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阳凹陷魏岗地区经过四十多年开发,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滚动目标变得细小、隐蔽、破碎,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笔者在地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出来一套实用的工作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研究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层梳理,系统推进,进行立体滚动勘探,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该方法在魏岗地区落实了一系列圈闭,优选了1个有利圈闭进行钻探,落实可动用储量100万吨。
关键词:魏岗地区;高效勘探;优势运移通道;圈闭条件;工作效率
魏岗老区易于发现的油气藏多已找到,现今工作方向由构造油藏变为隐蔽油藏,由简单断块变为复杂断块,由规模高效变得零散破碎,工作量、难度成倍增加,增储效果却变差。现阶段亟需明确增储方向,提高工作效率以开展增储部署。针对魏岗周缘成藏特点,在油气运移规律的指导下,顺着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开展工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层梳理”的滚动思路,强化成区成带一体化研究,系统规划,有序推进滚动勘探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下就此方法及工作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1.以成藏规律为指导,明确优势运移通道
研究区位于南阳凹陷魏岗鼻状构造带,储层主要受张店-金华及沙堰-焦店复合三角洲砂体控制,构造背景为一向东南倾伏的鼻状构造,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北东东向及北西向断层,紧邻牛三门生油次凹。总体上魏岗油气主要沿着鼻状构造背景,由南向北运移,在断层、砂体配置较好的断鼻(块)、断层-巖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具有断-储联合控藏、条带状富集的特征(图1-1)。由此可见,魏岗地区鼻状构造轴部是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本着寻找优质规模可动用储量的目标,魏岗地区工作应聚焦油气富集的鼻状构造主体,实现富油老区复杂构造油藏规模增储。
2.确定增储潜力区
明确优势运移通道后,我们采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层梳理”的方法,由南向北,逐断块对各含油层系进行梳理,寻找增储潜力区。魏岗Ⅱ断块13km2内已部署300余口井,50余条断层,井与井、井与断层、地震地质之间存在矛盾较多。我们从油水矛盾、井震矛盾入手,地震地质相结合,对鼻状构造主体区已钻井逐断块、逐层系进行分析,发现魏岗Ⅱ断块是增储潜力区。原来认为魏岗Ⅱ断块为地堑区,断面较宽,主要含油目的小层断缺(图2-1),没潜力。但是通过对已钻井资料的重新对比发现,该区主力出油层H2Ⅱ14-15小层存在孤立出油点魏212井(图2-2),这与我们常规地质认识不符,说明魏岗Ⅱ断块构造不够落实,通过构造再认识,有可能将魏岗地堑区这个勘探“禁区”转变为潜力区。
3.分析圈闭条件
研究区规模较大、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重要控制作用的主干断层经过多轮精细解释已认识清楚,但众多断距小、延伸短、隐蔽性强的微小断层地震剖面上难以发现,落实难度较大,造成了研究区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等问题。为此,本次研究从三方面着手技术攻关:一是充分发挥物探优势,加强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攻关,应用正演模型、构造导向滤波、属性体刻画、最大似然体等技术落实复杂断裂系统,提高对断裂及微幅度构造的识别能力(图3-1);二是以地质模式为指导,通过精细地层对比,系统、客观地进行断裂解剖,提高复杂断裂带描述的合理性;三是加强井震结合,利用钻井断点、动静态资料、录井显示、油水矛盾等资料进行分析,相互验证断层解释的合理性,多方面对研究区进行构造重构,实现高效滚动勘探。
通过对魏岗Ⅱ断块的构造再认识,发现地堑区主力含油小层发育一系列被断层复杂化的断鼻、断块圈闭(图3-2),预计总体增储规模达160×104吨,“老层新块”获得规模效益新发现。
4.提出有利目标
利用地震、地质、钻井及试采资料,根据圈闭可靠程度,断层保存条件、储层特征、邻井动、静态等资料,经综合评价后,优选魏3高部位圈闭提出井位部署建议。该圈闭落实可靠,油源及储盖配置关系好,邻井均钻遇良好油气显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因此建议在魏3井断块部署油藏评价井魏3-1井。
结论及应用效果
(1)通过以成藏规律为指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成区成带,系统推进,寻找规模储量的方法,指导油气生产实践,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成果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本次研究共发现落实圈闭10个,通过优选有利目标,在魏岗老区部署魏3-1井,钻探效果显著,测井解释油层8.6m/4层,油层8.6m/4层,差油层11.1m/4层。预计新增可动用储量100万吨,验证了魏岗老区构造解释合理性,也证明富油老区内部增储潜力大。
参考文献:
[1]朱平,毛凤鸣.复杂断块油藏形成机理和成藏模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周赏等.小断层综合解释技术及其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
[3]田纳新.南襄盆地南阳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
作者简介:
马玉(1987-),女,2010年长江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中级工程师,现在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发开研究院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