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场舞之《醉螃蟹》

2020-10-20 03:57葛莹
丝路视野 2020年5期
关键词:舞蹈音乐

葛莹

摘 要:舞蹈《醉螃蟹》的音乐是嘉禾原生态花灯的一首,原名叫螃蟹歌。嘉禾花灯的文学、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他们是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活标本。《醉螃蟹》舞蹈动作取材于嘉禾花灯和地花鼓的元素,优美的韵律和诙谐的音乐相结合,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嘉禾花灯、地花鼓是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艺术。

关键词:嘉禾花灯 文化历史 音乐 酒 舞蹈

一、引言

舞蹈《醉螃蟹》的音乐是嘉禾原生态花灯的一首,原名叫螃蟹歌。于1978年在嘉禾县行廊镇高宅村挖掘整理。被誉为“南国歌乡”的嘉禾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西南面,是肖克将军的故乡。嘉禾地形似一片枫叶,湘江支流之钟水河如叶之主脉由南北贯穿全境,把县城分成东西两半,这里是农耕文化发展孕育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嘉禾花灯的特点

(一)嘉禾花灯的文化历史悠久

嘉禾历史上属百粤地区,南蛮夷地。西汉郡县制建立后,嘉禾归桂阳郡所辖,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嘉禾置县,新中国成立之后,嘉禾县属郴州市。嘉禾民歌、嘉禾花灯是两朵民间艺术的奇葩。20世纪90年代,嘉禾城关镇、坦坪乡先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群众文化艺术之乡——民歌之乡、花灯之乡。嘉禾花灯的文学、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他们是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活标本。“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长期以来,嘉禾花灯以质朴动人的语言和优美的抒情曲调,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嘉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嘉禾花灯是湘南五大剧种之一(昆曲、湘剧、花鼓戏、祁剧、花灯戏)。花灯最初是用来唱民歌的,这是一首二重唱的曲调,孩子们扮丑、对唱,然后表演人物故事。长期以来,嘉禾花灯戏开始用龙灯和狮子表演。后来,受昆曲、祁剧的影响,嘉禾花灯戏扮演的小旦和小丑逐渐发展成为一部小戏,情节也越来越丰富。它还吸收了嘉禾民歌、婚庆歌舞的营养,渐渐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它具有以下特点:(1)她来自民间,生而育,来自劳动,在生活中创造;(2)音乐优美,许多小调充满了乡土气息。老艺术家的口述加工使其更具特色;(3)表演自然、活泼、和谐、夸张,富有生活气息;(4)花灯戏里的角色不多,一个人可以代替许多角色,不需要很宽的舞台和复杂的道具;(5)内容贴近生活,与真善美、假恶丑等社会现象密切相关。

(二)嘉禾花灯的音乐特点

根据收集整理,民间传唱的总共有200多首花灯曲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花灯音乐融入了嘉禾民歌小调,同时吸收了其他地方戏曲的音乐,使曲调更加完美、丰富、优美。花灯曲调的演唱以湘南官话为主,吐字标准、多用本音,乡土气息浓,上口、好懂,无需幻灯字幕。曲调结构灵活多变、节拍交替自由、调式变化巧妙、羽调式多和频繁的阴性终止。花灯的各类唱腔常加入虚词衬腔,如“那嗬嗨、呀衣哟、花鼓龙咚”等,醉螃蟹中的“夹得紧,扯不脱,拿着酒来喝呀衣哟”也是类似的衬腔去使花灯更“花”,更具地方特色。花灯演唱形式多样,200多首花灯音乐按其腔源、结构、表演形式及音乐风格划分,有小调、正调、过场曲牌三大类。嘉禾花灯有一套完整的演唱程式,花灯的路调结尾大部分“丢包”,即用锣鼓唢呐演奏的大梢腔,用以烘托气氛,使曲调喜则更喜、悲则更悲。音乐方面,通过扩腔、加花、紧腔、加腔等手段,通过独奏、合奏、伴奏、合唱等手段,丰富和完善了花灯音乐。

三、《醉螃蟹》是嘉禾酒文化的一个体现

嘉禾酒文化特别深厚,村民在农忙闲暇时喜欢聚齐在一起对行酒令,《醉螃蟹》这首就是其中之一令。唱词根据螃蟹的外形、习性,通过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表现乡村野趣,曲调活泼、朗朗上口,形式多为边唱边表演。好客的嘉禾人创造的酒文化,就像一杯醇酒。嘉禾人清早起来就要喝酒,有句口头禅叫“早酒一冲,一天威风”“无酒不成席”“怪酒不怪菜”。一首流行的以酒为灵感的嘉禾民歌,表达了嘉禾人殷勤款待的深厚情怀:“筛酒不破酒壶,唱不破歌;打破酒壶,就留不住;破了歌,就发不出声来”,因此,酿造家酒是嘉禾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今,嘉禾的自制酒依然随处可见。在大多数人的床底,都有十几个大酒缸,可以装一辆车酒,嘉禾人都认为用自己生产的纯谷物酿制的黄酒(过去的红薯酒)是可靠和健康的。“夹得紧,扯不脱,拿着酒来喝;兄弟好啊,姊妹多,全福寿,高寿,拿着酒来喝”。这首《醉螃蟹》道出了嘉禾人爱酒不仅为了逗趣,同时更为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祝福长辈。有一种民间歌舞叫“卖酒”。主要思想是:当两辆新娘轿子相遇时,他们会互相争斗。一个新娘欺骗了对方的轿夫,让其以为在路的交叉口有一家酒馆,避免了一场争斗。嘉禾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是湘南山野文化、酒文化的一个缩影,散发出一种泥土的馨香,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四、舞蹈《醉螃蟹》的舞蹈特点

(一)舞蹈《醉螃蟹》的动作取材

《醉螃蟹》舞蹈动作取材于嘉禾花燈和地花鼓的元素,优美的韵律和诙谐的音乐相结合,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嘉禾花灯、地花鼓是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艺术。它们形式短小简洁,舞姿诙谐活泼,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形态。因此,嘉禾灯、地花鼓作为民间表演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灯舞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并非偶然现象。它是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有其相应的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舞蹈的形式渗透着湘南人民最真实的“语言”自我,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它包含了人的心理、情感和审美的所有特征。具有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不断地在群众中吸取养分,表现着人们的情感指向及人文地域性格特征。又唱又跳的情绪歌舞,一般为集体歌舞,多表现一种欢快、热闹的场面及轻松、幽默的氛围。《醉螃蟹》就是一个行酒令,大家会在闲暇时做一些诙谐的表演或说一些吉利的行酒令。这些花灯不管到哪里演出,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无一不是反映湘南人民乐观向上、友好善良、好善憎恶、坚韧不拔的情感指向、性格特点,处处体现和映衬着民间舞蹈表现民族情感、生活、审美的特性。

(二)舞蹈道具的选用

嘉禾花灯、地花鼓源于民间,相关器具、制品来源于生活,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经济实用,因此舞蹈的道具来源于花灯中旦角用的手巾和扇子。其动作极为丰富多彩,有收扇、绕扇、点扇、放扇、望扇、合扇等百多个扇花技巧动作,这些动作都已形成程式化的表现,在花灯和地花鼓的动作基础上结合广场舞对应的群体,将舞蹈动作提炼加工,扇子和丝巾时而表现的是如风吹动的树枝,时而表现的是劳动过程中扛在肩上的扁担,手不离扇、巾,丝巾、扇子团团转。舞蹈动律方面结合嘉禾花灯中胯部的左右摆动、丑角的矮子步加上地花鼓中耿劲,形成了可刚可柔,优美与诙谐共存的舞蹈特点。

(三)舞蹈动作的编排提炼

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考虑广场舞表演的场地多为开阔的地方,因此舞蹈动作多为大开大合,结合四个方向,更多的想通过队形的变化达到舞蹈画面的整体和谐统一。更利于广场舞的推广和后期群众的二度创作。配合一些小而脆的动作,体现音乐的幽默性,其中头和扇子的配合要求干脆,这些动作都是结合当地花鼓的耿劲与利落,表现湘南人民干练利落的一面。舞蹈中的步伐结合花灯中的动律特点,出脚为勾脚出,结合音乐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加上跳颠的元素,使舞蹈的风格更生动,也更好地表达音乐。《醉螃蟹》的舞蹈服装因于湘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体现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樊姝乐.浅析云南花灯的动律特征[J].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2012(10):105—106.

[2]张馨元,刘为,王淼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花灯戏的建档保护[J].档案与建设,2015(9):30—32.

猜你喜欢
舞蹈音乐
论舞蹈表演效果与舞蹈技巧之间的正向联系
奇妙的“自然音乐”
舞蹈课
[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
音乐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