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汉字拥有不同的魅力,也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气质。纵观汉字发展史,演变与发展是一定存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有其不同的特性和演变原因,这样的演变一定会遵循着一般的变化规律。汉字由繁至简是普遍的一条规律,尽管有时也出现过渐繁的迹象。本篇论文仅浅谈汉字发展变化的阶段其各个时期的特点、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一般规律。
【关键词】汉字;发展阶段;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141-02
【本文著录格式】翟宏丹.浅谈汉字的发展阶段及一般规律[J].课外语文,2020,19(27):141-142.
汉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当今世界上独存的表意文字。古人生产劳动需要记事,這种原始需要促使了汉字的产生,可以说,这是汉字的起源,而最初的有意义的记事形式以图画为主,这是汉字产生的基础。汉字和其他语言一样,是一种符号,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字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既有诱导关系,又有任意关系,汉字“既包括非常宽泛的诱导,又包括渗透到第二位的非诱导的诱导”。由此可见,汉字虽然是一种符号,但是性质很复杂,掺杂了各种诱导关系与任意关系,此种符号系统较为混合、复杂。古汉字与现行汉字同属一个系统,类型与基本性质也自然一样,所以汉字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但符号的基本类型并没有什么改变。不过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实质性的变化在发生,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汉字发生了变化,各种结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其性质、功能等方面也必然会引起变化,并最终导致了文字性质的变化。当然,附着在文字身上的观念也会随之而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对汉字发展与形成的阶段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甲骨文出现之前,汉字很有可能已经存在了。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一些颇为有趣、富有神秘色彩的神话或传说,比如“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仓颉造字”等。不管怎样,汉字的形成一定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提到的,所谓的仓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的一群人。他们为了记事,有的画画,有的刻字,口耳相传,文字也就多了起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与审美的汉字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字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阶段特性。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在商、西周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以及铸刻在铜器上的金文。其中,甲骨文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它的象形性较强。早期金文也有这样的特点,尽管后期金文字体逐渐美观规整,但它们都是以图形文字为主体的表意字。第二阶段是从春秋中期到秦的文字,比如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由战国时秦国的文字发展而来,之后推行至全国。这个阶段的汉字象形意味已不明显,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字。第三阶段是从汉代一直到现在的文字,例如形成于战国晚期而通行于两汉的隶书以及南北朝后占据主导位置的楷书,象形意味基本消失,笔画也已形成,它们是以记号字为主体的表意字。
商周时期,汉字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诱导关系趋于表面化,能够将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此时期的图形式文字不但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为今后汉字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或长或短,或铿锵或绵延的线条拉开了汉字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序幕。“象形之文,为原始字,指事、会意之文,形声之字,皆自此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用“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来分析甲骨文的结构,这就更使我们确信当时的文字在感观上都是象形的。“商、周时代以形象意的文字观念从各方面统辖着整个汉字系统。”在第二阶段时期,少数文字符号还有象形的意味,此时形声造字法占据主体。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占了总字数的大部分,从春秋中期到秦这段历史时期里,形声字成了决定汉字面貌的主要因素。在《尔雅》中,释草、释木、释虫、释鸟、释畜,分别就是“草”“木”“虫”“鱼”“鸟”“马”“牛”“羊”等偏旁字。
形声字在发展中不仅为汉字系统提炼出表义偏旁,从而改变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也以它的义符、声符增强了人们对于汉字主体的审美要求,于是图形式文字就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带有表意偏旁的形声字。形声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时期的汉字格局,促使汉字发生根本性改变,这都要得益于形声字的表意偏旁。之前我们提到过,战国晚期形成的隶书,象形意味基本消失,笔画也已定型。也就是说隶变中的汉字已经完全替代了汉字系统中带有形象意的图画汉字。但这仅仅是次要原因,部首体制在汉字演变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汉字又逐渐转化为具体词的记号。这种转变是受到了人们对汉字简化要求的影响。当时,由隶、楷文演变而来的文字观念在唐代成熟起来,在之后的宋元时代人们已不再追求偏旁的使用,转而要求简化汉字,正是这样的诉求让汉字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大篆、小篆中曾经存在过的以部首为组合依据的系统也已经逐渐分解。总而言之,无论是表意偏旁的兴起,还是简化汉字的需求,都使汉字成为了以记号字为主体的表意字。
纵观世界文字发展史,大部分文字的变化都遵循着由表意向表音,由繁至简的规律而发展。汉字也不例外,之后的汉字一直不断简化,从以上的汉字发展阶段可得出一般规律。汉字虽是一种表意文字,但只有表意并不足以让文字记录语言,也不足以让文字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声音传达的内容也会有所欠缺,因为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声音表示出来的。文字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发展时期不同,文字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也会不同。很多文字由表意演变为表音,由繁至简,那是因为人们对语言文字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让文字使用更为简练,它的发展就顺应了这样的时代要求。因为一种语言的音素是有限的,它能替代原有语言表达的无限的意义。汉字在不断简化的基础上,也大致遵循着这样的变化规律。不过,汉字在向表音发展的过程中更为细致,即先由表意发展到表音与表意相结合,之后再向表音过渡。汉字虽然不能很快地发展为表音文字,但它仍是不断地添加表音的成分。也就是说,汉字在向表音与表意相结合并逐步向表音过渡的趋势发展。
汉字有其独特的规律。“画成其物”的限制被带有表音偏旁的形声字所冲破,自此,汉字逐渐向表音方向过渡。“有了形声字造字法, 新的符号就可以不断地、大量的创造出来, 充分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形声字在它和非形声字的斗争中能够取得优势,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标音作用”。在梁东汉先生的《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他阐明了汉字表音趋势论的事实根据:汉语中有大量形声字的存在,汉字在历史中具有表音作用,分为假借字的产生和大量使用、标音形声字的出现、不标音的字转化为标音的字、义符的音符化四个阶段。而“文字必须适应语言的音素构成,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印证着表音的趋向。与此同时,随之变化的还有汉字职能,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音义,音与义不能分割,汉字不能单纯地只做表音或表意符号,也就是说汉字的性质之一就是兼表音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字符职能的划分。当表音或表意符号根据社会发展或语言环境有所变化时,汉字的职能也会有所改变。调整字符的职能,是为了方便记录语言,但只限于字符職能的调整,而不是符号系统的改变。
纵观汉字发展史,汉字是一直变化着的,它的变化有不同的阶段,也有一定的规律。其整体发展方向趋于简化,虽然有短暂的繁化期,但简化这个规律应该是符合汉字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不过,对规律的片面认识往往将人们带向死胡同,那就是一味追求简省,可我们都知道,汉字并不是越简单越省略越好,因为这不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另外,汉字的发展遵循着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字在职能上的划分,随着语言的变化、使用的需求、文字的观念等条件改变也会有所变化。汉字逐渐符号化,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形义关系逐渐松弛,当然,如果汉字字形趋于稳定而不受社会发展所影响,它也终将会符号化。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用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以此表示汉字语素,从而代表语素声音,因此具有超时空性。汉字源远流长,也将生生不息,汉字正在以一定的规律向符号化方向发展,将中华之脉、中华之根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法]R.巴特.符号学美学[M].董学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
[3]丁晓虹.论汉字发展的阶段性[J].浙江师大学报,1991(2).
[4]杨帆,王莹.纯象形文字能否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从语言、思维与文字的关系谈起[J].群文天地,2013(10).
[5]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翟惠林.汉字发展的一条独特规律——重读梁东汉先生《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J]. 兰州大学学报,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