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假期,我带儿子回老家。儿子最喜欢和大他3岁的表哥冬冬一起玩耍。两个孩子在一起经常各种花式PK。很显然,因为年龄差,儿子无论体力还是智力都不占优势。但两个小家伙却在一起玩得起劲。
孩子们在客厅里玩的时候,我们大人也经常坐在一起围观。我见儿子玩什么输什么,觉得非常没面子。
有一天,儿子和表哥摔跤。眼瞧着儿子又输了,我赶紧站起身来鼓励儿子:“儿子,加油哦,妈妈觉得你能行。再试一次,努力战胜表哥。”儿子无奈,只得在我的鼓励之下,一次次向冬冬发起挑战,结果又一次一次地败下阵来。儿子的脸色逐渐变得越来越不好看。
直到晚上睡觉,儿子仍然闷闷不乐。我这才意识到儿子的情绪有些不对,于是便故作轻松地对他说:“儿子,还在为输给表哥而不开心呢?”儿子撅起小嘴轻轻地摇摇头。
“那是为什么?能跟妈妈说说吗?”儿子一把搂住我的脖子,委屈的泪水顺着眼角吧嗒吧嗒地掉下来。“妈妈,我尽力了,但我还是赢不了表哥。”
“宝贝,你尽力了就好。”“妈妈,可是我不想让你失望。”说着,儿子竟然“哇”地哭得更大声。
“怎么会,你是妈妈的骄傲呢。”我赶紧将儿子搂在怀里,软语安慰道。“真的吗?”儿子眨巴着湿漉漉的眼睛反问我。
“当然了。只要你自己尽力了就好,你就是妈妈心目中最棒的孩子。”儿子这才止住哭声。“妈妈,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说吗?”
我点点头,儿子接着说:“我希望妈妈少对我说几个‘你能行,因为有时候我真的很努力,但就是做不到妈妈想要的结果。”我态度诚恳地表示接纳了儿子的意见。小家伙这时才终于破涕为笑了。
我这才反应过来,儿子和表哥一起比赛,刚开始并没有太在意输赢,虽然一次次“败北”,但是儿子还挺享受玩耍的过程。可是,因为我的一次次自以为是的“你能行”的鼓励,使儿子丧失了玩耍的乐趣,开始被迫关注“胜负”,执着于取胜。
看到孩子一次次失败,家长不是随口说一句“孩子,你能行”就能解决问题的。鼓励的话,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表达。否则,家长的激励,只会变成“爱的负担”。
前阵子,儿子的学习群里,老师组织了一个背古诗词打卡的活动。活动要求参与打卡的小朋友每天背诵3首古诗词,每晚8点前录好小视频发到群里。儿子班级的好多同学都参加了,我也希望儿子可以试一试。
“妈妈,我担心每天的任务太难,报名以后如果我半途而废,我会被同学笑话的。”记得我第一次跟儿子说起古诗词打卡活动时,儿子忧心忡忡。
我刚准备像往常一样鼓励儿子“你能行”,就突然想起了之前发生的“摔跤事件”。“你能行”这3个字,到了嘴边,转了好几圈,但是我最终把它咽了下去。我要换一种方式和儿子沟通。
“儿子,你参不参加诗词打卡,应该由你自己决定。妈妈尊重你的意见。但是我们也不要这么快就放弃。这样吧,咱们先潜伏在群里看看情况,过几天再决定参不参加,你看好不好?”儿子表示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每天都抽空给儿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带着儿子一起赏析了几首比较经典的古诗词,还找出几期诗词大会的视频给儿子观看。当儿子看到那些年龄不大的小朋友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时,他的眼神里放了光。
一周以后,儿子笃定地对我说:“妈妈,我决定报名参加这个活动,我觉得自己一定能行。”
原来儿子通过观察,发现参赛同学每天要背诵的诗词篇幅并不长,这样就打消了他最初畏难的情绪。再加上那阵子他的自由学习时间充裕,背3首诗根本不是难事。而且当他开始用心体会这些诗句时,自己也渐渐被诗词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听见儿子这回自己主动要求报名,我非常高兴。参与打卡以来,儿子坚持每天背诗3首,26天坚持下来就是78首。儿子取得了非常大的收获。班主任奖励了一张“诗词小达人”的奖状,儿子高兴地把它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此后背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他自信十足地对我说:“妈妈,我相信自己一定行。”我知道,在这次学习打卡过程中,儿子的收获不仅仅是78首古诗词,更重要的是他在坚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自律带给他的快乐。我真替儿子高兴。
作为家长,我们确实应该多些耐心听听孩子的想法,还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坐下来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并及时做出正面积极的引导,这远比盲目粗暴地对孩子说一句“你能行”更能起到鼓励作用。让孩子從心底里真正认可自己,他们才会更自信,更快乐。
(海蓉摘自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