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峰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明确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通常我们把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界定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但是凝结在延安精神具体内涵中并对这些具体内涵起着决定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延安精神的时代要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的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方案,而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正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才逐步形成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所有这些思想、理论和精神成果虽然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逐步探索出来的,但真正使之得到系统化总结和整体性概括,无疑是党中央到延安以后才最终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也是在延安时期被概括、升华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也逐步形成了自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之后的又一重大革命精神形态——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形式,其精髓和灵魂就是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说延安精神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因为延安精神的具体内容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貫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们说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就是因为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延安精神强调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指的马克思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延安精神强调的“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延安精神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延安精神强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等相关原理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从整体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弘扬延安精神。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需要在多个方面用力,比如需要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弘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但最关键、最根本第一条就是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为什么我们党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呢?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什么是“根本制度”。如果我们要对根本制度做个界定的话,可以这样说:根本制度就是决定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用另一种说法来表达那就是对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定方向、管根本的制度就是根本制度,根本制度如果动摇了或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性质也就变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用这个原则来衡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个最关键、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就不存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因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核心要求;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同样不存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问题,因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是马克思主义作的规定;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同样不存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等等,因为这些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个“根”,其他问题都是由它所决定和引申出来的。之所以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上升到“根本制度”这样一个高度,主要就是因为如果没有了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其他一切制度就都不可能存在了。
制度是由人来落实的。如果有了制度而不去抓落实,那就不能发挥“根本制度”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从以下十个方面来用力。
一要解决好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究竟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心信仰度”还不高;二是部分普通群众对马克思的“真心认同度”还不高;三是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理解尤其是自觉掌握的程度还不高。这三个“不高”是建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要解决好当前严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现实中私有化的东西根深蒂固;我们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现实中人们急功近利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我们宣传集体主义,现实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大肆泛滥;我们宣传诚信、友善,现实中讲诚信吃亏、讲友善上当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理论与现实的极度反差,是影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要严格抵制西方国家企图用西方意识形态“演变”、“西化”、“分化”我国意识形态的问题。这些年,西方敌对国家加紧用“和平演变”的手法细化和分化我国,企图用没有硝烟的战争来“不战而胜”。现在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对付中国,手段越来越高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他们讲的所谓民主、自由等是什么先进形式,都是骗人的把戏。
四要自觉抵制国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问题。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日益突出,这不仅造成了现实社会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大肆泛滥,而且迎合了西方御用文人亨廷顿、贝尔和吉登斯在《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终结》和《第三条道路》中宣扬的“终结意识形态”思潮,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五要坚决解决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地盘的问题。现在宗教在许多地方很严重,有的人甚至我们党的一些高级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这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这些年基督教、佛教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一些青年人以相信基督教、相信佛教为时尚。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当前马克思主义面临一个如何现实化、人生化、生活化、大众化、通俗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意识形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六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问题。这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前提。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全局,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重要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各级党委的根本要求。
七要高度重视加强网络信息舆论管理和引导问题。互联网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西方敌对势力的滲透更具隐蔽性和攻击性,防御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条件和宽广领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现在看来,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度重视起来,抓紧干起来,讲究战略战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加强互联网信息舆论管理与引导已经成为当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任务。
八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即如何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执政,必须有统一的思想意志来主导社会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造诣、能够紧跟世界潮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家和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通过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本,用“大众话语”加强理论宣传,加强理论引导。
九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问题。综合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对外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执政党抵御各种风险的雄厚物质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不仅处处受制于人,而且很难在国际社会上立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一样,也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独立存在。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经费条件,所谓意识形态建设也必然会成为一句空话。
十要提升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否增强对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战斗力,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承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