壳点褐色或黄褐色,长0.75至0.95 mm,宽0.35至0.5 mm,脱皮壳黄或黄褐位于蚧壳中央。冬季 型雄蚧壳为圆形。
若虫:初孵若虫椭圆形,乳黄色,体长0.2~0.3mm,触角5节,第5节最长,生有螺旋状环纹和7根长毛,其中末端两根。足发达,腹部末端有1对白色尾毛。固定后身体可稍长大,渐成圆形,足与触角仍保留(见图2)。若虫分泌形成灰白色圆形蚧壳。蚧壳直径0.25~0.4mm。2龄若虫触角和足退化,雌若虫与雄若虫体型相似,黑色,蚧壳直径0.65~0.9mm。
二、发生、为害特点
该虫以两性生殖和孤雌胎生进行繁殖。在三门峡1年发生2~3代,以1~2龄固定若虫及少数受精雌虫于介壳下在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和7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9 月中下旬分别出现第1、2、3代若虫,11月上旬开始越冬。
若虫孵化后多顺枝、干向上爬行一段距离固定于枝干、叶片或果实上取食,1~2天后,分泌蜡质覆盖虫体形成介壳。
该虫多寄生于枝条和果实上,少数寄生在叶片或果实上,世代重叠严重。受害果实介壳周围有紫、黑褐色斑点,受害枝干处木质部呈淡红褐色,严重时树势衰弱、枝干枯死。高温干燥或暴风雨可造成初孵若虫大量死亡。
三、 造成三门峡市区梨圆蚧发生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人为传播是主要原因,也可随风、鸟、大型昆虫等的迁移携带近距离传播。特别是近几年梨树新品种梨苗、接穗、砧木、苗木引种频繁及其它园林绿化远距离苗木频繁引种存在未检疫流入现象,为梨圆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梨圆蚧食性杂,适应性强。三门峡市高冬季气温偏高(4℃~14℃)、雨雪少,适合梨圆蚧的越冬生存。
3、在三门峡地区梨圆蚧的天敌主要有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等),但由于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致使瓢虫数量减少,不足以对梨圆蚧的为害产生抑制。
4、对该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状认识不足,该虫幼小,与枝干颜色较近,虫口密度低时不易发现,在果实及叶片上的斑点又易被当做病害错误防治。
5、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温暖、高湿、日照不足,虫害均易发生。
四、难以防治原因
1、梨圆蚧壳虫体壁被覆层层蜡质介壳,药剂难以接触虫体发挥作用。
2、该虫世代不整齐,多虫态并存,繁殖力强。
3、用药单一或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
五、防治技术
1、加强检疫,切断传播源:引进和调出苗木、接穗、果品等植物材料时,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防止检疫对象的传入和传出。
2、通过栽培抗虫品种、施肥灌水、喷叶面肥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树势及对蚧虫的抗性。注意施药后宜在树根外圈追加施肥。
3、冬季可用生石灰、硫磺粉、食盐、动(植)物油、温水(按8:1:1:0.1:18)配成涂白剂对树干涂白。结合冬季修剪、清园,剪除病虫枝,清除杂草,或用鞋刷或钢丝刷等刷去虫体并收集销毁,并用石硫合剂对全株枝干喷雾。在若蟲孵化产生前,在树干上分段缠上几圈粘虫胶带,待若虫产生后及时更换销毁带虫胶带。
4、生物防治
①可引进和释放梨圆蚧天敌,如红点唇瓢虫、龟纹瓢虫、日本方头甲等。喷施农药要选择对天敌无害的药剂或避开天敌繁殖高峰期施药。
②选择喷施生物制剂,在若虫孵化盛期可喷施100亿以上孢子/g Bt乳剂500倍液、0.5%藜芦碱醇溶液800倍液。
5、化学防治
宜在若、幼虫盛发期施药防治,包括涂干法、喷雾法、注射法、根部施药法等施药防治方法。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9 月中下旬,于蟲卵孵化期和若虫盛发期,选用触杀性较好的杀虫剂如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噻嗪酮、毒死蜱等进行防治。喷雾法一般要间隔5-7天施药2-3次。
①涂干法:于幼龄若虫发生期,在树干上刮一个宽20~30cm宽的树环,老皮见白,嫩皮见绿,然后涂上30%螺虫·吡丙醚悬浮剂,并用黑色塑料纸密包扎。也可用30%螺虫·吡丙醚悬浮剂与缓蚀油制成的缓蚀油药膏,在胸高处涂以10cm宽的药膏环。
②杀灭越冬蚧虫可在冬季落叶后用0.8~1.2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初春发芽前树液流动时用3~5°Bé石硫合剂、95%矿物油乳油50~100倍液、45%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75~100倍液对树体均匀喷雾。
③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越冬若虫出蛰后:为避免抗药性的发生,在蚧壳虫发生初期,可用3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1000~2000倍液、30%吡丙·呋虫胺可溶液剂2000~3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4500~6000倍液、39%螺虫·噻嗪酮悬浮剂2000~3000倍液、40%氟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交替轮换喷雾,每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兼防蚜虫、叶蝉、木虱、粉虱等多种害虫。对于没有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在蚧壳虫若虫发生盛期可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0~5000倍液均匀喷雾。若已产生抗药性可在蚧壳虫盛发期可用30%螺虫吡丙脒悬浮剂3000倍液、3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1000~2000倍液均匀喷雾,兼治梨木虱。园林上也可用50%稻丰散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750~1000倍液喷雾。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助剂或混入0.1~0.2%的中性洗衣粉可起到增效作用。
④注射法:高大树木可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或35%噻虫嗪悬浮剂打孔注入受害株基部,每株用药0.5~3ml。注入后用胶带密封注孔。
⑤根部施药法:可用0.5%毒死蜱颗粒剂按30-36千克/亩在树盘下开沟撒施、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1000倍液或6%阿维·啶虫脒水乳剂1000倍液淋灌根部。
⑥注意每次施药后不要浇水,一周后恢复正常水肥管理。
综上所述,蚧壳虫一代若虫是防治重点,越冬若虫在翌春活动初期进行喷杀效果较好,而当年生若虫在孵化初期喷杀效果较好。可通过打孔注药和喷雾施药等方法消灭单株树木和小范围发生的梨圆蚧,但人工及费用较高。梨园蚧的防治不能过度或单纯依靠农药,必须与其它管理措施相结合,如: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合理修剪剪除病虫枝,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而保护或释放瓢虫等天敌才是抑制该虫发生、发展的好方法,也是控制梨圆蚧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472000 河南省三门峡市园林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