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学家。消息传开,丙肝这个似乎“小众”的疾病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在丙肝病毒发现之前,人们曾认为有一种肝炎是既非甲肝,也非乙肝,所以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但是,在三位科学家和更多的研究人员前赴后继的努力探索后,终于确认,这是一种新的RNA病毒引发的肝炎,即后来命名的丙型肝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目前,全球乙肝感染人数约2.57亿人,而丙肝感染者约1.8亿人。
每年二十万人发病
在肝炎引发的死亡中,每年,全世界约有39.9万人死于丙型肝炎,是因为丙肝发展到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
在中国丙肝病毒(HCV)感染者约560万人,再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感染者,估计中国有丙肝患者1000万人,每年发病人数约20万人(2016年中国丙肝发病数为206832人)。中国每年约36万的肝癌死亡人数中,丙肝继发的肝癌死亡率占37.48%,因此丙肝造成的死亡数至少有13.3万人。
丙肝的特点是,病毒入侵肝脏后,悄悄地蚕食和损害肝脏,但是并不会出现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症状,形成的是温水煮青蛙效应。除了少部分人感染丙肝病毒后2周至6个月可能出现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外,大多数人感染HCV不会有症状,也没有不适感,在经年累月之后发展为慢性肝炎。
研究数据显示,通常是在6个月以后,有55%~85%感染HCV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15%,失代偿发生率为3%~4%,肝癌发生率为2%~4%;肝硬化患者10年生存率约为80%,出现肝功能失代偿10年生存率仅为25%;肝癌诊断后的第一年病死率约为33%。有的人甚至在几十年内都没有症状,有的则持续十多年没有症状。
沉默的杀手
丙肝感染者慢性化比例超过50%,如果不进行科学规范治疗,感染丙肝比感染乙肝进展至肝癌的可能性大得多。
人们感染丙肝病毒后,由于没有症状,也没有较强的身体不适,很少到医院就诊。而且即便体检,也没有丙肝这一项,至多有转氨酶较高,但是会被认为是疲劳等原因造成,因此容易造成人们的忽略。很多人感染HCV后往往得不到明确诊断,直至肝脏严重损害的症状出现和产生继发症状时,如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此时,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脾大、腹水、下肢水肿、黄疸、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等,才会得到确诊。而且,晚期肝癌伴有全身转移,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此时,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由于HCV感染会呈现无症状情况,丙肝防治有几个特点,发现晚、治疗晚、知晓率低、就诊率低,在世界各国都是普遍现象,但是在中国更为突出,中国丙肝患者在诊断前对HCV的知晓率仅为2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1%,而且中国患者多为被动检测,近70%的丙肝检测发生在有明显临床症状之后,显示绝大部分丙肝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被感染。因此中国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对于丙肝这种沉默的杀手,首要的措施在于预防。丙肝如同艾滋病的传播一样,是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共用吸毒针具、性接触和母婴进行传播,但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在日常生活和医疗行为中,减少或不输血,少使用血液制品,杜绝静脉内注射毒品,避免不洁性行为,避免共用剃刀、牙刷,在镶牙、补牙、文身、文眉、穿耳洞、美容、修脚、美甲时严格消毒,注意阻断母婴传播等,都会有效预防丙肝。另外,每年体检时,需要增加丙肝检查项目,及早发现肝功能是否异常,再进行全面检查,早确诊早治疗。
无疫苗,有药医
丙肝尚无疫苗,而是靠药物治疗。美国药物学家迈克尔·索非亚根据丙肝病毒復制机制,研制出能够有效抑制丙肝病毒复制的新药——索非布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药物),并于201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美国上市,该药显示了强大的疗效,对丙肝的治愈率达到95%左右,表明全球丙肝治疗已进入“治愈时代”。
不过,由于索非布韦等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仍然十分昂贵,一些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可能在经济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许多国家,主要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治疗丙肝的药物也未纳入医保,让很多人无法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因此,抗御丙肝,需要采用仿制药,并且应当纳入医保。
另外,研究人员也在全力研发丙肝疫苗,此次获奖的霍顿早就表示会研发丙肝疫苗。2012年,霍顿所在的阿尔伯塔大学就宣布,霍顿及其团队已研发出一种丙肝疫苗,现在,该疫苗已进入临床前的后期测试阶段,不久就有可能获得批准上市。如此,人类攻克丙肝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摘自《南方周末》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