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风起大会”主旨论坛于9月18日上午在宁波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是2020 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的主论坛,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宁波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微链、宁波经济杂志社、七禾文化公司协办。
论坛以“新机遇,新制造,新青年”为主题,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机遇,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聚焦当下“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两大变革,助力宁波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之城,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等资源汇聚宁波,提升全市工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宁波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让优秀的青年人才、优质企业与宁波共同成长。
应邀出席论坛的主 要嘉宾有:新 华社宁波支社社 长方益波、LinkedIn (领英) 中国公共事务总经理 王延平、银杏 谷资本合伙人徐 明、浙江大学 全球浙商研究院 副院长邬爱其等。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利兆出席论坛,市直部门、各区县(市) 和重点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以及市内外企业家代表、高校人才研究专家等300 多人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发布了《2020 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浙江大学邬爱其教授进行了详细解读。随后,方益波、王延平、徐明等三位嘉宾分别围绕“如何打造单项冠军企业”、“新时代青年的择业观”、“‘制造业升级’和 ‘注册制改革’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等主题,作专题演讲。
作为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主论坛——“风起大会”,至今已举办三届,论坛务实高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议程紧凑,已成为人才工作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展示平台和信息平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作为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完善和提升城市人才生态系统则成为增强城市人才吸引的重要途径。在今年“风起大会”上,微链、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和猎聘网共同发布了《2020 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为各个城市的人才生态完善与建设提供参考,助推各城市间取长补短,提升我国城市人才生态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 指标体系
报告围绕人才所关注且与人才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生态、科创生态、生活生态、社会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等五个主要维度,共计24 个二级指标、47 个三级指标,综合分析每个样本城市的人才生态现状与发展动态。
(二) 城市样本
综合考虑城市的规模和综合实力 (2019年GDP 高于2500 亿元以上) 以及数据的完整性等因素,报告选取4 个直辖市、23 个省会 (首府) 城市和5 个计划单列市等32 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城市。
(三) 总体特征:深京沪杭穗居五强,宁波领跑第二梯队
报告显示,城市人才生态保持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按照各城市人才生态指数的高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等五个城市,平均得分82.33;第二梯队包括宁波、南京、厦门、成都、武汉、天津、长沙和青岛等八个城市,平均得分71.68;其余19 个城市组成第三梯队,平均得分63.07 分。
第一梯队展现较高的均衡发展水平。除部分城市在自然生态方面略有欠缺外,人才生态的其余四个分项排名均在前六以内,并包揽了五个单项中的四个第1,四个第2。五个城市中,深圳和北京的指数相对其他三个城市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梯队内宁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宁波的指数水平与第一梯队的广州较接近,人才生态的特色优势在于系统性的均衡发展,五个单项的排名均进入前八,形成了综合优势。第二梯队八个城市按人才生态指数水平进一步聚类显示,宁波、南京和厦门三个城市的指数水平稍高于其余五个城市。
第三梯队内城市人才生态存在分化。合肥、福州、西安、郑州、南昌、大连、重庆、济南等城市的人才生态相对明显高于同梯队其他城市。
(四) 空间格局:南高北低,东部区域中心引领
1、总体格局呈南高北低,深京两极优势突出
图1 2019年城市人才生态综合指数及排名
人才生态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总体格局。32 个城市中,北方城市15 个,人才生态指数的均值为64.66分,南方城市17 个,人才生态指数的均值为71.39 分,指数的均值比较显示,南北差别比较显著。但南方和北方各自区域内的城市间的指数水平差异程度则比较一致。15 个北方城市和17 个南方城市指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差距相同,均为25.9,且区域内差异系数均为0.1。
深圳和北京分别引领南北区域人才生态。两个城市指数分别为86.44 和84.29,在32 城市中排名第1 和第2,发展水平高,与第一梯队的其他城市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形成我国城市人才生态发展的南北两个强极。
表3 2019 中国城市人才生态综合指数及分项排名(前15 位)
2、中西部城市级差微弱,东部区域中心引领
城市人才生态指数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中部城市人才生态指数的平均值为63.76,西部城市为64.35,西部城市稍稍领先,但差距不明显。东部城市人才生态的平均值73.03 分,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
区域内部城市间人才生态的分化程度从东往西逐渐降低。三个区域内部城市间的人才生态水平存在一定的分化。其中,东部城市内部指数水平的差异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城市间差异最小。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中心城市构成稳定的第一梯队。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形成以上海和杭州、深圳和广州为核心的双核引领态势,京津冀区域则保持北京单核引领状态。三大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结构对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
3、东部高水平人才生态带基本形成,沿海湾区优势明显
东部城市以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在人才生态建设中占据绝对优势。在排名前15 城市中,12 个为东部城市,从北往南串联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形成东部高水平人才生态城市带。12个东部城市中9 个为沿海或湾区城市,区位优势尽显。
(五) 发展趋势:头部稳定,二三梯队竞争激烈
1、头部城市保持稳中趋同的差序格局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城市人才生态指数第一梯队五个城市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并对二、三梯队保持相对稳定的领先优势。同时,第一梯队内部城市之间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序格局,与2018年呈现相似特征。但城市内部结构和人才生态水平的差异程度发生细微变化。一是杭州的指数水平上升较快,与上海之间的差距从1.66 缩小到0.21;二是梯队内部城市间指数的差异程度较2018年有所下降,由三个梯队中差异最大的一组成为差异最小的一组,反映出人才生态高水平城市的发展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出现了发展水平逐渐接近的趋同化态势。
2、二、三梯队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第三梯队城市排名发生较大变化。与2018年相比,2019年,厦门、天津、青岛、石家庄、福州、合肥、南昌、南宁、太原和乌鲁木齐等10 个城市的排名有不同程度提高,长沙、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郑州、呼和浩特、重庆、西安和昆明等10 个城市的排名不同程度下降。
除东北外的东部地区人才生态优势持续强化。东部城市中,有5 个城市排名上升,占上升城市的一半,其中,第二梯队排名上升的3 个城市天津、厦门和青岛均为东部城市,石家庄市的排名提升了6 位,提速并列第2.4 个东部城市出现不同程度排名下降,其中3 个为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排名上升较快。有4 个城市的排名上升,其中,合肥的排名上升7 位到第三梯队的第1,是全部城市中排名提升最快的。南宁和南昌均上升了6 位,仅次于合肥,提速与石家庄并列第2。
西部地区总体出现滑坡。排名上升的仅有乌鲁木齐,且指数水平不高。重庆、西安和昆明等3 个城市排名出现滑坡,其中昆明下降5 位,西安下降4 位并退出第二梯队。
3、长三角城市群崛起成人才生态高地
(1) 长三角人才生态高地崛起,沪杭构筑区域标杆
长三角城市人才生态地位突出。长三角腹地广阔、交通设施完善、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人口吸附力强,逐渐崛起成人才生态高地。长三角五大城市均进入人才生态前15 强之列,其中,上海和杭州位居第一梯队第3、第4,确立了在长三角城市群人才生态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宁波综合指数76.49,位居第二梯队第1 位、全部城市第6 位,人才生态发展水平逼近第一梯队。南京的综合指数73.65,排名第二梯队第2。2018年排名仅第21 位的合肥连升7 级到第14 位,以66.94 分位居第三梯队的 第1。可见,长三角的五个核心城市在三个梯队中均占据重要或领先地位。
上海和杭州成为区域人才生态标杆城市。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连续两年进入第一梯队。从2019年发展看,上海在经济、科创、生活和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具有均衡发展的综合优势,相对杭州而言,经济生态优势突出,科创生态稍占优势,自然生态则是上海人才生态比较明显的短板。杭州具有均衡发展的综合优势,并在生活生态领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渐强,杭甬双城续演精彩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快速提高。常住人口的变化反映城市群对人才吸引力的强弱。从常住人口增量看,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为81.27 万人,位于珠三角之后。到了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仍保持强劲增长之势,增长110.34 万人,成为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的常住人口净迁入规模更为明显。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净迁入88.62 万人,领先其他城市群,并较2018年增长55.8%。
杭州和宁波续演精彩的浙江“双城记”。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55.4 万人,在32 个城市中从原来第4 位跃居第1,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常住人口净迁入率均以较大幅度领先其他城市。此外,据猎聘网发布的《2020 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报告》统计,杭州的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第1。宁波同样显示出很强的人才集聚能力,2019年常住人口增加34 万人,仅次于杭州、深圳和广州;常住人口增长率4.15%,仅次于杭州,排名第2;常住人口净迁入规模32.2 万人、净迁入率3.85%,均仅次于杭州,排名全部城市第2。另据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 ——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科研人员流动》显示,宁波是我国城际科研人员流动中的主要流入地,净流入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与深圳构成吸引科研人员流入的第二阵营。
■新华社宁波支社社长方益波
杭州宁波唱好“双城记”,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是这些年省市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发展战略。
近年来,宁波市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曾经用八个字来概括:不图“热闹”,做深“门道”。现在觉得既要“热闹”,更要“门道”。
2019年,经国家工信部认定,宁波有28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产生了“单项冠军现象”。2020年从28 家变成了39 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上半年39 家单项冠军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高出全国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1.9 个百分点,实现了“半年红”。这些单项冠军企业特点规模不大,一般都是中小企业,但是专注于一个领域做深做细,尤其注重科研研发、专业技术强,在细分市场拥有最大市场份额,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到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美。
单项冠军企业概念来自于1986年一个德国学者西蒙教授在对德国中小企业的研究时发现,真正撑起德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石倒不是大企业,而是在细分市场默默耕耘、成为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是衡量一国制造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
宁波一直都是中国民族工业重要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国第一艘轮船、现代工业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日用化工厂、中国最大的火柴厂等等,从民国时期就已经诞生在宁波或者宁波创业者手上。百年制造业积淀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庞大乡镇企业群体创造神话基础上,勾勒出了宁波制造业的轮廓,成长到今天的工业强市。从改革开放无数家小作坊成长到今天很多的小巨人。
近年来,宁波又加快推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去年研发投入经费接近2.8%,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去年第一,今年也是第一,不仅有全国最多的单项冠军企业,还有一大批企业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第一等。今年又专门推出了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小而精单项冠军集群,到2022年有一系列指标数字,年均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 项以上,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 项以上,成为真正的单项冠军之城。单项冠军企业打造背后首先是研发人员领先,我们讲单项冠军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美,精、强、美才是重点。在这次疫情下更加再次凸显科技创新极端重要性,不少创新企业更加加大研发投入。
我们知道中国是制造大国,但是却不是制造强国,要实现制造业从大到强,需要培育出世界级别的大型龙头企业,还要培育出专注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尤其要重视“单项冠军”中那些规模不大、却拥有独门秘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应对复杂形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隐形冠军”.所以,我们要从制度、政策和相关措施上创造条件,支持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进军。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另外一条发展道路,是专注一个领域,将有限资源高度聚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一个个全能冠军,更需要一群群单项冠军,从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独角兽,一步步梯次升级,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度重视本国制造业发展,抢占战略高地,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一定要保持清醒地头脑,具备前瞻性眼光,以“板凳坐得十年冷,一心只做专业事”的耐力、毅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敢于挑战最高峰,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单项冠军”生长、发展的大环境。在“单项冠军”的成长中,夯筑制造强国的坚实基础。让工匠精神、工程师文化、实业优先理念,转化成为区域性格、企业基因、人格内涵。大家如果看到的都是一夜暴富,年轻人通过某种商业模式,或者通过人口红利,或者通过某种舆论的小圈子实现一夜暴富和赚到大钱,还会有沉下心来研究科研,去十年磨一剑?这是很难的。所以这个系统性的社会氛围营造非常关键。宁波只要“不为繁花迷乱眼,立根总在深崖中”,一定会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LinkedIn (领英) 中国公共事务总经理王延平
数字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包括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内都推出了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很多国家层面的战略。现在像很多地方数字经济的体量已经超过了整个经济体量的三分之一。未来“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都会颠覆很多行业。
我们把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人才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上海数字人才集中度高的行业是计算机科学、硬件以及IT 业,制造业其实是平均水平,当然在其他行业里面也都可以。杭州IT 是一枝独秀,基本上达到平均两倍水平,这和我们的认知是一样的,阿里巴巴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这边兴起。像苏州和宁波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重镇,制造业是一枝独秀,基本都是其他地方的两倍。
数字人才、数字化制造业引领着高质量发展。南京和合肥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突出,因为在南京和合肥两个城市有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大学,里面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比较突出。上海医疗、教育和技术服务很完善,吸引了很多人才过来,慢慢也会支撑像杭州IT 到宁波、苏州制造业,整个是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重镇,同时像合肥和南京城市在为长三角地区不断地提供和输送优秀毕业生、优秀人才。
长三角数字人才来自哪里,去向哪里?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国际和港澳台人才流入,前五个流入来源主要是美国28%,英国8.6%,法国8.4%、台湾地区5.9%、香港地区4.9%,流出方向是美国31.3%、法国7.6%、英国5.8%、德国5.7%、澳大利亚5.6%。看国内数字人才互动主要来自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成都,这是主要的方向,是主要互动的城市。再进一步看上海市,上海平台上的会员职级去看,从初级职位到高等管理职位,无论是来自国际还是国内,上海吸引的每一个职位,初级职位比较高,高级职位流出比较多,我们理解上海是人才摇篮,无论教育、医疗、公司服务等等,吸引了很多初入职场的人,之后他们很清晰知道自己想去做什么行业,发展到哪里去。
上海留出的数字人才中有5.88%是到宁波,从宁波流出数字人才有10.98%到杭州,杭州流出数字人才到宁波是15.63%,这个比例说明宁波对数字人才吸引力还是很强的。我相信得益于宁波的优秀政策和优秀政府的治理。宁波是引领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城市,有了人才在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再看国际化程度,在数字人才毕业学校分布方面,相比杭州、金华等城市,宁波吸纳国际和港澳台大学学生比例是最高的,这个也是宁波数字人才的特点。
■银杏谷资本合伙人徐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论述,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有7 条,比较难的是第6 条“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与竞争力提升”,国际合作如何合作?如何利用外国技术为我们服务?今年对企业家来说是个很纠结的事情。随着疫情的变化,可能以后也会有新的合作模式出现,这一波智能制造转型,像西门子提出的工业4.0,包括数字双生概念、GE 模式大多从欧美流进来的。如何提升为本地制造业服务,是个很大的挑战。
提一下全球的变化。制造业升级全球最早还是欧美创新提出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高精尖、高精度的生产还是在海外,重要、核心加工业、制造业装备,连螺丝钉也是海外生产的,包括很多材料。
从内涵和外延概念上讲,小概念就是工厂里面的智能制造,小环节。中概念是涉及到基础设施,比如说网络、配套相关机房、算法这一块,大概念的智能制造涵盖了工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马云的话说涉及到C2M,涉及到生活、配套、供应链全部整个方面。所以从覆盖角度讲,如果内涵缩小,就是工业,但放开外推到工业互联网便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制造、物流、交通、能源、医疗等等,说是服务还是工业很难界定,这个时代所有工业都是服务业,因为做产品还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各类要素像网络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模型、模块,还有安防,这些都是创新创业主流和主战场,相信大多数投资机构关注的也是这几个领域,因为这几个领域是飞速发展的,比如说5G 建设、通信基站、边缘计算非常火,比如说城市数字视网膜、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宁波已经很重视了,优化模型和算法,包括像区块链的应用、数据安全都是双创很核心的。随着工业互联网提升、智能制造提升,这些领域会出现新的独角兽,因为这些行业原来没有需求。最后一点叫综合安全防护,工控安全以前只有公安在重大事件时候安保会有,一般企业没有付费意愿。随着网络渗透,将会把工业生产安全模块运用到了政府的基础服务设施中去,这是大趋势,而且会推进很大的刚需,未来工业互联网引领会给企业家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合作。
生产核心是要技术、材料、行业技能支持,这是基础,这是信息化改变不了的,所以我们说未来的双创创新,不是说互联网企业创新,是制造业创新,是原来行业隐形冠军的创新,在他们的行业基础上加上数据采集,加上网络,再加上云计算的算能,然后赋能智能制造,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但是基础的基础还是这些实体制造业,互联网企业、IT 企业去服务他们,最后大家合作上出现了各种应用协同。
从产业链上,从最底层的芯片到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边缘计算,这些在未来都会有巨大的商机和潜力的出现,应该也是一个热点。因为实体制造业是社会根基和基础,所以围绕这一切做的服务都会出现巨大的接轨。
再谈谈注册制改革,首先了解一下注册制的涵义,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政府只是看你报了哪些文件,全不全,对于文件的内容是不鉴定的。以前上市为什么难?因为对于上市公司披露所有信息,证监会要去核实,注册制只是按要求把文件交上去就行了,齐了就上市。让买股票的人盲目了,国家现在不把关了,你自己看,对公司了解和行业了解买对了升值,买错了对不起。这个对投资人有更高的要求。以前为什么科创板刚出来的时候要50 万才能买,对你的投资能力要有一定认识才行。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一小步”其实是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一大步”,注册制的引入会让好的企业更好,有问题的企业,以后都会因为注册制引进清退。
对企业家来说,首先心态要稳,要先了解各种新技术,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否则容易被坑。至少对新技术、新名词要了解,不一定用,但是要懂。第二,要懂得应用资本,但不一定要靠资本,有些企业业绩亏了,但后来通过融资估值赚钱了,这个是不可持续和不可循环的。第三,要踏实做产品,制造业核心还是提供高品质产品,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这是立业之本。第四,顺应技术变革,打通上下游供应商、服务商。制造企业使用数据的力量去做未来的生产排班,可以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更好地服务客户。未来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因为需要学的更多,要跨行业、泛行业去学。
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下一步还是要引领制造业质量革命、数字革命、服务革命、供应链革命、绿色革命,推进全球资源高效配置。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价值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把握注册制带来的红利窗口期,积极借助金融力量,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的合规性和竞争力。制造业要沉住气,回归产品本质,做能传承的“百年企业”。宁波这么多工业制造,不要因为一时赶注册制盲目扩张,而是要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做一个能传承的百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