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高铁南京南站广场上,不时会遇见身上贴着“158”标志的旅客。站台引导员遇到吴晓娟,总是打趣地说一句:“刚刚又走过去了你家的一个‘亲戚。”
采访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晓娟时,她说最喜欢的就是“亲戚”两个字,这让她的心里很温暖。她服务的那些旅客,有人称呼她为“姐姐”,有人直接叫她“闺女”。他们的出行路线,吴晓娟早已熟记于心,“李阿姨还是去那家医院复查身体吗?”“张叔叔今天又出差?”……“我服务的不是旅客,而是自己的家人。”吴晓娟说。
从检票口到候车室再到站台,或从站台到出站口再到上出租车,短则七八分钟,长则十多分钟,吴晓娟每天要扶着乘客、搬着轮椅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将近20公里。采访期间,正值炎炎夏日,短短半天她已经推了六七趟轮椅,累得汗流浃背。拍照间隙,腰间对讲机也响个不停……吴晓娟说:“我已经习惯了接送旅客的日常工作,如果听不到对讲机里的声音,心里反而不踏实。”
如果不是采访,我很难想象这项又苦又累的工作背后,包含了诸多委屈和心酸。吴晓娟的一位同事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就遭受到了旅客的极大误解。在接送一对残疾人夫妇时,虽然她多次强调要先送另一位旅客上车,才能接他们出站,请他们安心在站台等候。但是这对夫妇在出站时,始终觉得是对方故意拖延时间,就不停用导盲拐杖捅她,差一点就将她捅到了站台下……也有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小姑娘曾被无理取闹的旅客“唾面”,哭得泪人儿一般……
刚到“158”雷锋服务站工作时,吴晓娟也想不通,是什么支撑老一辈客运员干着全站最累最脏的活?直到工作几年后,接送了无数旅客,她找到了答案——以我之真心,换乘客之笑容,足矣。
吴晓娟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叫邹丹的旅客。2013年12月,邹丹的母亲被查出癌症晚期,随后一直在南京军区总院化疗。因为在杭州工作,邹丹为了带母亲看病,只能每月往返于南京、杭州之间。母亲第一次化疗结束时,因为身体极度虚弱,刚到南京南站就无力行走,邹丹只好在地上放一块海绵垫,让母亲坐在上面走走歇歇……那也是吴晓娟第一次结识母女俩,自此,她便开始了长达六年多的接送服务。后来,不仅是吴晓娟,全站人员都认识邹丹母女俩,只要她们一来,服务站工作人员就会早早地推着轮椅到站台或安检处接应,并和杭州东站联系,通知他们做好接车准备。
2020年2月6日,“158”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收到一封信,邹丹在信中写道:“琳琳、晓娟、晨晨,请允许我这样冒昧地称呼。因为在我心中,你们已经不仅仅是雷锋服务站敬业的工作人员,你们是高铁站最亮丽的风景线,你们是南京留给我最温馨的回忆,也是我家庭这段苦难中最弥足珍贵的正能量……”吴晓娟将这些话记在了心里。
虽然日常工作里充满了未能与家人假日团聚的遗憾、对孩子和亲人的歉疚……但每逢年节,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手機也被装满了问候和祝福。吴晓娟说:“祝福每一个出发,温暖每一个到达,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
(编辑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