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先通过实证数据的回归来验证技术进步对我国GDP增速的正向促进作用,再将技术进步和不同产业的GDP增速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不同产业之间增长速度的均值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显著性促进作用,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并不明显,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也远远比不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对结论进行解释,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促进作用的建议,以期对后续的研究课题提供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技术进步 GDP增速 经济增长 作用比较
一、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也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技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部分学者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结合中国目前的状况提出相关建议,另有一批学者则更偏重于实证结合理论模型的分析。从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看,大多数文献都是对已有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学的模型检验或者回归分析来得到相关结论。本文以我国1980—2017年的GDP增速、1996—2017年的技术进步指标、三大产业的GDP增速作为基础数据,对不同产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独立性检验、检验总的GDP增速以及不同产业的GDP增速与技术进步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回归的关系,得出技术进步对宏观经济增速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不同的产业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对第一产业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结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对结论进行解释,并提出当前一些促进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与技术进步融合的措施,引出一些值得进一步考量的问题,以期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一些启发和作用。
二、数据分析过程
(一)GDP增速与技术进步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技术进步是否会对GDP增速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年鉴》中关于科技文化的基本情况的部分指标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以“科研经费内部支出”这一项作为技术的投入指标,以“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社科著作”等有关技术进步的项目进行加总作为技术的产出指标,分别计算出1996—2017年这22年中每年的技术投入增速和技术产出量,与GDP增速进行双变量的相关分析。首先,将GDP增速与技术的产出量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4.416,P值为0.046,技术产出量的系数B值大于零,这表明GDP增速受到技术产出量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分别将三大产业的GDP增速与技术产出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第一产业与技术产出的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不足以解释因变量(P值为0.598);第二产业与技术产出的回归模型中,F值为12.423,P值为0.02,技术产出量的系数B为正;第三产业与技术产出量的回归模型中,F值为6.587,P值为0.018,技术产出量的系数B为正,这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增速会受到技术进步的显著性影响,而第一产业的GDP增速基本没有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三个产业GDP增速的比较
为了验证自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三个产业的GDP增速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选取了1996年—2017年这22年国家的三个产业的GDP增速作为基础数据,按照不同的产业类型分组,进行多样本独立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的结果表明这22年间三个产业的GDP增速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为0.000)。为了验证进一步验证三个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又对三个产业的22年GDP增速进行了两两独立样本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分别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GDP增速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增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为0.82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2年的GDP增速均值分别为3.89%、9.9%、9.87%;方差依次为1.01、6.13/4.26,这表明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GDP增速远不如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GDP增速,但前者却更稳定。
三、结果讨论
由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一直以中高速的水平增长,到2010年以后GDP增速开始逐渐趋于稳定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转变;技术进步会对GDP增速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增速的促进上,相对而言,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
在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以前,中国主要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适用性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当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中国开始将技术纳入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中,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开始迈向了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确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增长,另一方面,相较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规律决定了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名义经济增长率会更低,还需要根据当年的GDP目标决定其科技的投入量,但效益型发展方式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性能、扩大内需、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自2000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逐渐向效率型经济发展转型,GDP增速相较于以前稍有下降,但仍然趋于稳定。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会使供求曲线发生移动,促进经济增长。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得同样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对于厂商来讲,供给曲线发生右移;技术的进步也会带来产品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产品价格的下降,這会刺激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需求量,同时,技术的进步可能还会生产出新的产品,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性能等,在刺激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需求的升级,使需求曲线也发生右移。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会影响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的起伏。对于企业来讲,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变革及工艺改进,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的投资、转移等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企业的经济持续发展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了由技术扩散到技术转移的过程后,由这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成果将在空间上由单个企业传导至整个行业乃至相关产业,进而引领整个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将经济发展推向高潮。当该项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扩散后,其技术也会进入成熟的阶段,这时,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而伴随着企业对技术的不断投资以及原有技术的停滞期的到来,新的技术也会不断积累出现,挑战原有的已经成熟的技术,经济发展又被推向新的阶段和水平,周而复始,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会不断成熟,被下一轮的技术创新所替代,但每一轮的技术创新从出现到成熟这个过程都在推动着行业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所以,GDP增速受到技术进步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对不同产业的需求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技术创新在降低相对成本的方面发挥作用时,主要是通过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和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从而改变它们的收益率之差,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创新往往都不是中性的,因为它对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会刺激不同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和重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技术创新的性质能够决定着某个产业的发展方向,潜力较大的技术创新会带来一个产业部门的兴起,降低其生产成本,促使其进行规模生产从而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当技术创新只能够提高原有产品的生产率而产品的需求弹性又较小时,该部门的生产要素会向外流动,从而使该部门的经济效益相对收缩。其次,技术创新的出现往往决定着产业更替的有序演变。熊彼特曾解释道;创新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的,而是集群或者成簇地发生的,这仅仅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先开始会是一些,接着会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创新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它更倾向于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相近的部门。对于中国的当前情况,技术创新往往是从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中出现并逐渐扩散。最后,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效应也对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产生重要作用。技术创新的不均匀分布可能会导致出现多个高增长的产业部门,但一部分的高增长产业部门只能支撑一定时期,而不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速增长,剩下的那部分能够带动产业结构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通过内部积累,前向关联及后向关联来使技术创新得到扩散,从而对与其相近的产业部门产生促进作用,影响产业结构的变迁方向。中国的技术进步往往由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产生,从而在这两个产业之间实现传播扩散到广泛应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往往由于信息滞后性无法及时获取技术的扩散或者转移。所以,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的第一产业GDP增速与第二产业GDP增速、第三产业GDP增速的影响程度不一致。
中国当前正在向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的效率型增长方式迈进,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恰当地选择技术类型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效率型增长,是有关决策者需要考虑和探究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具有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的特点,资本的价格相对较高,资本节约型技术的要素组合价格要明显低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要素组合价格,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本节约型技术都要优于劳动节约型技术,每一项技术的成功实施还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组织领导方式为其提供保障。不论是微观个体中的企业还是宏观形势下的政府,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都应当仔细甄别当前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过渡时机,选择恰当的过渡方式,避免因为盲目的采取资本节约型技术而带来一些问题。
在技术进步的今天,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显然无法与以制造业为主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但第一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如何利用技术进步或者技术创新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有待开拓的课题。在农业经济领域,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都是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来促进其收益最大化的,在种植环节创造出新类型、适用性较强的农产品刺激市场需求,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种植、灌溉培育,实现农业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在销售环节积极对农产品进行个性化包装,利用网络营销、自媒体等打造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拉近农产品与当下主流消费的距离,从而实现农产品更高的效益。当然,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还涉及到技术开发领域、管理科学领域、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互协调,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课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立钊.西部地区的TFP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J].经济问题探索,2018,(05):63-69.
[2]馬千里,付岱山.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12):183-190.
[3]侯玮迪,丁建勋,仪姗.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率的变动趋势与我国增长悖论[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186-189.
[4] 韩彪,王云霞.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09):26-33.
[5]李志强,陈泽珅.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12):11-18.
作者简介:乔路程(199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