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俊生
摘 要:高中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小实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想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根据知识点设置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操作原理,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普遍提高。小实验和正规实验相比,过程更加简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小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教学知识点设置小实验,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实验;物理教学;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68
物理实验能带领人们探索和认识充满未知的世界,对物理学来说,实验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学生步入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较之前加大许多,课程难度得到提高,知识点也变得抽象。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实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一说到实验,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实验室,必须要通过专业的器材、严密的步骤进行实验,然而并不尽然,物理实验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验器具也可以取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充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小实验,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且小实验所需教具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实验的过程也相对轻松。在课程中加入实验,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重点,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小实验高速活动,使其感到学习乐趣之外,还能和科学深度接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能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导师。高中生对物理科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物理知识深奥难懂,掌握难度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觉得十分困难,失去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学校对于物理知识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枯燥乏味的高中物理知识点讲解,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化和实践,也是将学生带到专门的实验室,让学生按照周密的计划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模式脱离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更难懂,让高中阶段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尤为困难。高中物理的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物理知识点实验教学,要增添人文特色,让日常生活同实验相结合是当代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重点。针对这一标准,高中物理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小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实验的选择也要贴近生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可行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于高中的物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课堂中加入小实验,并且小实验的种类繁多,教师应当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小实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小实验的选择,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思考,备课要对课堂小实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实验难度不应过高,实验过程也不能过于复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保证教学内容充实,也要保证小实验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高中生能够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愿意主动探索物理的奥秘。
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实验的设计,应当保证以下几点:
第一,小实验的设计和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脱离课本。高中物理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小实验建议,能够应用于课堂中的物理小实验教学上,教师可以选择将这些实验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中的物理小实验进行物理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物理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让物理课本成为教师授课的助力,对于教材中所提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课题,教师要进行选择,合理分配,保障学生的实验能够成功。第二,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课题,实验素材要让学生自己准备,并且准备难度不能太大,实验的过程也要控制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前后,进行总结和思考,保证课程的完整程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特点,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实验设计前,也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很多实验看起来容易操作,但是在课堂中开展实验却受到限制,难以加入的实验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前,要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操作和演练。通过不断演练,改善实验漏洞,提高可行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小实验的学习中,也能在实验中将基础知识充分利用,教师设计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更容易观察,方便总结。
二、通过小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就对物理有一定的接触,很多物理知识已经在学生的知识库中,学生步入了高中学习阶段,这些物理知识将会得到延伸。教师对于物理的教学设计,要在学生初中阶段掌握的基础知识前提下,合理导入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将新知识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时,更加倾向于知识点的讲解,讲解力度过大,导致课堂没有趣味,学生很难加入物理学习中。很少有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实验中,高中物理课堂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多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也是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就算在物理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也有可能没有完全掌握知识要点,只要教师稍加改动,便不能答出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物理的教学停留在表面,高中物理教师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在课堂中设置小实验环节。通过合理的实验,让教材知識点再现在学生眼前,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动手实践,还能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及思维的引导,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也要保证物理小实验的趣味性,要让学生充分加入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实验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沉浸在小实验里,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快速得出答案,学生的思路拓宽,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会有效提高。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能够真正理解课程教学重点,在实验中还能找到学习乐趣,有助于教师后续课程的开展。
三、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团队意识
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人才的塑造,要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和他人交流,面对问题要立即修正,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这部分学生的个人观念十分强烈,通常会产生与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生将这种思想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就会表现出自己埋头苦学,不愿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沟通能力降低,也会更加封闭。并且,这部分学生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更不想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课程设计,改善学生封闭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增添团队协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物理课程中的小实验种类繁多,能够为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当发现小组中的问题时,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指导,不能只要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就给予帮助,教师要保证课程秩序。对于学生的实验引导,也采取方法指导的模式,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分组探究也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讨论,教师要降低学生的实验难度,避免学生因实践而发生争执。在思维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经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力。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成果和实验完成度评比,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当教师进行评比时,每一个同学都会为自己的团队做贡献,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引导,除了要保证安全和合理外,还要引导学生情感和思维发展。
四、通过小实验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小实验充满趣味性,对于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对小实验进行设计,加入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小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知识点讲解也能得到简化,实验降低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但教师不能把小实验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有效延伸,可以选择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课后小实验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提高课程效率,保证学生能够对实验充满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也能得到巩固。对于实验环节的设计,教师也要进行反复推敲,要保证学生的实验贴近生活,还要注重实验和教材的关联程度。对于实验设备的选择上,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获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其理解物理,爱上物理。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成绩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改变物理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的局限。
教师对于实验的选择,要保证学生的可操作性,可以选择矿泉水瓶的容易收集的素材,进行与课本知识内容贴近的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可以给定学生研究课题,并且提出课后探索问题,将课堂上的小实验进行延伸,学生可以模仿教师课上实验的方法进行课后研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得出答案,进一步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重点。并且将实验延伸到课外,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回家后进行物理小实验,能够检测自己知识储备,巩固所学内容。实验的加入还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保证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充足的热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实验时,要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隔天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经验分享,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小实验环节,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物理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小实验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过程简单,并且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得出结论,学生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中物理教师开展物理小实验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彭正发.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
[2]冯楠,王林.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