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梅
【摘要】目的:研究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围产期护理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接收的57例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围产期优质护理,对比效果。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围产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缩短产程,促进分娩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围产期;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132-02
分娩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产妇心理因素及精神因素对分娩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为保证产妇顺利分娩,促进产道及子宫恢复,需于围产期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针对产妇实施心理疏导,减轻产妇焦虑状态,加深产妇分娩知识,掌握呼吸方法,使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保证良好的母婴结局,提高分娩质量[1]。本文为分析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围产期护理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以57例单胎正常分娩妇女为观察对象,特进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接收的57例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双盲法分为研究组(29例)、对照组(28例),研究组产妇年龄最大40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31.5±1.6)岁,孕周38~41周,平均年龄(39.5±0.3)周;对照组产妇年龄最大39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31.4±1.4)岁,孕周37~40周,平均年龄(39.4±0.2)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叮嘱产妇注意休息,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协助产妇完成产前相关检查。研究组行围产期优质护理,①加强产期宣教,由专业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产前宣教,强化产妇对分娩用力方法、呼吸技巧的掌握,講解围产期生理反应、各产程特点等。②加强心理护理,多数产妇畏惧分娩的剧烈疼痛,于围产期出现焦虑的心理,不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对产妇及时给予慰藉、鼓励,告知产妇不良情绪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引发出血,强化分娩信心[2]。③第一产程鼓励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宫缩时深呼吸,宫缩剧烈时进行浅快式呼吸,叮嘱家属多鼓励、关心产妇,与产妇多沟通转移其注意力。④阵痛时指导产妇采取肌肉放松、腹式呼吸的方法来缓解疼痛,根据胎儿位置合理调整产妇体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决定是否实施硬膜外阻滞镇痛[3]。
1.3观察指标
①产程时间。②新生儿Apgar评分。③并发症发生率。
1.4数据统计分析
软件Spss24.0,计数资料采取统计学中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检验结果P<0.05,有统计意义。
2实验结果
2.1产程时间对比
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0.00%,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对女性而言,分娩是一个痛苦且复杂的过程,围产期由于过度担心疼痛、母婴安全等问题,产妇需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分娩结局造成一定影响[4]。围产期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成为现阶段多数产妇需求,于围产期重点解决的是产妇心理问题,通过对其心理、精神因素及情感方面的调节,使产妇最大程度克服内心障碍,保障分娩顺利进行[5]。围产期优质护理过程重点强调产前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开展产前培训,可使产妇有效掌握自然分娩技巧,同时为顺利分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有效缓解焦虑的情绪,鼓励家属多与产妇沟通,可有效转移其注意力,一定程度减轻疼痛感。全面优质的护理可增强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及依赖性,对于分娩过程配合度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意义,P<0.05。综上所述,单胎正常分娩妇女围产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缩短产程,促进分娩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梦麟.对孕产妇进行围产期综合护理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2):238-239.
[2]陈小荷,CHENXiao-he.围产期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程及产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8-9.
[3]陈艺,单清君.围产期综合护理对促进自然分娩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111-111.
[4]张惠敏.围产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临床分娩结果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623-2624.
[5]王秋立,解红岩,郭淼,等.人性化体贴式护理对产科围产期产妇情绪稳定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15):2392-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