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效应

2020-10-20 01:44杨桐彬朱英明王念
商业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杨桐彬 朱英明 王念

内容提要:基于产业结构锁定效应理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凤凰涅槃”式产业转型和“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本文使用PSM-DID方法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东北振兴战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工业化、政府规模等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东北振兴战略既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分类异质性,促进了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产业转移,阻碍了成熟型城市产业转型。因此,应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突破资源型产业锁定效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分类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关键词:东北振兴战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锁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0)04-0078-07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得禀赋优势,自然资源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偏资源型和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型城市存在新兴产业发展偏慢、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现实问题。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由此可见,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仍将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着力点。产业结构锁定效应理论认为路径依赖推动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结构的形成,而沉没成本阻碍资源型城市单一产业结构的瓦解,两者共同作用将资源型城市锁定在资源产业体系中,并最终落入“产业结构刚性”陷阱[1-2]。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打破锁定效应引起的资源型产业的自强机制,而“凤凰涅槃”式产业转型和“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可以分别通过“路径解锁”和“空间解锁”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研究模型的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研究模型的设定

东北振兴战略可看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可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对这一政策的产业结构提升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将黑龙江、吉林、辽宁的19个资源型城市作为实验组,其他省份的74个资源型城市作为控制组①,并且将1997-2017年中国93个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四组子样本。第一组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的实验组,第二组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的实验组,第三组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的控制组,第四组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的控制组。样本的区域分组虚拟变量为du,du=1代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du=0代表其他地区资源型城市;样本的时间分组虚拟变量为dt,dt=1代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后的年份,dt=0代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前的年份。DID方法在使用之前需要满足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具有共同趋势的假定,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不同的资源型城市之间很难满足这一条件。为克服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变量之间存在的系统性差异,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来消除样本选择偏差[3]。借鉴石大千等(2018)的方法[4],使用PSM-DID方法分析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基于DID方法的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基准模型检验

表2报告了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1)和(2)是不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3)和(4)是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应采用地区固定效应模型。未加入控制变量时,东北振兴战略(du×d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现出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加入控制变量后可以得到更加稳健的结果,此时东北振兴战略对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均为负,且对产业转型的阻碍效果更加显著,表明东北振兴战略未能通过资源型产业的“路径解锁”和“空间解锁”打破锁定效应,未能使资源型城市走出“产业结构刚性”陷阱,东北振兴战略并未使东三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7-8]。

控制變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这表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经济持续增长带动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为接续替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本的高度化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9]。工业化水平对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均产生显著的阻碍效应,工业产值占比过高必然减缓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的进程,但推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强调“去工业化”,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 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10]。政府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财政支出对生产性公共品的“定向”供给起到了诱导特定产业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11]。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以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依靠政府行政和财政手段加快传统低效能产业退出,进而促进产业转移。东北振兴战略在模型(1)和模型(2)中表现出正向效果,使得本文有必要对基准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应对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

(二)基于PSM-DID方法的检验

为了克服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变动趋势存在系统性差异,降低DID估计的偏误,本文利用PSM-DID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以上文选取的一系列变量作为匹配依据,建立Logit模型,采用核匹配(Kernel Matching)的方法确定权重,计算出倾向得分值,倾向得分值最接近的资源型城市即可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相匹配,从而得到实验组与控制组。(2)使用PSM-DID方法之前需要对变量的平衡性进行检验,要求通过PSM方法匹配的控制组与实现组之间,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前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观察表3的检验,发现所选择的变量在控制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表明PSM-DID方法的可行性。

表4报告了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效果的PSM-DID检验,双重差分的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验证了表2模型(3)和模型(4)的实证结果。过度的政策支持导致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绿色发展意识不强,产业转型滞后;同时,东北振兴战略未能促动资源型城市营商环境的根本转变,传统低效能产业退出成本过大,接续替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产业转移缓慢,导致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未能实现“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

(三)作用机制检验

通过对基准模型的实证检验和PSM-DID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阻碍效应,而影响东北振兴战略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仍需再分析。为此,借鉴刘瑞明和赵仁杰(2015)[6]、张成等(2017)[12]的做法,继续对东北振兴战略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观察表5可以发现东北振兴战略(du×dt)对经济发展水平(LnPGDP)、工业化水平(IND)、信息化水平(INF)和人力资本水平(HUM)产生了负向影响,而对政府规模水平(GOV)产生了正向影响。表2模型(3)和模型(4)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LnPGDP)和人力资本水平(HUM)对产业转型(IF)和产业转移(IT)具有正向影响,工业化水平(IND)对产业转型(IF)和产业转移(IT)具有负向影响,政府规模(GOV)对产业转移(IT)具有正向影响。因此,东北振兴战略未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人力资源外流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降低工业产值占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服务化和产业高度化,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提升政府规模水平,发挥行政和財政手段化解传统低效能产业退出障碍,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

(四)异质性检验

1.地区异质性检验

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明显,但因各省在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区位条件等方面有所不同,导致资源型城市转型状况产生一定差异。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以矿产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受资源日趋枯竭的影响,以鸡西、鹤岗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表现出明显的衰退。吉林资源型城市逐渐发展汽车和冶金等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为通化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辽宁资源型城市具有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了鞍山、盘锦、葫芦岛等资源型城市再生型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继续检验东北振兴战略是否对东北三省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差异化影响,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首先,东北振兴战略显著阻碍了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但促进了产业转移。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以矿产资源开采和粗加工的产业发展路径有待突破,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以成熟型和衰退型为主,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传统低效能产业的退出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其次,东北振兴战略显著促进了吉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但阻碍了产业转移。吉林相对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促进了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动力,而吉林区位的相对劣势以及较小的经济规模导致产业转移之路受阻。最后,东北振兴战略显著阻碍了辽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这表明辽宁资源型城市再生型方向发展主要依赖内生增长动力,过度的政策干预容易引发要素市场扭曲,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辽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2.分类异质性检验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主要分为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三类,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发展重点和难点不同。成熟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面临延续资源保障能力的问题;衰退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再生型城市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基于此,本文继续检验东北振兴战略是否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差异化影响,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首先,东北振兴战略显著阻碍了成熟型城市产业转型,但对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反映出成熟型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此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路径依赖和沉淀成本导致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锁定效应,东北振兴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难以发挥。其次,东北振兴战略显著促进了衰退型城市产业转移,但对产业转型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这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可以加快衰退型城市传统低效能产业的退出,通过“空间解锁”实现产业转移,但因衰退型城市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通过“路径解锁”实现产业转型。最后,东北振兴战略显著促进了再生型城市产业转移,但对产业转型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这表明东北振兴战略有利于再生型城市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但对再生型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研究结论

在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凤凰涅槃”式产业转型和“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是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并采用PSM-DID方法对东北振兴战略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

(1)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未能实现“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

(2)东北振兴战略未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阻碍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可以通过降低工业化水平,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可以通过提升政府规模水平,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

(3)东北振兴战略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分类异质性,有利于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以及吉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阻碍了成熟型城市产业转型,促进了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产业转移。

四、政策启示

为通过“凤凰涅槃”式产业转型和“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型产业的“路径解锁”和“空间解锁”,推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聚焦人力资本,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制约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是资源型城市增强发展动能的有效手段。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应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才流失造成的人口危机,全面落实当前国家生育政策,制定人口增长激励政策。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为资源型城市产业高级化提供人才基础。关注低效能产业关停并转带来的失业问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资源型产业工人再就业能力。

(2)突破锁定效应,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首先,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优势替代产业,突破资源依赖型产业集聚导致的功能性锁定。其次,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避免政府干预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保障新兴产业的有序发展,突破既定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引起的制度性锁定。最后,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企业创新意识,改变公众创业观念,从而推动传统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提升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活力,突破传统经营理念和就业观念带来的认知性锁定,在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促进优势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注重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首先,关注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问题,加强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提高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行政与市场环境规制手段相结合,促进资源型产业节能减排,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其次,面对吉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缓慢问题,加快低效能企业关停并转,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高端化与经济服务化[13]。最后,针对辽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效果不佳的问题,应对东北振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予以把控,增强财政税收政策的时效性,以及产业政策的针对性,避免政策实施引起要素市场扭曲,以及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4)实行分类引导,促进资源型城市再生型方向发展。首先,促进成熟型城市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其次,支持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失业矿工再就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修复矿区生态环境,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4]。最后,鼓励再生型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全面转型。

注释:

① 基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东北三省19个资源型城市包括: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盘锦、葫芦岛、吉林、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黑河、伊春、大庆。

② 根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划分结果,成熟型包括:本溪、吉林、黑河、大庆、鸡西、牡丹江;衰退型包括:阜新、抚顺、辽源、白山、伊春、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再生型包括:鞍山、盘锦、葫芦岛、通化。东北地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仅有松原一个,因此分类异质性检验部分未考虑成长型资源型城市。

参考文献:

[1] Grabher G.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J].Embedded Firm 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 1993.

[2] Hassink R. How to unlock regional economies from path dependency? From learning region to learning cluster[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5, 13(4):521-535.

[3] Heckman J J, Ichimura H, Todd P. 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8,65(2):261-294.

[4] 石大千,丁海,卫平,等.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污染[J].中国工业经济, 2018(6): 117-135.

[5]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等. 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11):28-44.

[6] 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5(6): 32-43.

[7] 和军,张紫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与重点——兼评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果[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6): 33-41,2.

[8] 赵勇,刘金凤,张倩.东北振兴战略是否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4):27-46.

[9] 张国强,温军,汤向俊.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138-146.

[10]王文,孙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去工业化吗[J].经济学家,2017(3):55-62.

[11]石奇,孔群喜.动态效率、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结构效应[J].经济研究,2012,47(1):92-104.

[12]张成,周波,吕慕彦,等.西部大开发是否导致了“污染避难所”?——基于直接诱发和间接传导的角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4):95-101.

[13]严太华,李梦雅.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问题,2019(12):75-80.

[14]徐卓顺,张家瑞.基于精明增长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8(5):68-75.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探讨
西部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破茧成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