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2020-10-20 06:05李燕珍
中外医疗 2020年21期

李燕珍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应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家属送诊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医院救护车送诊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6.30%(26/27),对照组抢救成功率86.96%(20/23),两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7,P<0.05);观察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抢救介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窒息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率(MODS)均低于对照组,两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术前准备时间;抢救介入时间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7(c)-016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October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23 patients from family members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for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compare the rescu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tatistics: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30% (26/27), and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6.96%(20/2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ata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687,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th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and rescue intervention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asphyxia rate and th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rate (MOD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ata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rescue effect of patients.

[Key words] Traumatic shock;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Rescue intervention time

創伤性休克特指患者由于暴力外伤等因素引起的身体一个或多个部位损伤出血而引发的休克症状,加之强烈的疼痛感和负面情绪,多种因素联合影响下形成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普遍危重,潜在死亡风险较高[1]。包括创伤性休克在内的急诊疾病救治中,抢救成功率是评估医护活动质量的主要指标,为提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该研究方便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医院救护车送诊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对有效急救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对照组实施创伤性休克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再此基础上加入院前急救护理干预,通过对比的形式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急诊科收治的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医院救护车送诊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男性17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5.8±5.1)岁;致伤原因:坠落伤7例、重物打击伤5例、交通事故伤15例。另将家属送诊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包括男14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6.6±5.8)岁;致伤原因:坠落伤5例、重物打击伤4例、交通事故伤14例。两组对象的基本资料齐全,统计学显示两组的一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分组研究要求。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创伤性休克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止血处理、呼吸道清理以及生命体征各指标监测等。观察组则再此基础上加入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包括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通过家属或其他目击者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并简单评估患者的伤害程度,以便为后期各项医护活动的开展给予相应的科学依据;仔细观察患者的主要受伤部位,掌握患者的受伤位置和具体失血量,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其次,评估患者的呼吸、脉搏和意识,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标记,以方便医护人员制订详细的急救方案[2];密切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必要时可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体位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合理调整体位,通常情况下为中凹平卧位并适当抬高患者的头部和腿部,以促进患者的呼吸及静脉回流,若患者合并有脊柱骨折则须将体位调整至常规仰卧位,以避免错误体位对患者的脊髓造成进一步伤害;控制出血,大出血是导致创伤性休克发生的主要因素,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控制出血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护理人员首先应选用敷料对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位进行包扎处理并观察患者的局部血运情况,若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则首先使用止血钳钳夹出血点或使用止血带,每隔60 min松解止血带,且止血带的佩戴时间需控制在4 h以内以免对患者肢体造成不可逆伤害;若患者合并出现脑组织或腹部脏器膨出,则使用一次性塑料碗倒扣覆盖包扎,禁止还纳;骨折固定,对于合并骨折的患者受限进行常规外固定处理,减少对患者的搬动和体位变换,以保护骨折断端和血管神经,避免患者由于过于剧烈的疼痛感加重休克程度;病情观察,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和血压降低的表现,提示休克发生,须作紧急处理;当休克症状加重时,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护理人员须第一时间同时抢救医生,同时连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和静脉压监测;氧气支持,当休克发生后,人体机体脏器组织微循环灌注将明显降低进而出现组织缺氧的情况,为保证救治效果,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吸氧处理,一般情况下流量控制在2~4 L/min,浓度40%,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以改善缺氧状态[3];恢复循环血量,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休克常见病型,针对该类型患者在作常规救治处理的基础上应优先恢复患者的循环血量,进而保证其预后;在具体处理上护理人员首先应建立两条或以上的静脉通路,须特别提出的一点是由于是院前急救因此在留置针的选择上应以方便患者转运的留置针为主,静脉通路则以健侧上肢或颈部较为粗大的血管为主,胸部及以上损伤患者可选择下肢静脉;遵照医嘱向患者使用活性血管药物,自觉疼痛感剧烈或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以免转送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加重;情绪稳定,对于意识状态相对良好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积极给予安抚和负面情绪疏导,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保证各项救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转运护理,上述各项基本处理工作完成后,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送至医院,以便接受后续系统治疗;在转运前护理人员须对各种管道进行固定,以避免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出现管道堵塞、挤压或脱落等情况;患者搬运要求采用四人搬运法,即让患者与地面平行的状态平松至转送担架,头部朝向前方双足朝向车头位,以防止转送过程中由于紧急避让、刹车或转弯等惯性对患者的头部造成二次伤害[4];转送过程中要求对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并在转送过程中向科室传递患者的基本情况,以方便医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抢救介入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③比较两组患者的窒息发生率及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准备时间及抢救介入时间

2.2  抢救成功率

2.3  窒息率及MODS

3  讨论

临床上又将创伤性休克称之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危急重症,潜在死亡风险较高;经过分析,家属及社会大众缺乏对创伤性休克的全面认识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患者在转送入院的过程中出现二次伤害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5]。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核心在于早期接触患者,相对于常规急救护理方法而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一方面能够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指导,让其以正确的形式参与到患者的病情管理中来,同时能够通过系统的评估和针对性干预及用药适度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以及體液丢失的情况,从根本上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发生[6]。另一方面,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早期的评估可将患者的情况更为科学细致地发回院内,进而大幅度缩短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避免长时间的术前准备延误最佳治疗时机[7]。该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反映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前瞻性优势;其次,随着术前准备时间的缩短,患者的抢救介入时间也有相应的降低,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抢救介入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抢救介入时间。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6.30%(26/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86.96%(20/23),与夏明姝[8]的研究数据相一致: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表示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实施可通过降低抢救时间进而达到提升救治成功率的目的。患者抢救的预后质量同样是评估临床治疗方案价值的关键,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窒息率和MO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开展可提高救治效果并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而提升抢救成功率,方法经研究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程敏,肖红. 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方法及效果对照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4):175-176.

[2]  郑春群,邵凤娣,黄紫桃,等.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8, 8(8):185-187.

[3]  黄雪红.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110-112.

[4]  刘芬雪,常巧云. 院前急救护理在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1(23):169-170.

[5]  钟柳梅.急诊科创伤性休克的护理干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6):1117-1118.

[6]  洪燕霞.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3): 157.

[7]  王莉.急救护理程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1):2562-2563.

[8]  夏明姝.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7):173-175.

(收稿日期: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