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道广激情,核心素养常进行

2020-10-20 06:06朱志刚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语文

朱志刚

自新课标施行并向纵深推进以来,素质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形成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最近阶段,为了更好地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构建这种目标下的课程活动体系,国家顶层设计再次提出“核心素养观”理论,为新时期学校教育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最广泛的应用基础,而且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成为核心素养培养中无可比拟的优质资源和优势平台。作为人文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核心元素,“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需品。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构建“德智互动”的基本模式呢?

一、以教材为支撑开展德智互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一人人共知的信条式之论,意在表明“例子”语篇的经典性或精髓性。不仅如此,基础教材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导性,是开展学科活动的主要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实际支撑,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在“深入与超越”中启智益能、涵养德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效果。

以“相机补白”为例。凡是编入教材中的这些优秀文艺作品,或隐或现地蕴藏着“遗、缺、省、漏”现象。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元素,开展与之相应的德育渗透,既可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又能从中达成德智互动的课程活动目标。比如《木兰诗》,在结尾处写道:“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那么,现在已经知道木兰的女扮男装,同伴们会想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呢?教师以此为抓手,就古代义务服兵役之“忠”以及木兰代父从军之“孝”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这一“空白现象”开展喜闻乐见的“相机填补”活动。既可激发学趣、理解,又能让学生在见仁见智中接受德育。

二、以生活涵养为抓手开展德智互动

宋代朱熹诗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流传甚远的千古绝唱,深刻揭示了“活水与源头”之间的客观现象和辩证关系。其实,“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知道,无论从最初起源和服务功能而言,还是从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来说,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始终摆脱不了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即只有在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下,才能在学以致用中切实体现语文知识的内涵、价值和作用,才能为促进教学相长、学用结合畅通一条永不干枯的“活水通渠”;反之亦然。

以朱自清的《春》文为例。在散文结尾处,作者把春天分别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这些比喻句的关键词和核心意,着重围绕“崭新气象”“美妙可爱”和“活力四射”方面,联系学生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如踏青、春游等),通过个体与群体活动下的“读一读、悟一悟、谈一谈、写一写”等形式,开展以生活链接为主的内外互动式读写活动。对于“德智互动”来说,这种教育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资源开发为平台开展德智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资源、学生”是构成学科活动体系的三种基本因素。其中“教师与学生”是学科活动的责任主体,各类“资源”则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或缺的教与学的对象。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成了语文活动的全部内容。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开放,“社会生活”则日益成为语文活动的教科书。尤其自国家基础教育第二轮改革以来,随着“课程资源(又称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语文活动的内涵得到了丰富。理论和实践表明,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对于“德智互动”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

以“群文共读”为例。在《春》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本着“相同题材”为中心的导向策略,把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茅盾的《足迹》和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一些著名的关于春天的散文引入其中,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求同与求异”的阅读欣赏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类比”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习得了“绘春、咏春”的笔法与技巧,还让他们从“视感盛宴”中享受到了更多的大自然妙趣。

四、以信息支撑为促进开展德智互动

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融“音、像、图、文、动”等先进特点为一体,而且在“储备海量、更新即时、人机互动、操作便捷”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自从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教育信息化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广大师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在日益增强。换句话说,现代科技对教育的贡献率在不断攀升。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活动上,提供了不容忽视的良好支撑;二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激发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现象;三是在教育与教学上,更好地促进了“德智互动”。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表演前的“人与物”的情境,尤其是表演中那火烈壮阔的舞蹈、那碰撞回荡的响声、那活力四射的后生、那变幻作响的舞姿,以及表演后那戛然而止的“陌生感”等,生动有趣地演绎出来,不仅营造了如临其境的热烈情感,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场激荡人心的“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视文互动”阅读与体悟,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内化与迁移,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以学科活动为载体开展德智互动

語文活动具有能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无可替代的“主体”因素,他们的“进步或发展”更是衡量教学质效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教”只是语文活动的一个方面,更关键的还在于学生之“学”。而“学”的形式丰富多元,有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活动,有在教师激励下的其他自主体验活动。如果把前后形式进行比较,后者的“自主体验”活动更加有利于实现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目标。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散步》等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故事讲述、生活体悟等形式,开展与之相应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教学《狼》《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后,让学生就“我眼中的狼和狼性”“人生众相”等话题,开展与之相应的专题辩讨活动;在教学《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后,让学生在自我改编基础上,开展与之相应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在教学《春》《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和校门,开展“体验生活、拥抱自然”等综合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无论核心素养培养还是德智互动,都在于潜移默化的教育引领和点点滴滴的积累沉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阅读活动这一基本载体,能够把学生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学(215551)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