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45例的临床研究

2020-10-19 18:05张骞扈桂海刘士茂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3期

张骞 扈桂海 刘士茂

【摘 要】目的:研究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2)、观察组(n=23)。对照组实施常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则实施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3、6个月植骨融合率。结果:手术期间观察组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提升手术安全性,达到理想的减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保留椎体后壁;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术;植骨融合;脊髓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3--01

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临床颈椎病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的隐匿性较强,多数患者常因误诊或误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遗症的出现[1]。现阶段,临床多以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通过前路减压融合术帮助患者直接解除脊髓前方压迫。对此,我院将收治的45例多阶段脊髓型脊椎病患者采用不同前路手术治疗,观察其预后效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帮助。现将方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2)、观察组(n=23)。对照组有男12例,女10例,年龄47~59岁,年龄区间(59.77±7.61)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病程(1.12±0.14)年。观察组有男14例,女9例,年龄46~57岁,年龄区间(58.06±8.13)岁;病程8个月~2年,平均病程(1.28±0.31)年。

两组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且于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相较趋于平衡,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该组患者实施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体位,垫高其颈后,头颈部略微后伸,并在此区域右侧划一横形切口。在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后,向颈血管鞘与胸锁乳突肌间隙处深入,直至颈椎椎体前缘。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将椎体前部充分暴露,并切除椎体上下相邻椎间盘,直至后纵韧带,使用咬骨钳次全切除椎体,并保留椎体后壁三分之一处,使其呈长方形骨槽,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实施常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充分暴露椎体前部,将椎体上下相邻椎间盘切除后,再将椎体后壁直至硬膜囊完全切除,再行减压措施,选择合适钛网放置其中,并填充取下的椎体骨质。最后使用前路钛板固定上下椎体。术后抗感染措施与观察组一致。选用大小合适的钛网,向其中填充要下的椎体骨质,最后利用前路钛板固定住上下椎体。术后使用生理盐水反复沖洗切口,行引流管留置,并逐层缝合切口。颈部使用颈围固定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3、6个月植骨融合率(融合评判标准:经CT检查显示植骨块与椎体骨界面处有骨小梁通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组间分析使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

手术期间,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术后1、3、6个月植骨融合率对比 术后1、3个月观察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详见表2。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因脊髓收到突出的椎体后缘的骨赘或椎间盘的压迫而形成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其病变特点主要是涉及较多的功能节段,其症状相对严重[2]。目前,MRI的普及使得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有关研究指出,该病属于慢性疾病,在长期的慢性压迫下可导致脊髓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同时治疗效果与病程和脊髓损伤的程度密切关联,病程越长,脊髓的受损程度也更加严重,疗效也随之降低。因此,早诊治早手术对提高患者预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3]。

以往临床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主要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术或椎管成形术。其原理是切除后方椎板或翘起椎板将颈椎管腔的容积扩大,使得颈髓往后漂移,最终达到减压目的。以往常规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术后颈椎微动极易造成假关节发生率的提高,且单纯的植骨后由于植骨界面的部分骨吸收,导致椎间高度再次丢失,难以维系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4]。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手术方式在术中将压迫脊髓前方的物体直接切除,扩大椎管矢状径,加强改善脊髓血供,使得椎体生理曲度与高度恢复正常,疗效确切。颈椎前路钢板在得到固定后,能够有效防止植骨不愈合、钛网松动或脱落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还有效克服颈椎不稳定的缺陷,更能提高植骨融合[5]。

综上所述,针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使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同时能够精准椎体的适宜高度,确切的处理椎体终板提高融合率,相应的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王雅辉,刘正蓬,褚立,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6):2619-2623.

徐修磊,邓永发,宋杰.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04):53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