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指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文史结合法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如何应用好文史结合法,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文史结合法应用于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实施路径及教学思考三个层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文史结合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应用价值与路径
一、文史结合法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中学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文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古诗词等资源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文史结合的方法是有效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渗透着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通过师生的合作学习,在对古诗词与史学的认知理解中渗透着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历史教学是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将文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能够活化人物形象,深化人物思想,形成更加深刻的历史印象,进而发挥文史教育的德育的功能。语文教育是通过文学来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内化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选择与语文学科相关知识相联系,既能发挥两大学科的自身特点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又能够整合课程资源,发挥学科的整体性作用,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二)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适应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原则。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知识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他们鲜明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兴趣较强。相对而言,历史学科受其客观性与科学性的特点影响,课堂教学相对语文、音乐等课程氛围不够活跃,较难吸引学生兴趣。文学作品恰好具有人文素养,情感更为丰富,形象更加鲜明,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欢迎。因此,文学与史学两者相结合,发挥了学科的优势,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历史知识,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
满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中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有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及获得认可的需求。文史结合法使得较为生疏的历史知识与相对好理解的文学作品相结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于生疏的历史概念学生怕把握不准确而不敢于表达自我。此时结合相对较好理解的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的功与过教学环节中,如果先讲述与秦始皇相关的文学故事,让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活化,人物形象相对丰满,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此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文史结合法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实施路径
文史结合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均有体现。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对文学、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认识及联系上。对文学与史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则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文学与史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重视人的价值及认同家乡、民族与国家,重视个人与民族相结合,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科核素素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过程,但由于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功能作用大有不同。下面,我將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课文辅助系统部分所涉及的文学要素为例,对文史结合法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境导入中体现时空观念素养
趣味性的课堂导入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优秀的教学导入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情境导入法是教师有计划地通过图片、影视等营造情景氛围,使得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参与到历史事件中的教学方法,兼具了启发性与趣味性。
例如: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本课导入的“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的图片及本页插图《新青年》报纸来营造场景。《新青年》报作为文学资源,能够直接反应当时地历史事件。进而教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哪一年,北京学生此地游行示威,此时发生了什么事?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历史印象,引导学生回答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发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明,这体现了时空观念素养的水平3相关要求 。
另外,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文中,导入部分采用了孟郊的《登科后》。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诗词,其次教师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诗词视频,并讲解孟郊的生活背景及提问诗人有没有一日看尽长安花,诗词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描述了诗人考中进士后的喜悦之情,进而教师追问,那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样的呢,相比前朝有哪些变化,又带来了哪些创新?接下来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共同探究知识,寻找答案。这种情景式导入,将同学们带入到隋唐时期的诗人的生活,引发学生对选官制度的思考,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重点中落实史料历史解释
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常常是检测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依据,也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利用图表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方式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并依靠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关注重点问题的解决。图表分析与史料教学都可以利用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使得学生不只是面对过于直白的史料,加入的文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解,这落实了历史解释素养的水平1相关要求。
例如:在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文中,本课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落后、专制、愚昧与工业发展、追求民主、科学进步共存的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人民生活在混乱之中。本课的重点之一是知道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基于史料分析后,教师可以通过本课导入中引用鲁迅先生《南腔北调·<自选集>自序》中的这句“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混乱的社会场景。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以史料与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与说明,加深了学生的历史印象。
(三)总结提升中升华家国情怀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总结提升起到了融入情感,升华主题的作用。家国情怀素养中体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以及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两者相结合:在总结提升中升华家国情怀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及形成正确的三观,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例如:在第19课《辛亥革命》一文中,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其中包括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斗争精神及天下为公的责任感。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发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背景之下,当时的中国人对革命抱有什么态度?同学们不急回答,先看教材本课导入部分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革命军》一文中是如何说的,革命者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回答关键词):正义性、公理、指路明灯。教师: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正是由于革命者们的努力,正是他们的伟大斗争精神与天下为公的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三、对文史结合法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基于对文史结合法的必要性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的探索,引发了笔者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方面的一些思考,目的是能更好的运用文史结合法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应不断深化专业发展
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创造加工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注重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学科知识和教育能力的不断积累,发展成为一名学科知识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启迪学生人生的历史教师。一方面,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且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认识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在备课中,关注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在检测中,反馈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基础知识。不仅仅掌握历史知识,也需要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能将文学知识迁移到历史课堂。在备课中,积极找寻文史结合的切入点,力求准确恰当的引入文学知识;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史结合的价值,不能单一为了引入文学知识而使用;在检测中,利用文史结合的特点,考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新时代的教師需要坚持学习文化知识,成为成长型教师。教师丰富的文学和史学知识,是采用文史结合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广泛的涉猎文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只有自觉将文化知识内化为思想,才能沉淀为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发挥育人功能。
(二)教师应使用好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使用文史结合法要注意适用性。不是所有的文学知识都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辨别,加以区分,选取能与核心素养想结合,有共通性的文学作品进入历史课堂。
其次,教师使用文史结合法要注意典型性。不是所有的文学知识都能适应学生学习。文学知识多种多样,常见的几种有古诗词、小说、故事等几种形式,教师在选取文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较为常见、典型的文学常识进行历史教学,这类文学知识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记忆、发挥育人功能的作用。过偏、过难、较繁的文学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容易给学生带来更大压力,不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教师使用文史结合法要注意适度性。不是应用的文学知识越多,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多,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重,因此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紧,文学知识的引入需要关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际,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海涛.历史教学呼唤文史结合[J].历史教学,2005(10):53—57.
[3]杨春楠.文学为历史添彩历史为文学加蕴——谈中学历史教学与文学的结合与渗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1):54—56.
[4]李代清.采用文史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8):41—42.
作者简介:武文颖(1996—),女,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