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里乾坤大

2020-10-20 05:49刘维嘉
北京纪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野火小人书通州

刘维嘉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小人书”这个名词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新华书店里早已难见其踪影。对于已过知天命之年,或者花甲之年的我们,小人书的记忆也日渐淡漠,成为我们书柜里的永久珍藏。

童年的第一本小人书

我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孩子,年年都有丰厚的压岁钱,还有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就连电视机都没有普及到家家户户。我们小时候最大的乐趣,除了自制各种玩具之外,就是手里能有几毛钱一本的小人书看,这个小小的愿望并不是家家都能满足孩子的。

至今没忘,在我10岁那年的春节,大姑从京城来到我家,她带着我和妹妹走进通县百货商场,给妹妹买了梳头用的彩色玻璃丝,给我买了本小人书——《五彩路》。它里面讲述的是:在美丽的西藏高原上有个雪村,村里住着曲拉、丹珠和桑顿3个穷人家的孩子。村里的浦巴叔叔从雪山那边回来,给孩子们讲了解放军在雪山那边筑起五彩放光的公路,让那里的人不再遭受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于是,他们3个孩子怀着对独立、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互相约好,并发下誓言,带着一些食物,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去寻找这条五彩放光的路。一路上,他们过草原、穿森林、蹚河流、翻越雪山,历尽千辛万苦,并且从农奴主的地牢里救出小家奴扎西,带着扎西和他们一起去找五彩路,最后终于滑过了惊险的竹索桥,见到了解放军,找到了五彩路,认识了新的生活。

《五彩路》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那是我最早的读书记忆,也是最美好的记忆,并在岁月的时光隧道里一直和我朝夕相伴。

正直、善良、忠厚、勇敢,追求光明和幸福,是曲拉、丹珠和桑顿的品格。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孩子,在追求光明和幸福的路上长大,这是我从小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方向。50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追求,始终向着心中的理想和光明前进,即使遇到路上的磕磕绊绊,也丝毫没有动摇和改变。

小人书珍藏着通州古城的记忆

通州最早建治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忆往昔,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起航,曾经是漕运物资水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古时候就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

作为土生土長,已经年过花甲的通州人来说,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记忆。

在我看过的小人书中,《野火春风斗古城》一直是我的钟爱。这本小人书有电影连环画和画家手绘两种版本。电影连环画《野火春风斗古城》于1981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电影和小人书里,有很多镜头是在通县县城拍摄的,我曾经目睹了其中部分场景的拍摄过程。

昔日通州鼓楼

我们家住的大杂院在回民胡同西口。记得1962年夏季,我和发小正在大杂院的大门洞里玩,忽然瞅见从大门口的路上开过去三辆卡车,车厢里站着不少身穿日本鬼子军服,身背三八大杆枪,头戴钢盔的人。卡车出了胡同口,往鼓楼那边开去。汽车开得很慢,我们几个就跟在卡车后面走,刚到胡同口,我们就被人给拦了下来,不得不回到胡同口里。

此时,只见回民胡同西口,西大街东口,小楼饭馆前的南大街路口都被长梯子拦住了,不让行人通过。一辆红色的解放牌救火车停在西大街东口,只见一个叔叔登上了立在胡同口东北角的电线杆子,坐在上边的铁质平台上,手举着喷水枪,左右晃动着,向北边的高空喷水,高高的水柱在高空散开,又像暴雨从天而降。还有一辆救火车停在小楼饭馆前,也向天空喷水。在雨中,一个身穿雨衣的阿姨从北往南走来,到了十字路口,进了回民胡同西北角的二层小楼。过了一会儿,各个胡同口的梯子都撤了,恢复了通行。我们几个跑到十字路口,围着救火车看新鲜,直到那几个叔叔收拾好救火的水龙带,救火车开走了。后来听大人说,那个穿雨衣的阿姨是王晓棠扮演的银环。

1965年,我在新华大街东边的通县新通剧场观看了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后来又有了电影连环画(小人书)《野火春风斗古城》。如今,我时常在电脑和手机上观看这部电影,不仅仅为了得到心灵的洗礼,还为了写纪实散文,追寻记忆,核实一些史料。

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场景里,有很多我所熟悉的大街、胡同、商店、医院和标志性建筑。比如敌治安军团长关敬陶在党的地下组织争取下,率领部队出城,以抢粮为名去往抗日根据地,从城门洞走出来的场景,是在北大街鼓楼拍摄的;从事地下工作的金环和在医院工作的银环秘密接头的场景,是在鼓楼南侧不远路西的那家医院拍摄的;杨晓冬的母亲被日本鬼子抓到以后,有正义感的关敬陶让自己的妻子小陶与银环会面,并告诉银环的场景,还有两个伪军抢周大爷的萝卜挑子并打伤周大爷的场景,都是在清真寺门前的那条小胡同拍摄的。那时的清真寺大门两侧有石质围栏,胡同北口有高高的牌坊,小时候,姥姥常带着我去那里玩儿……在这部电影中,还有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以及一些居民的老房子和小院的场景,包括通州城外的场景。

随着时代变迁,通州城的南大街北口、北大街南口虽然还在,但是,大街上许多历史比较悠久的建筑都已经被新的楼宇所替代,鼓楼等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也只能在书刊、志书和《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电影,还有小人书里才能看到了。这些建筑代表着通州古城独特的表情和符号,具有其历史的线条和时代的柔美,是无法替代的。它们不仅走进了历史隧道的深处,也走进了老通州人的记忆深处,并成为人们心目中永恒的记忆。

庙会、集市上的拉洋片和小人书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的庙会和集市都有小人书摊,还有拉洋片的,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用的道具是一个长方形大木箱子,箱子正面有五六个观看孔,木箱内装备着数十张图片,用灯具照明。表演的时候,由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看的人通过镜头看画面的变化,这些图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应该属于连环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表演者在操作的时候还配以演唱和解说。2012年,我去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游览时,在清城也看到了拉洋片的。有人说:“看拉洋片,实际是在看移动小人书。”

那年,我去于家务乡仇庄村采访的时候,看到村口的墙上图文并茂地画着二十四孝故事图,有100多米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和传统美德,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拿出相机正准备拍照的时候,两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走进我的镜头,她们以二十四孝故事文化墙为背景,用手机相互拍照。我在纪实散文《珍藏仇庄》专门写道:“她们是我见过的最美丽、最动人、最可爱的女孩。”我把这个文化墙称之为画到墙上的小人书。

过去,在集市上经常可以看到小人书摊。小人书都是摆放在一米多高、不太厚的长方形木盒的格子里,并排放着几个或十几个这样的木盒,这些木盒都倚靠在墙上。在摊位里还有不少长条凳子和小板凳,来看小人书的孩子居多,也有不少大人。没凳子坐的人,索性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兒地看小人书,足见人们喜欢看小人书的程度,也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现象。

不仅如此,在通县县城的一些小茶馆里,不光能花钱看晚上的电视节目,还有小人书供人们有偿看和外借。比如,南大街北口路东就有一家小茶馆,里面有好几张八仙桌,常有大人在那里喝茶聊天。茶馆除了有电视机,还有好几个书架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小人书。看小人书的不仅有茶客,更多的是少年儿童。在茶馆看小人书,两分钱一本,三分钱两本,即使这么便宜,我也不可能常去那里看。我们的童年,大人很少给压岁钱,要给也仅仅给个毛八分的。过年了,我们最大的快乐是大人能够给我们买几本小人书。我们一旦有了小人书,就会在小伙伴儿面前显摆显摆,然后交换着看。

小人书摊

从童年开始,小人书陪伴着我度过了美好的日子,走过了难忘的岁月。我从阅读小人书开始,直到以后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著作,收获了读书带给我的愉悦,眼界更宽了,心里更敞亮了,也学会了思考,对人世间的善恶美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正是在小人书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和写作,并实现了当作家的夙愿。

猜你喜欢
野火小人书通州
想起“小人书”
雪落通州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早期野火烟雾检测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小人书伴随我成长
烟草野火病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