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论析

2020-10-20 05:45郭建包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特色

郭建 包婕

摘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通过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用和平方式消灭了资产阶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赎买理论;通过强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特色;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0)03-0010-05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2]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的这一个重大贡献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一、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引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走上集体化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1874年,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3]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所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作化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也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正确途径,并为此提出了不得暴力剥夺小农、坚持自愿、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十月革命后,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在总结俄国改造小农初步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合作社在引导农民向新制度过渡方面具有方法论意义。他还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国有大工业占主导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5]。在列宁看来,“有了完全合作化的条件,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站稳了。”[6]768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违背了列宁制定的合作制基本原则,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将“全盤集体化”作为农村的基本任务,用集体化替代了列宁的合作化。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就由1928年的1.7%增加到了1935年的83.2%。之后更是形成了土地国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劳动、经营、管理和统一分配的高度集中的集体农庄模式。斯大林的农村集体化思想,既完全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也与列宁晚年的思想大相径庭。苏联农业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证明了实行集体农庄是不符合苏联农业发展实际的,最终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同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正确的阶级政策,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一系列过渡形式,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不仅是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规律性的揭示,而且也以鲜明的实践特色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第一,土地改革完成后,针对农民的两个积极性,“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与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即实行土地国有化不同,我们党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在全国(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的广大农民,一方面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困难,面临着贫富分化的威胁,有着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强烈愿望。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在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条件下,大力倡导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不仅避免了农村出现两极分化,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与苏联一举过渡的“全盘农业集体化”不同,我们党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出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步走”过渡形式。第一步是发展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以劳动互助为内容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第二步是发展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是发展以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统一经营、按劳分配为特点的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践证明,这样循序渐进的过渡形式,是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有助于广大农民化解抵触情绪,能够比较自然地实现我国农村从个体私有制到集体公有制的伟大变革。

第三,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强制、暴力与造成农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不同,我们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来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自愿,就是入社、退社自由。互利,就是在农民入社时要处理好生产资料入社的收益与补偿问题,在入社后既要保护贫下中农的利益,又不要损害其他中农的利益,使所有社员都能得到合理的收益。典型示范,就是在合作化运动中,先办好一批合作社,以具体的榜样和实际的成效说服农民入社。国家帮助,就是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由于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农业合作化运动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不仅避免了农业生产力下降,而且还实现了农业生产力提升。

第四,与苏联“先机械化后集体化”不同,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党中央从我国农村生产力极其低下,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国家经济极其困难的现实出发,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谁先谁后”的问题上,改变了之前将苏联“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农业改造道路当作唯一正确选择的认识,提出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7]的观点,主张通过合作化,利用集体的力量为实现机械化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机械化,然后再通过机械化巩固和发展合作化的成果。从我国农村实践来看,先搞合作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下中农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工业化,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2]。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党又适时地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旨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建设与改造并举、三大改造互相促进,依靠工人阶级与农民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联盟,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在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突破了先工业化、后过渡的框框,建设与改造并举,以改造推动建设,以建设保证改造,相互促进。“一化三改”是对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要概括。“一化”为“三改”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三改”为“一化”创造必要的条件,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鸟的“一体”与“两翼”。建设与改造并举,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反映了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也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鲜明特色。

第二,三大改造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两大联盟相互作用。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始终注意统筹三大改造,使之互相促进,既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割断民族资产阶级同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联系,以利于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又通过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巩固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与此同时,同苏联与民族资产阶级彻底“决裂”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始终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从加强工农联盟和推进农业合作化入手,限制和规范资本主义工商业同农村市场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孤立资产阶级,促使它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同时又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保持了同他们的同盟关系,以克服个体经济的不足。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党将三大改造联系起来,统筹运作,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两个联盟的作用,才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实现。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没有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社会生产力没有遭到破坏反而有所发展的情况下,使中国顺利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3]1630。在这场极其深刻而又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我们党不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也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13]1631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当下强调坚持“四个自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9.

[5]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6.

[6]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2.

[8]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周恩来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6.

[11]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

[1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1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母爱英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re mainly in three aspects:through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the peasants are guided to the socialist road,and the theorie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re enriched and developed.Through the road of state capitalism,it eliminated the bourgeoisie by peaceful means,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edemp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By emphasizing the general line of Partys transition period,the theory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socialism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站在时代角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