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莹
摘 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诗词华丽优美,与音乐结合闪耀着艺术的光芒。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中,不少作曲家发现徐志摩诗词的音乐美,以词作曲,创作出一首首经典的作品。文章以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所作《悼逝去的爱》为例,阐述徐志摩艺术歌曲。
关键词:徐志摩;艺术歌曲;《悼逝去的爱》;张瑞;演唱处理
在研究选题的时候,笔者曾翻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发现关于徐志摩诗词的文章著作不胜枚举,但徐志摩艺术歌曲的研究文献却极少。但纵观各大音乐学院,根据徐志摩诗词而作的艺术歌曲传唱度却极高,可见,这方面有着一定研究空间以及研究的必要。
一、词曲作者简介
张瑞,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教师,1990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理论作曲专业,刻苦学习,1995年毕业留校执教,2001年由学院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进修一年,主修和声,副修钢琴伴奏。张瑞的代表作品有艺术歌曲《歌》《诔词》《悼逝去的爱》《雪花的快乐》等,出版有《雪花的快乐·张瑞艺术歌曲集》等。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先后在北京大学、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研读。在康桥大学学习时,认识很多著名诗人及文学家,对他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着很深的影响。此后,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也尝试创作诗词,回国后先后在多个大学任职授教,并创办了新月社。此后他接编《晨报副刊》,还发表了大量的诗文,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猛虎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等。
二、作品创作
歌曲的创作是张瑞老师在1997年受马来西亚邀请参加马来西亚中马古今诗词歌会创作的一组徐志摩诗词的艺术歌曲。后在2009年时出版了《雪花的快乐·张瑞艺术歌曲集》,歌曲内容稍有一点改动,该曲集中的作品都广泛受到社会的喜爱和好评,在各大音乐学院都有演唱。
(一)歌曲创作特点
《悼逝去的爱》是3/8拍的再現单二部曲式,全曲无转调,用D小调确定了音乐的忧郁风格,歌曲共81小节,分两部分。前面4小节的前奏后,开始A部分的a句,共8小节,之后是9小节的b句,经过3小节的连接后再次重复一次a与b句。再经过3小节的过渡后进入到B部分,前两句是7小节的c句和8小节的d句,之后再现a句和b句。此时的再现并非完全再现,而是在运用a、b句材料后加音,最后3小节尾奏结束全曲。全曲的创作较为简单,无太多的对比,在和声和调式布局上也没有太多的变形,基本上全曲都是D小调,无转调,伴奏一直使用分解和旋,没有太多复杂的和声。曲子的A部分并没有采取对位,而是不等长的句子,颇有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运用
该作品的演唱需要一定的声乐技术,虽然它篇幅短小,无太多的创作技巧,但是作为一首艺术歌曲,它拥有中国艺术歌曲的清新细腻、温柔延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训练一定的技术去更好地诠释这首歌曲,也可以通过这首歌曲解决相关的问题。
1.艺术性把握
《悼逝去的爱》是对逝去的爱情的哀悼。歌曲没有直白地表达逝去的爱,而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塑造萧条的氛围,描绘出一幅悲伤的画面,令人从中感受到痛苦。演唱时要注重情绪的把握,演唱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朗诵的诗人,想象自己身处于寒风骤雨的场景中,感受音乐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跟着音乐控制声音大小,用音乐描绘出一幅令人悲痛的画面。
2.气息运用
该作品全曲都是用了连线来分句,这对于气息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做到字与字、音与音之间的连续转换平缓过渡,不要断开唱或因为咬字而导致转换的时候音乐断开。断开的音乐容易破坏音乐画面,显得突兀刺耳。在训练的时候,讲究“气沉丹田”,即深呼吸,然后演唱时保持气息并合理运气。很多演唱者都会在演唱时出现无法保持气息或漏气的情况,导致短时间内多次换气和气息不稳而声音发抖等问题。气息问题需要长时间练习,可通过慢吸慢呼、慢吸快呼等练气方法训练。
另外,通过对该作品的演唱,可以对循环呼吸和气息的控制进行进一步训练,也可以通过演唱该曲了解自己演唱的缺陷。对于连线作品的练习和演唱,这是一首十分有价值的艺术歌曲。
3.腔体共鸣
歌曲的音调不算太高,对于有一定技术功底的演唱者来说都不算是一首很难唱的作品。演唱中的腔体运用也是该作品是否更好诠释的标志之一。在人体内共鸣腔有很多,主要用于演唱发声的包括胸腔、口腔、鼻腔、喉腔、咽腔等。它们的合理使用,能够使作品圆润丰满,让作品的艺术感更加凸显。
合理使用腔体,除前面说到的气息运用以外,还受到肌肉的干扰。在学习声乐的路上,我们必须要学会了解和控制每一块肌肉才能帮助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更好地控制技术。在演唱时,我们要打开口腔、鼻腔和喉腔,就好像为各个腔体打开通道。该曲音域在#C1-A2,多处于中音区,气息下沉,运用上胸腔,使声音变得饱满。到了“正如黄土下的躯体”这部分开始,音高开始变高,到全曲的高潮“遗下的心灵疼痛”,这时候需要打开鼻腔,抬起上颚,将声音送到头腔。这些例子都说明腔体是艺术歌曲中重要的部分,在不同状况下,对各个腔体的运用都不一样,各个腔体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调整。通过演唱该曲也可以对腔体进行一定的训练。
(三)演唱处理
1.起音处理
歌曲风格婉转,每一句的乐句起音都是弱起的。很多的起音音高都在a1中,属中音区,也是很多演唱者的换声区,这里就要注意真假声的比例和各个腔体的比例。
如第一句的“冒着寒风骤雨”的“冒”属于开口音,音色明亮,与气息相连接,但是气息需下沉,声音才可以结实,打开口腔抬上颚,在咬字演唱的时候,气息缓缓送出。这句的错误演唱是声音压着唱,腔体撑得过大,咬字没有点(这个可以理解为声带没有拉紧),听觉上声音空洞,过于粗壮的声音无法做到音乐所要求的意境,演唱者唱得疲惫,听众也听得难受。
下一句的“鲜花献上黄土”的“鲜”是在d1中,比“冒”的演唱确定很多,可以直接选用真声。但对于很多演唱者来说,低音演唱也是一件很考验演唱水平的事情。这体现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使用真声,大白嗓,听起来十分刺耳;二是害怕过度使用真声而不敢使用真声,用假声演唱,导致声音空无实物,听起来是气声,十分虚。
对于低音区的演唱,笔者认为还是要跨出第一步,先把声音放出来,再去做声音的处理。演唱时声带闭合,用上胸腔共鸣,让声音变得充实,气息下沉,但切记气息下沉不是往下压喉咙,嘴唇稍用力,舌头放松,喉腔打开,缓缓送气。
“经过一夜,风雨吹残”此句,又与前两句不一样,是以闭口音开始。闭口音相对来说并不方便打开,因为此时的口腔空间较小,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得不到充分的打开,就容易关闭着唱或是过度用嗓。这时可以打开鼻腔,抬上颚,咬字不要太在口腔当中,咬字要贴着上颚。
以上是对低音区、中音区、开口音和闭口音的起音演唱介绍,整曲的起音都应该是以一个弱的状态进入,用气息连接句子,咬字不要过于生硬用力,轻咬打开送气足矣。每一句的起音就是每一次塑造场景的机会,一定要重视。
2.速度处理
全曲使用3/8拍结构,虽简单但也要注意时值饱满。歌曲十分流动,伴奏也是选用分解和旋,一直缓缓推动的感觉,并无太明显的节奏约束。
歌曲的基调是悲痛、忧郁、沉重,在演唱时不应该过快。谱面开头的Moderato就给我们表明是中速,过慢会显得音乐拖沓冗长,过快就失去了沉痛的意境,让人感觉只是单纯地听音乐,而未感受到音乐里的表达。
“不堪重睹”“含芳吹送”“晓来时花叶凋零”都可以做渐慢处理,这三个部分都属于音乐的结束,可以当作无可奈何的叹息。
3.强弱处理
全曲的情绪都是以忧伤为主,除了高潮以外基本无太多强弱起伏的对比。从曲子开头开始,起音弱进之后一直保持平缓的弱唱。到了“经过一夜,风雨吹残”,这里比前句音高,应该做稍强处理,到了“晓来时花叶凋零”,回到低音,情绪也应该回落,与前面一句形成强弱对比,为后一句“不堪重睹”做铺垫。“不堪重睹”为第一部分最弱,像是诉说者的喃喃自语,以突出内心的极度痛苦。第二部分“事过境迁人散,音容缈不复返”这一句无论从旋律还是节奏都与前段的第一句是一样的,需要做出对比。经过前面3小节的连接后伴奏把音乐推动起来,进入此句就可以稍流动起来。与前部分对比,情绪可稍强烈一点。到了“看残花憔悴满塚”这一句可以是这一部分情緒最饱满的部分,“看残花”以重音突出,之后回落。到“它昨日笑脸迎风,含芳吹送”,要做出情绪上的层次,上行慢慢弱中变强,到“含芳吹送”为这部分最弱,做渐慢处理。这四个字的钢琴伴奏是一个柱式和弦,可以给演唱者足够空间渲染情绪,但不宜太过于拖沓。这里的结束与前部分的结束稍不同,前面第一部分“不堪重睹”结束后再次出现一样的旋律,是对情绪的加强,“含芳吹送”就是这一部分完整的结束,情绪要开始转换。进入B部分“正如黄土下的躯体”,这里的节奏开始就是连续的八分音符,情绪再次强烈流动起来,而且音高开始变高,最后的“遗下的心灵疼痛”也表明它在全曲的地位。这一部分唱得都要比前面的每句都强烈。但是这一部分的每一句也有强弱层次,一句比一句要强,到了“继续被它”慢慢向高音强而有力地推进,到达顶峰的“遗下的”的“的”,把所有的情绪在此音爆发出来。之后是下行音阶的回落,强度也变弱,再次回到“冒着寒风骤雨”。最后一部分的再现可以选择弱唱,然后结束句“晓来时花叶凋零”,渐弱渐慢,用气息支撑着最后两个字“凋零”,渐渐弱唱退出,伴奏结束,让人意犹未尽,更有一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受。
4.高音处理
此曲只有一处高潮,即在B部分的第二句“遗下的心灵疼痛”,通过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对逝去的爱的呐喊,而且此处谱面也标注表情术语“Forte”,是全曲情绪的宣泄点。这也是全曲的最难点,连续的上行高音需要不断地调整高音的状态去迎接最后的爆发,此外“遗下的”这三个字属于闭口音,口腔空间狭窄,容易扯嗓子。这句之前是“继续被它”一次五度跳进和一次六度跳进,若这两次大跳未处理好,再去迎接三个连续上行的高音是很容易令嗓子感到疲惫。最后一个就是“遗下的心灵疼痛”作为全曲的最高潮,需要做一个渐慢的处理,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强而有旋律的高音走向,对气息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虽然是简单一句,但是十分考验演唱者的技术。唱这一句时,首先从前面的五度和六度就应该轻缓着唱,保留大量能量放在后面凸显,这两句作为铺垫。五度和六度的跳进转换应该做好真假声的转换和发声的调整,当音高要往高处调整的时候,喉咙要适当放松,声音挂在高位置,但这时的气息还是要保持。
在唱“遗下的心灵疼痛”这一句前换气,快吸一口,但一定要吸满。声音挂在高位置上之后,下巴放松,咬字不需要把元音“i”咬得过紧,嘴唇用力,搭配上腔体去演唱。演唱时,注意保持气息,缓缓送气。在高潮“的”的时候可强而有力地送气,后回落时可做渐慢处理,表达内心的疼痛。
5.结束处理
在前面所提到的高潮回落之后,是全曲的再现,经过前面高音的对比,此时再现肯定是选用弱进,这样一强一弱的强力比对,对情感就有了更深的刻画。这时可以回到原速,一直到最后一句“经过一夜,风雨吹残,晓来时花叶凋零”开始,谱面标注表情术语“Cresc”是渐慢,为结束做铺垫,但不可以太过于拖沓。真正诉说情感的是在最后一句“晓来时花叶凋零”,这句要弱唱,像是当事人的轻轻诉说,里面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如悲痛、思念、期盼等。
“凋零”二字也是极其考验演唱者的功底。一个长时值的低音,这里与前面所说的起音演唱又不一样了,作为全曲结束、情感的最后一次表达,这里使用太多的真声就会使音乐太僵硬了。这里可以多使用胸腔共鸣,使声音结实,另外,真声不要太多,一点咬字即可,然后使用气息包围声音,搭配胸腔共鸣,缓缓送出。这对气息控制要求很高,此时一定要拉住气息,不可以让气息泄露,否则声音没有了根本,就容易飘和发抖。
三、结语
对《悼逝去的爱》的研究是笔者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一是对该作品的热爱,二是希望对该作品的研究可以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演唱或是日后即将演唱该作品的歌者。
参考文献:
[1]曹夜景.徐志摩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谭子丰.谈艺术歌曲《诔词》的艺术境界[J].歌海,2015(3):67-68.
[3]刘新峰.艺术歌曲《诔词》对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2016.
[4]谢宁.中国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20(4):36.
[5]谢玉双.浅谈歌曲《春思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处理[J].北方音乐,2020(4):99-100.
[6]韩凌,徐婷婷.中国艺术歌曲的当代文化价值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1):80-82,93.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