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洁玮
很多教师常常会吐槽小升初的第一次作文:除了写送伞、跑步就是爬山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很少而且单一,跑不出这个怪圈。就爬山来说吧,一年难得爬一次山,体验不够,更不会有意注意爬山的各种细节,故而对这些的生活体验很少,又缺少足够的想象能力,写作时只是对过往经历的无意注意的回忆,所以学生写得也就是简单的流水账而已,如何能把文章写得深入呢?
素材的选择决定了文章的立意,而文章的立意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所以素材的选择最为重要,要让学生学会选材,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看见”。“写作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把身边生活中的现象作为素材引入写作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有意观察,完成对生活现象的描写,即为“写作素材生活化”,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同学
从初一开始,我就开始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地观察身边的同學和班级,开学后的一个月,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总会布置一个任务:有意观察一个同学,并用文字细致地刻画他(她)的特征。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自己的描写对象,之所以采用“抽签”的方式,其一,提高写作兴趣,可玩性强,抽签是随机的,抽签的过程就像大奖摇号的过程,惊心动魄;其二,写作面广,如果让他们自行选择,可能会集中在几个个性鲜明的同学身上,写作内容又变得单一了;其三,采用抽签的方式,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他人笔下的描写对象,覆盖面广,写作活动就更有意义。抽签以后,给学生两周的观察时间,集中观察自己的描写对象,两周以后写一个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展现人物个性的片断。在学生写完后,随机出示一些他们写的片断,把名字抹去,让大家猜写的是谁,能猜出来的,说明功夫到家了,猜不出的就继续改。
例文: 别样的“霸王”餐
侯润涛望见母亲在教室外,便再也止不住脸上的垂涎欲滴。他大步奔到母亲身边,双手一拍,抢过饭盒,嘴角口水已经冲破双唇束缚。顾不及与满脸错愕的母亲道个谢,他已满脸欣喜,箭步闪到桌前,夺过椅子以全身之力压到座位上,椅子顿时发出不堪重负的惨叫,一把扒开饭盒,他的视线尽为眼中的饭菜所占据,简直像一头几周未见食物的饿狼突然觅见了精壮肥美的小羊。他的眼中仿佛射出一束光线将那美味的食材吞噬殆尽。他大张旗鼓,抓起手中的勺子,绷紧手上的肌肉,对着那鸡蛋就是一抄。鸡蛋极不情愿地被他劈成两半,依靠着光滑的身躯三番二次地从他的勺下滑过,以此来躲过一劫。侯润涛头上顿时青筋暴起,双脚分开左手锁住饭盒,右手高举汤匙,像极了鲁迅笔下田里刺猹的少年闰土。下一秒,我书还未翻过一页,就只听到“砰”一声巨响,侯润涛的小勺如轻盈、笔直的箭刺进饭盒。所有人向他看去的一刹那,他已将勺中润滑的鸡蛋塞进了自己的口中。他的嘴不停地翕动着,不一会儿便流露出满足的神情。
此时的写作,是一种无功利化的写作,不考虑作文的标题,不考虑主题中心,也不考虑详略,只考虑怎么把自己观察的对象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来,要保证写得是他(她),而不是其他人。
叶圣陶说:“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的特殊的印象。”这如同美术中的“写生”,在反复观察后将人物形象细致描摹出来。写了一个人之后,还可以写多个人,比如《我们班的同学们》,要求学生至少写三位性格各异的同学,且写法要各不相同,比如一位重点写动作,一位重点写体型,一位重点写语言。写完《我们班的同学们》,再来写《我们班的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既学会了观察,也基本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微小人物
爷爷奶奶那一辈人都比较节俭,舍不得买新衣服,于是子女帮老人买了衣服后常常谎称是清仓打折货,一个善意的谎言折射子女对长辈的孝顺,这就是生活细节。比如,观察放学时,校园门口等待的家长的不同动作、神态、语言,这也是生活细节。这些都可以作为“亲情类”主题作文的素材,还可以观察送饭工、门卫等。这些都来源于身边真实的生活。
七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周围的普通题材写好写生动,如果又要关注素材的多样性,又要求得文章的深刻性,学生将无所适从。在学生写好校园素材和家庭素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将目光逐渐投射到社会生活。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社会热点
某次,带女儿一早去赶火车,原以为小区门口打车去火车站很方便,但等了很久始终没有打到,奇怪的是,很多显示“无人”的出租车从我身边开过,我使劲儿挥手,车子就是不停,好不容易等到一辆,上车后我就向司机倾诉我的遭遇,从司机的口中我才得知,很多人早已用打车软件预约了那些车,像我这样的中年妇女已经与时代脱节了,老年人在信息时代更是陷入了困境,这就是社会热点。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题材,从我的经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超市的无人支付、关注行人礼让线、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共享单车、关注盲道等各种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社会,他们关注到了敬老院里的老人、街边表演的小丑、锡城马拉松比赛,甚至有学生关注到了香港问题。
这次黄瑾同学参加省赛获得了特等奖,她选择的材料就是农村老人来到城市后的故事,子女们总认为把老人接来就是最大的孝顺,却不知道无人关心、无人理解才是最大的孤独。她以“一盏灯”的视角来写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小事,从而折射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何关爱老人,特别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后的那些本来就很难融入生活的老人。文章的立意深刻,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就容易出彩。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关注传统饮食、品味舌尖上的文化、感受舌尖上的人情,这是去苏州学习听课的收获。他的课题就是《舌尖上的人情》,回来我依葫芦画瓢地上了一遍,发现学生很有心得,于是有学生写了无锡的黄兴记馄饨,通过记忆中的美味与现实中的失望对比,来反映老字号的衰败。另一位同学写了一碗白米饭,通过描写米饭的色泽、味道,来写农村留守老人为去城市打拼的子女种植的原生态的绿色农作物,找到了这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表现亲情,而这样的故事极具普遍性。写完这一类文章,我适时引导学生读汪曾祺写的关于饮食的散文,进一步来学习并修改自己的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的手工艺者,比如,我让学生观察过五河新村中的鞋匠、银饰店门口的银匠,进而学生举一反三,有学生去观察了苏绣的制作,有学生关注了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有学生去体验了皮影戏、陶艺、捏泥人等。之前我有一个学生叫郑雪霏,她家是“留青竹刻”的传承人,还上过央视,通过身边的传承者,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就更多了。通过观察体验,孩子们都写下了很多美好的文字。
对素材选择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从最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在七年级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细心的观察和真实的体验去抒写真性情,对今后写作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逐渐引导学生关注的面越来越广,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对社会、对人性的准确剖析,甚至渗透博大的家国情怀,文章自然就有了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2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