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在泌尿系统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2020-10-19 18:07王静王岩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

王静 王岩

【摘 要】目的:探讨尿常规在泌尿系统细菌感染中的检测方式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之间收治的30例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的尿常规检测。结果:本组30例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中,白细胞增高者30例,病原菌阳性者26例,故病原菌的检出率约为86.67%。结论:对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行尿常规检验,操作便捷,特异性强,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泌尿系统细菌感染;尿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3--01

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的最常见致病菌就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约占70%,其余依次为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葡萄球菌,患者致病菌多为一种,偶有两种或以上细菌混合感染[1]。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之间收治的30例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并对其临床检验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共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6.37±2.41)岁,全部患者均行尿常规检验。

1.2 方法

留取10 ml尿液,以相对离心力400 g离心5 min,去除上清部分,保留尿沉渣样本0.2 ml,确保同等程度的沉积[2]。标本采集时,第一次晨尿为最佳,未冷藏情况下在1 h内完成检查。

2 结果

本组30例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中,白细胞增高者30例,病原菌阳性者26例,故病原菌的检出率约为86.67%。

3 讨论

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发病率为男:女(1:10),生育年龄的已婚女性常出现尿路感染症状,与性生活有一定关系,其中已婚女性的发病率为5%,未婚女性的发病率为2%,而孕妇菌尿症的发生率约为7%;50岁以上男性因前列腺肥大易产生尿路感染,老年男女的尿路感染发病率高达10%~12%,常表现为无症状细菌尿[3]。另外,90%的长期卧床患者,因留置尿管超过3天,也可发生菌尿症。

尿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颜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分析物化学反应及尿沉渣显微镜形态学检查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检验指标,可作为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诊断与疗效观察时的首选项目,具体参考值如下:①外观:正常人新鲜尿液呈现出淡黄色且清晰透明的液体状,但可因人体摄入的液体量、食物、药物及排尿次数等因素而产生变化,尿液长时间留置后会因盐类结晶析出而出现浑浊。尿路感染时,尿色或清澈或混浊,极少数患者可有肉眼血尿,脓尿者则呈现出灰白色云雾状混浊,但因尿液外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诊断具有局限性[4]。②干化学法检测项目:正常人干化学法检查时,尿蛋白质、亚硝酸盐、红细胞及白细胞等呈现为阴性。急性尿路感染时,尿中多伴微量蛋白,属于粘蛋白,由于干化学法检测的蛋白主要为清蛋白,粘蛋白增加时可无阳性反应;慢性肾盂肾炎时,尿蛋白量多有增加,但通常不会多于1 g/d。在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时,尿亚硝酸盐还原试验结果多呈现为阳性,可作为细菌存在的提示;当革兰阳性球菌或假单胞菌感染时,会因无法还原硝酸盐而呈现出阴性结果。尿液在膀胱滞留时间不够长,未能经细菌充分作用而导致假阴性结果。尿路感染时,因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酯酶法检测呈现阳性反应,但放置时间过长的标本,会因粒细胞酯酶的失活而出现假阴性结果[5]。在血尿标本中潜血试验呈现阳性反应,但也会因细菌过氧化物酶污染或肌红蛋白尿等因素而产生假阳性反应。③显微镜检查:正常人白细胞为0~5个/HPF,红细胞为0~3个/HPF,管型者尿中為0,少量透明管型者可发生于剧烈运动后。当尿沉渣白细胞数量超过5个/HPF时,表示存有泌尿系统炎症,但需注意的是,多数其他疾病影响到肾脏功能时,也会导致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而碱性尿或低渗尿者,因白细胞的破坏致使无法检出,因此无白细胞检出时也有尿路感染的可能;当尿沉渣红细胞超过3个/HPF时,即镜下血尿,可见于大部分急性尿路感染者;管型尿仅见于肾盂肾炎患者,特别是白细胞管型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长时间以来,尿常规检查的检查方法均不相同,试剂不标准,操作不规范,且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因尿液成分较为复杂,又易受到污染,放置时间过长后会因理化、生物等因素影响而得出不同结果,因此对尿液质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产生直接影响[6]。根据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文件《尿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的基本要求,具体标准化操作如下:①尿液样本的收集、运输、储存、处理,以及分析过程的应用材料与设备、质量保证等均应达到文件要求。②尿样的最佳选择为第一次晨尿,并在未冷藏条件下2 h内做完检查。③尿样品量需达到标准化,推荐10 ml。④离心时间推荐5 min,确保同等程度的沉积。⑤离心速度推荐相对离心力(RCF)约为400 g。⑥留置尿沉渣样本为0.2 ml。⑦使用规定的术语、报告格式及参考范围,并用单位体积定量报告。

总而言之,尿常规检查是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患者的主要检验方式,操作简单,且检出率高,可为患者后期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陈沛林, 张立国, 孟斌. 尿路结石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5):597-599.

张梁, 邓益斌, 许桂丹,等. 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与尿液细菌培养筛查泌尿系统感染的对比分析[J]. 右江医学, 2010, 38(3):319-320.

艾根伟. 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与尿液细菌培养比较及其在筛查泌尿系统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0):237.

周洪兴, 赵文杰, 张平,等. 尿液内毒素定量检测对泌尿系统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4):441-442.

张贤芝. 尿液不同检测方法对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03):265-266.

李春北, 张燕燕, 曾兴蓉.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66例临床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08(4):452-453.

猜你喜欢
尿常规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观察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镜检和尿常规干化学法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