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民
摘要:与西方传统国际合作关系理论相比,一带一路实践在体现国际合作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合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为国际合作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理论的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外交;理论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外交实践的典型案例,自提出以后迅速成为我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机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理念和实践特点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下文针对该理论开展思考分析,详细如下。
1. 影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因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各种思想、观念的总体表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方式会受到某种规则的影响,而这种规则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话语和行为。如果对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将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事实上,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受文化影响的特殊实践。比如美国的理念是民主和自由,二战后美国对世界秩序的设计也体现了这些理念。对于我国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其行为偏好和规范存在差异,最终都将影响理论的发展。
其次,外交实践的影响。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与该国外交政策和实践密切相关。基于美国二战后的实践经验,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霸权稳定论、自由制度主义等理论概念[1]。以多年的地缘博弈实践为基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相对成熟。我国的传统理念体系体现了内向性和非扩张性的特点,并直接反应在我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中,并逐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论。
第三,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时期,肯尼斯根据世界关系的变化提出了简约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以后,许多新的概念开始进入国际关系的研究议程,自此开始国际关系理论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2]。当前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时期,新兴经济体实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国际思潮运动如民族主义、逆全球化开始兴起,美国的霸主地位不断战略收缩,我国开始逐步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随着中美在不同领域制度竞争的加剧,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竞争性多边主义、国际制度竞争等国际合作理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2. 西方國际关系理论视域下的国际合作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在国际合作领域开展了颇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
首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注重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的影响。该方面的研究以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理论为主,这些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会使国家处于不安全状态中,因此面对国际合作机会时会优先考虑的是合作方是否会在合作中增加实力而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合作由大国主导,大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国际制度中发挥功能性作用,其他则是国家被动参与,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霸权合作模式。有学者将霸权国主导的合作称为强制合作,也就是说为维护自身的霸权机制,强势国能够迫使弱势国改变自身政策。可以看出,霸权合作在制定国际机制时会加入不平等的条款,迫使参与小国付出一定的代价。
其次,国际制度是促成国际合作以及确保国际合作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主,该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不是影响国际合作的主控因素,而信息、欺骗等中间环节是阻碍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完善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 基欧汉提出的相互依赖理念,该理念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关系能够促进国际合作。罗伯特提出通过建立合作性的制度,不同国家可以合作解决共性问题。罗伯特认为制度可以减少合作中的欺骗行为,有助于合作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越多越多的学者利用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以及博弈论开展深入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提出了K 集团合作模式,该模式认为参与合作的国家数目越小,更有利于形成合作关系,因此利用小团体的合作模式可以解决因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不理性的问题。美国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国家之间的互惠合作模式,并认为该模式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
阶段:首先是参与合作的各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其次,在互惠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策略;第三减少合作中的背叛行为,明确共同收益,延长双方合作关系。基欧汉则提出了国际制度下的合作模式,认为制度可以降低合作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进而达到促进合作调节国际关系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制度实际上一种国际协调方式,既包括国际惯例,也包括政府之间通过协商达成的规则等等。
第三,社会因素也会对国际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前文提及的权力、制度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建构主义、英国学派等理论为主。我们知道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塑造出合作文化,在交流融合、互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初步改变对方的偏好、认知、利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东盟。在发展过程中,东盟各参与国相互之间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并逐步形成了相互协商、互不干涉的习惯。有学者认为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同质性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形成集体身份,在不考虑自利、声誉的前提下,这种集体身份对于合作关系有积极的作用。基于集体身份,各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并形成规范,并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维模式,可以看出集体身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国际合作障碍。英国思想家赫德利?布尔认为合作关系能够形成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又会维持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在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共同利益包括维持国际社会生存、和平等;共同的价值观既包括同一区域内的文化同质,也包括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调和。
3. “一带一路”实践与国际合作理论创新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能够以积极自信的姿态将自身的理念融入到外交实践。面对国际复杂环境,2013年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建设倡议,并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抓手。该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与沿线国家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各参与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与137国、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合作文件,并催生了一大批合作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新一轮的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践为国际合作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4-5]。
首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突破了同质性合作的限制,本着平等、开放、合作、包容的理念进行国际合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兴起,国际合作不断受挫,全球化进程面临极大的挑战。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参与国不能平等参与,利益难以平等共享,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裂,并在国际层面上产生了边缘化国家,这是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合作大多是在遵循强制度下的同质性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盟一体化合作机制,对于欧盟各参与国来说,只有在达到欧盟设立的入盟标准后,才能加入该合作机制。尽管东盟合作方式充分考虑了各方的舒适度,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同质性合作的范畴。与同质性合作模式相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注重开放、包容的合作关系。中国文化注重事物之间的包容性,认为不同事物可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基于该思维来审视全球化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全球化由西方思想和观念为主导,并强制传播西方价值观,因此产生了排他性秩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出之际将参与国设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多年的发展实践显示,其参与国并不局限于僵化的路线和参与国,在注重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逐步延伸至非洲和拉丁美洲。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向所有国家开放,即便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可以参与其中。“一带一路”提供一个新的合作平台,有力的促进了区域间的国家合作,促进了各参与国的共同發展。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各方合作并不是同质的,其运作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注重平等合作。我国外交实践中一直强调各国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反对大国剥削小国。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大国和强国为主,小国弱国多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在国际合作中小国不得不被动服从于霸权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将各参与国视为平等的参与者,在此前提下挖掘各方合作潜力,通过协商交流进行多样性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各参与国可以实现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一种过程加结果导向的渐进性合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多忽视过程,注重结果导向,因此在国际合作中更多的关注收益成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首先提出合作理念,在大的合作框架下进行调整、完善,具有多元性、松散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实践发展显示“一带一路”合作是一种典型的渐进性合作。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推动多维合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从功能主义出发,因此其合作多从具体领域开始并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产生合作动力,催生新的合作规范,即通过互联互通来带动各领域的合作。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发展合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合作利益是固定和事先预设好的,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塑造共同利益,进而带动多领域之间的发展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发展可以释放各国潜力,形成发展大联动的效应。
第五,“一带一路”倡议注重长期合作与短期合作相结合。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一直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和趋势看待事物,这种思维在我国在外交政策中也有体现。我国外交政策注重顺势而为和长期系统性思考,在整合多方力量的基础上推动各种关系的发展。
综上,“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国际合作的渐进性、过程性、协商性、长远性,其发展实践为国际合作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汪建, 马倩倩, 倪晓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供应链模式[J]. 中国科技论坛,2019(12):164-172.
[2] 许培源, 王倩. " 一带一路 " 视角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理论创新与实证检验[J]. 经济学家,2019(7):60-70.
[3] 徐俊琪. “一带一路”倡议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的研究[D].2019.
[4] 王亚军. " 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论创新与典范价值 [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000(003):4-14.
[5] 赵胜波, 王兴平, 胡雪峰. " 一带一路 " 沿线中国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研究水——现状,影响与趋势[J]. 城市规划,2018,42(009):9-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