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
现在,许多人提起“大学生”这个词的时候,似乎已经缺少了多年前的那份崇拜心理,当年“天之骄子”的代名词,似乎在人们的眼中不再光耀四方。许多大学生在谈论着自己“混”大学而“费时无所知”的失衡,又看着下一轮的新生们重复自己的老路。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一新生,需要的是对大方向的指导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所以,我想就我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聊聊“大学,我们究竟在读什么”。
1.大学不是高四
《大学》开篇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更好的境界。大学完全不同于高中,高中阶段我们会学习一些前人总结的既有理论,不太需要主动创新思考。而在大学里,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主动思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大学的学习更专业化,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研究拓展。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高中“教”人,大学“养”人。高中是教人学习的地方,老师把知识灌输给我们,教给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立场,这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而到了大学,我们的模子已经刻好,就可以往里面填充材料了,我们的新想法、新生活、新方式……无论是我们接受的新信息、新感觉,还是以前积累的功底,或者是新旧观念在脑中的冲突和摩擦,这些都可以称为解构后再组的新生活、新思维。要说高中长的是“骨头”,那么大学养的就是“肉”。所以,大学这个营养阶段就是一个“养”人的时期。
2. 大学为了“鱼”,更为了“渔”
在大学,我们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知道自己专业的前沿技术的发展情况。老师讲课都是提纲挈领式的,只讲难点、重点,或者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所以,自学是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如何自学?我认为首先需要有个自学计划,这个计划要制订全面,既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又要全面地考虑自己所學科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计划。最重要的一点是:计划要坚决执行。
其次,在大学中,个人需要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精神很重要。在大学中,某一问题往往没有统一正确的答案,在讨论时,难免会出现和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这时我们不可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附和别人,而是可以试着去独立思考一下。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而是站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缜密的分析与细致的思考,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对事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之上。比如大学中常见的写论文就是如此,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找资料、搞调查,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 安排时间,而不是被时间安排
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个人优秀与否不在于他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他在零碎的时间内做了什么。零碎时间对于智者来说是思考的时刻,对于愚者来说则用来虚度。因此,你可以利用“边角料”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学会化零为整,例如等待的时间;例如节假日时间,仔细算算,大学一年大概有130天的假期,你可以看书、自学一门技术、报个班……学会利用这段时间来提升自己。
4. 校园焦虑:不怕有情绪,就怕情绪放大
上了大学之后,虽然我们初步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情绪、心态、对环境的应激反应等都是不稳定的,情绪来得快并且很强烈,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兴奋不已或是暴躁。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行为已经具备个人意愿,当我们要做某事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是对是错,出发者和承受者都将是你一个人。
步入大学,对于习惯活在框架中的青年学生来说,一旦拿走框架,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有甚者,上了大学之后对自己原有的梦想感到失望,就更加空虚迷惘了。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预期是不同的,因而对大学生活是否过得充实、是否有满足感这类问题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唯一共通的是,要正视生活,正视问题,给自己一个可以脚踏实地为之付出努力的发展目标,这是让大学生活不再虚幻、迷茫的重要步骤。
5. 关于忙碌与真实
《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段台词:“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当你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学习,或者一直在忙碌于社团活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好像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时你就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你是否在这种忙碌中丧失了真实的自我。大学更多的是自由,而非把自己束缚在这每天的忙碌之中,我们需要留时间给自己真正想做的,对自己有切实帮助的事情。
未来的大学生们,你们要明白学校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培养自己的实力。大一规划,大四鉴定。《战国策》中曾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对于过去没有目标的我们来说,失去的机会就是已经丢失的羊;可是如果我们抓住现在和未来,犹未晚也,依然有很多机会可以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