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保护对策思考

2020-10-20 03:57陈丽园
丝路视野 2020年5期
关键词:保护建设

陈丽园

摘 要:2016年华安县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漳州市唯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部明确表示从2017年起,华安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区域,本文对华安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 建设 保护

一、华安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福建省的南部,漳州市的西北部,处于九龙江北溪中游,历来有“北溪明珠”之美称。全县拥有山地面积176万亩,林地138万亩,天然林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4%,位居省、市前列。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松的种植园以及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自然红锥林。马坑乡海拔1300米的贡鸭山风景区还是全国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除了武夷山、梅花山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外,植物生态环境最完整的天然林,这里拥有植物120科273属总共428种之多,昆虫有11个目97科共717种,另外蝶类资源还十分的丰富,是福建省非常难得的天然基因库和种源基地。此外,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水松,刺桫椤、伯乐树、红豆树、半枫荷、福建柏、红椿,省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花皮胶藤;珍贵用材树种有红锥、乳源木莲、建楠、福建青冈、光楠等共9种。九龙江北溪的水质超过国家二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华安县是继张家界之后全国第二以县域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2016年10月华安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我市唯一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部还明确从2017年起,我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2018年4月,《福建省第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正式下发,华安县等全省9个县(市)上榜,正式试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本次首批列入清单的华安县,其生态功能类型为水源涵养型,负面清单涉及国民经济5门类19大类23中类32小类。其中,限制类包括国民经济5门类16大类18中类25小类; 禁止的范畴包括国民经济的2门类5大类6中类7小类。由此,华安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总结

1.加强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认识,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全县“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强调主体功能区作为土地和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基本体系。围绕主体功能区定位,提出“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茶富民”的发展战略。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认识,重点生态功能区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我们应该包括生态保护绩效评估,探索和加强土地执法法律,森林法律和建立问责制度,改善离线评价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应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绩效评估。

2.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2011年开始,我县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目标,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的县领导负责,指导创建工作。2011年6月《华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完成,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同时我县立足全省12个漳州唯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实際,将“生态立县”作为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强力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生态项目26个,投入20.5亿元;同时投入3.15亿元推进大地村等25个市级、县级富美乡村创建,涌现和春村等一批最美乡村;县城中心区推进水城、绿城、玉城和知名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设,打造“山水乐居园林城市”。“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县把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县域经济、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总抓手,策划重大生态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259亿元,走出了一条富有华安特色的生态富民之路。

3.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华安县自2005年在丰山建立工业集中区以来,给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改变了农业主导产业的格局。2008年之后,产业结构逐渐改变的顺序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和三个产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 44.3 :28.8 :26.9 改为 2016 年的 22.6 :53.8 :23.6,工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华安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自身结构调整、加强环境资源约束等多重压力。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华安县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以上。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依然存在。华安县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生态较为敏感,不恰当的生产、生活容易破坏生态环境。其一华安水资源丰富,是华安玉分布聚焦区,矿产资源和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其二由于城镇规划、发展交通纽带、工厂用地增加等促进城乡发展的客观因素造成了一些地方林地减少;其三华安县属地质灾害高发区,暴雨、台风多,降水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山区河流河道狭窄,容易造成山洪暴发和洪涝灾害,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灾害。

2.资金缺乏。一是县域发展成本增加,新的政策框架下发展门槛可能进一步提高,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部分工业项目被关停,新项目不能上马,另一方面政府财力受损,社会发展投入不足。二是流域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我县既要承接上游24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大量畜禽养殖废水,还要肩负下游厦门、漳州市区450多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重任,而每年省市生态补偿资金仅有2000多万元,杯水车薪。

3.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随着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实行,保护建设力度等到加强了,但是却给脱贫带来新压力,选择发展绿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又可能导致扶贫农业产业“一哄而上”,出现“趋同化”与新的“产能过剩”。

4.基础设施薄弱。其一,我县目前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公路等级较低,路网多为二、三级公路,乡镇分布较远,内外交通瓶颈障碍严重阻碍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二,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困难重重。生态功能较重要和脆弱敏感的地区往往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导致环保等相关部门组织实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引导正确的发展理念

我县是以山脉、森林为主要特征类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树立“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在保护和恢复生态植被的前提下,政府应制定和实施鼓励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扩大和拓展生态经济的价值链。作为水源地、供水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尖端,树立“保护和促进发展、发展和促进保护”的理念,结合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综合因素,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产业和环境保护,确保国家重大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二)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确立水源涵养型,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是华安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发展思路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开发不仅要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还要提供生态产品供给,实现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靠山养山吃山、靠水养水吃水”的转变;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释放生态环境资源红利,改善经济发展和民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辅相成。要充分结合相关任务,加强财政扶贫、生态保护、生态建设资金的协调使用。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 建立考核机制,引导按功能区发展,不再盲目追求GDP。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着力发展和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华安经济开发区应当根据新建生态标准化产业园区的要求,实施产值翻番规划,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年增长30% 以上。

(三)完善生态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

生态功能区建设不仅需要立法保障,更需要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机制。首先,建立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监督机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有利于加强生态决策,提高干部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其次,建立人民之间的监督机制,这是村民的监督,有利于培养村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察生态法律、意识,逐步使这成为一种习惯,更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为内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状况,丰富乡村基层文化活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

首先,增加资本投资。 经济基础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养殖技术。 此外,要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倾斜,不能同城市规章一样,从而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六)发展生态旅游,助推生态功能区建设

旅游经济是华安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规划应成为华安县县域经济规划的一部分。 根据华安县的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潜力,结合相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开发需求,华安县提出了创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生态休闲健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重点保护九龙江北溪水域和水库,保护贡鸭山森林公园等重要景区,改善沿线农村人居生产环境。

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形成“与花木为邻,与山水相亲”的旅游特色。根据“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和华安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选择旅游发展模式,特别是环境敏感、生态脆弱地区。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要任务,合理利用辅助任务,采取各种文化资源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随着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突出发展“世界遗产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养生、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全区旅游发展。以土楼旅游为龙头,发展以贡牙山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和春村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以新许百年古渡为主体的丝绸旅游,以官方的畲族特色村庄为主体的畲族式旅游,以先锋村历史博物馆为主体的红色旅游。 推动石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意融入玉器产业,在旅游、科技的带动下,走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之路。

猜你喜欢
保护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