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可 李本乾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上海通过制定专项文化交流行动计划、推进国际友好城市合作、牵头成立丝绸之路艺术节联盟、拓展教育国际交流等举措,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成效较为显著。然而,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也存在协同程度不够、社会基础薄弱、形式创新有限等不足。未来,上海应创新协同机制,引入多元交流主体,搭建数字丝绸之路,进一步提升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上海;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化合作;国际传播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0.05.009
引言
“一带一路”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称,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到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可以说,从初期阶段开始,文化交流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过,和相对更容易见效的经贸合作、基建合作比,人文交流更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因此,无论从实际进展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明显呈现出重经贸而轻人文的倾向。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工作,进入“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阶段,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提出了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的倡议,[1]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017年,上海发布《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为上海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制定了整体的规划。在这份方案的指引下,上海不仅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線国家的经贸合作,还提出要响应文明之路建设倡议,通过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那么,上海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什么短板?又如何提升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一、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分析
(一)着力加强部省规划的对接,制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上海根据自身特点,迅速完成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的规划编制。2017年10月,上海即制定发布《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专门列出“人文合作交流转型行动”板块,对提升上海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的工作重点做出专项部署。在一些常规性工作中,上海也注意嵌入“一带一路”新内容。譬如,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印发的《打响“上海出版”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多次提到要着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树立“上海出版”的全球品牌形象。在科技合作、智库建设等相关领域,上海也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工作计划,如《“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国际合作项目指南》等。
(二)推进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友城占比超过50%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上海素来重视城市公共外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上海不仅注重利用“一带一路”机遇,为长期保持的国际友城合作注入新的内容,譬如推动上海历史博物馆与雅典卫城博物馆的战略合作,深化上海与比雷埃夫斯市等希腊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还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缔结新的友城关系。据统计,2014年以来,上海已与15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城市有8个,占比53.3%。
此外,上海还通过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文旅联合推广网络,主办“一带一路”上海友好城市象棋邀请赛等多种形式,丰富“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从2009年开始,为促进上海和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间的交流合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连续主办“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近年来,夏令营更加注重邀请“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友城参与,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品牌,从2017年起,被纳入上海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之“人文合作交流转型行动”。
(三)牵头成立国际艺术节联盟,列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成果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为落实这些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政府积极推动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联盟,上海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也是这些联盟中的重要成员。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的前身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15年初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合作网络”,当时该网络得到18个国家的响应。2017年10月,在该合作网络的基础上,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以色列艺术节、中东欧艺术节总监团等沿线35个国家的129个艺术节和机构。截至2019年10月,该联盟的成员单位已扩容至44个国家和地区的163家艺术机构。在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丝绸之路艺术节联盟”及其发布的《2018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合作计划》被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四)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占比过半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开展各层次的“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提高了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增进了“一带一路”青年学子对我国的了解,培养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域外人才。据统计,2017年,共有185个国家或地区的60 771名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市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就有3万余名,约占上海高校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0%。[2]
上海还积极推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组织国际私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和中心建设,不断丰富“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样式。譬如,上海电力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先后两次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来自俄罗斯等18个“一带一路”国家40多名能源电力领域从业人员参加培训。[3]2017年,上海市侨办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吸引“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40个侨团的45名社团负责人和骨干参加,增强了海外侨领对“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机遇的认识。[4]
(五)发挥驻沪国际组织带动效应,促进“一带一路”经贸文化双轨并行
国际组织入住率是评价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虽然和纽约、伦敦等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比,上海的国际组织入住率并不高,但也有超过1 100家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在沪活动,“经中央主管部门审批或经我市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后在沪注册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也有30余家。[5]当前,上海正努力营造吸引国际组织入驻软环境,争取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型组织落户。
越来越多国际组织的入驻为上海提升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契机。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第13次峰会明确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落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数年的努力,上海合作组织正成为与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全方位区域合作平台,签署文化合作交流领域多份重要文件。2018年11月和2019年11月,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为推进上海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首届进博会有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其中包括5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进博会”结束后,上海还通过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移动馆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和文化展示力度,“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不断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7]
二、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合作力量分散,协同程度不够
“协同性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辅相成”,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能“力求突破行政区隔的瓶颈,将与传播有关的各种要素(包括公共事务、公共外交、信息战、舆论战等)进行统合调配,形成美国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框架下整体性的传播战略布局。”[8]与此相对,虽然上海在相关的规划文件中对“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整体性的规划与部署,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不仅没有实现不同政府部门间的有效协作,也没有充分整合政府之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与资源。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力量分散,协同程度存在很大欠缺。
(二)文化交流主体单一,社会基础薄弱
虽然通过制定执行一系列文化行动计划,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政府主导型的文化合作模式,也带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较为单一,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并未得到充分调动等方面的问题,而正如研究者在谈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相关问题时指出的,各类扶持政策需要在“激发企业主体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优化。[9]因此,长期来看,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基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难以行进致远,而这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也是不利的。
(三)文化互动载体单调,形式创新有限
“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文化交流,但文化互动交流的载体则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术界对文化外交的界定,狭义来说,其包括“政府间签订各项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协议或计划、洽谈文化业务、组建或加入国际文化组织,以及有关机构执行实施文化合作协议等”,广义来说,“文化艺术、语言教学、图书出版、新闻传媒、体育交往、人员交流、文化遗产保护、信息服务、文化产品贸易、文化援助,等等,都构成对外文化关系的主要内容。”[10]对照而言,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很明显以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为主,而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形式,虽然多少都有所涉及,但合作的深度与密切程度是很不够的,创新也较为有限。
(四)文化传播形式陈旧,影响范围不广
随着5G、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数字技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媒介,“先进的数字通讯技术与其不断推陈出新的数字产品不仅传输信息,更担负着传播文化价值的功能,成为价值传播和文化渗透的重要媒介。”[1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移动互联化发展明显较晚,[12]而根据本文的研究,当前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仍以举行艺术展、互派艺术团体演出、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等为主,而即便是这些项目,也没有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多样化的推广,“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其他文化活动的国际媒体报道量都不大”,[13]影响范围不广。
(五)文化贸易结构失衡,社会效益不佳
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研究表明,与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介产品相比,外国民众特别是相关国家青年群体接触中国影视节目、艺术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的意愿更强。[14]换言之,至少相当一部分外国民众的“中国观”更容易被各类文化产品所塑造,而这其实揭示出通过发展文化贸易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思路。虽然近年来,上海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文化贸易,但由于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一直是上海文化建设短板,上海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市场进行开拓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
三、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