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刚 陈俊 蔡小东 陈润昌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现场决赛于11月25日在株洲落下帷幕。来自全国的996件参赛作品经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中、高职组共产生一等奖94个。
大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比赛要求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笔者团队以中职数媒专业核心课程《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中材质章节内容开展教学组织活动,经过省赛、国赛遴选,最终在总决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实施报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作品梳理总结、凝练与提升,是对教学设计的全面反思。对参加类似教学比赛和日常教学的设计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教学总体设计
(一)教学内容说明
1.内容地位
《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是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本组课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第六章材质章节内容,并结合行业特色教材《CINEMA 4D R17完全学习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重构。
材质表现是由建模到动画实现的关键部分,对动画效果的展现起重要作用,为后续动画制作提供材质效果的技能储备。结合影视动画制作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能胜任中小型传媒企业影视动画制作岗位人才为目标,制定本组课内容。
2.内容设计
本组课以企业三维动画场景制作任务为主线,针对场景中典型材质进行制作表现,结合灯光和贴图的知识进行设计,将教学内容分解、重组为“颜色纹理、塑料材质、玻璃材质、陶瓷材质、金属材质及整体效果优化”6个教学模块,以对接影视动画制作员岗位工作,整体效果及任务分解如图1所示。
3.内容逻辑关系
本组课在基于岗位需求及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任务由颜色纹理设置、典型材质表现到作品的整体效果优化递进提高,同时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及学习兴趣的特点,将知识与技能分布于不同教学任务中,由基础到复杂、由粗略到精细(见图2)。让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获得成功体验,充分感受设计的兴趣、设计的优美,進而达到享受设计的快乐,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提升素养的统一结合。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见图3)。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基本熟悉了软件的操作,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掌握了灯光的基础知识。中职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思维活跃,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设计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分析材质特征的方法与作用。
(2)掌握材质编辑器的应用原理及设置方法。
(3)掌握整合灯光、贴图知识进行材质表现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使用材质编辑器对典型材质效果进行制作。
(2)能对影响材质细节的灯光、环境等进行设置。
(3)能将典型材质表现的方法思路延伸用于其他材质制作。
素质目标:
(1)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增强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思维,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增强影视动画制作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与劳动意识。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
本组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基于岗位需求的能力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课前自主探究学、课中互动交流学、课后拓展提升学”的模式,开展“虚实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教学方法
本组课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仿真模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3.教学组织
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探究学习,采用自制简易VR眼镜感知材质特点,完成预习任务。
课中:教师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学生应用VR虚拟仿真和3D环物软件感知任务作品特征,结合预习知识,采用讨论、头脑风暴、小组探究等形式分析完成任务。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点评和平台测评等方式多元评价,达成教学目标。
课后: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拓展提升学习,完成实践任务,师生通过平台互动(见图4)。
(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各信息化技术,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发布和学习全过程的数据采集,运用VR虚拟仿真实做前感知、做中比对、做后验证,运用VR资源库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微课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助学、课后助学,3D环物软件(Fyuse)快速对实物三维扫描分享,运用课堂管理系统同步展示教师操作。让信息服务与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更高效、有效。
(五)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教师、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多元教学评价。平台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按学习时长、测试、课堂参与度等类型数据分类。教师、学生、企业导师通过平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以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和企业导师点评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形成综合性评价,构成了可记录、可分析、可反馈的多元智能评价体系(见图5)。
二、教学实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