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璐,姚 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100010)
淮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淮河镇中部,范围包括道座湾至谢家湾之间的淮河主干道、滩地和部分岸边林地,以及淮河右岸支流胡家河与部分周边山林,总面积373.61 hm2。由低山丘陵、河流、滩地组成,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胡家河源头点,海拔300 m,最低点位于淮河主干道的谢家湾河道,海拔108 m,相对高差192 m。湿地公园内的水系主要包括淮河干道及淮河上游重要支流胡家河,公园内淮河长10.44 km,河宽80~200 m,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及以上,河岸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水位表现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枯水季与丰水季水位落差可达数米,岸边滩地发育;胡家河是淮河上游的右岸重要支流,发源自桐柏山脉,其源头位于淮河镇南部的高庄村境内,由南向北经过淮河镇区注入淮河。胡家河为永久性河流,主河道全长16.2 km,平均河宽4.5 m,平均水深1 m,水量充沛,表现出夏涨冬落的季节性,河面落差可达1~2 m。胡家河水质优良,源头河段水质可达地表水Ⅰ类标准,大部分河段水质达地表水Ⅱ类或Ⅲ类标准。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湖北随州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全属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2大湿地型。湿地总面积187.94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0.30%(表1)。
表1 湖北随州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
2.1.1 永久性河流 若前所述,主要有淮河主河道与胡家河干道及其支流。淮河水位季节性变化明显,枯水季与丰水季水位落差可达数米;胡家河常年有水,夏涨冬落,人为干扰少,山地河流特征典型,河岸发育良好。
2.1.2 洪泛平原 主要分布在淮河道座湾、斩马冲、淮河店和谢家湾处,以及胡家河回水湾段。该类湿地处于水陆交替地带,季节性变化明显,根据河水涨落呈现不同面貌。回水湾的滩地面积较小,片段化分布于河道中及河道两侧,形态自然,植被覆盖度高,已出现沼泽化趋势。淮河沿岸洪泛平原呈连片分布于河岸,大部分地段较为自然,部分地段因过去采砂活动影响,地表覆被和岸线形态均发生了一些改变。
湿地公园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北亚热带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1];在湖北植被区划上属于湖北北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地带、大别山桐柏山丘陵低山植被区、桐柏山丘陵低山植被小区,主要植被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灌草丛、湿地植被等,植被类型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据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统计,共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95属435种。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2],淮河湿地公园的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VI)、东部丘陵平原亚区(VIA)、伏牛——大别省——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灌动物群(VIA1),动物成分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同时,公园又处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古北界和东洋界交界处,两个区系的物种在此渗透混杂,从而形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东洋界物种和古北界物种相互混杂的区系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据调查及相关资料,湿地公园内共有脊椎动物27目67科212种,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主要类群,其中鸟类种类最多。
2.3.1 淮河景观 淮河水域开阔、水面平静、景观优美,远观淮河,山水相依,气势磅礴、不觉心生“马蹄带得淮河冰,洒向江南作晴雪”的豪迈;徒步岸边,河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又令人滋生“过淮风气清,一洗尘埃容”的情怀,令人无限流连。
2.3.2 胡家河景观 胡家河由桐柏山发源,一路向北奔流,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如遇小雨,水面烟雨飘渺,如临仙境。胡家河上游有数条溪流汇入,像数条晶莹碧绿的玉带,在山间自由舞动,溪中奇特的卵石、沿岸起伏的水流,真幻交织、虚实相融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蜿蜒的河道,交错的水湾,组成了美不胜收的溪流景观。
2.3.3 瀑布景观 在胡家河龙凤店段,桐柏山玉皇顶耸峙于河流西岸,除极度干旱时,常年有瀑布如飞练倾泻而下,声如叮当作响,在崖壁白石上激湍翻腾,水雾蒙蒙。每条水柱,每幅水帘,激冲而下,击起千万水花,在阳光下幻变为五彩缤纷的彩雾,随风洒落,沁人心脾,亦真亦幻。
2.3.4 鸟类景观 淮河源湿地资源丰富,食源充足,鸟类众多。各种鸟类或体态优雅,或鸣声婉转,在莲叶藻荇中,在蒲苇芦荻中,嬉戏繁衍,构成一幅幅和谐画卷。游人徜徉于湿地,时而听得雀鸣千回婉转,时而观望鸥鹭蹁跹掠过,让人不觉沉醉于这鸟类天堂之中。
2.3.5 古栗林景观 谢家湾的河滩地上有数百株古板栗树,这些树大多有着200年以上历史,现在仍枝繁叶茂,每年结出丰硕果实。郁郁葱葱的板栗林被淮河包绕,形成了河道与半自然的栗林镶嵌交错的复合湿地系统,具有湿地和田园野趣的自然风景,游人歇息于返璞归真的“绿色迷宫”之中,欣赏淮河水,品尝鄂北名吃。
2.3.6 天象景观 湿地公园内山水因四季分异,天光因晨昏不同,天象与气候景观随季节、早晚、地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万千变化的景观效果。这里阳春三月,山花烂漫,油菜金黄;盛夏时节,漫山青翠,鸟啼蛙鸣;转至金秋,层林尽染,山光水色;腊月隆冬,水落滩出,白雪皑皑。晨晓时分,雾气萦绕河面,如仙境幻景秘境;黄昏时刻,大河落日长虹,看倦鸟翩飞归巢。广袤的水面、自然的河滩、幽静的林带,使湿地公园成为观晨曦日出、雨后彩虹、夕阳西下、雨后雾霭的绝好去处。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3],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和管理等5类项目23个指标组成,各个指标权重值如表2。本文选取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等3类14个反映湿地资源现状特征的指标对湖北随州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4],各指标权重及赋分标准亦按《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表3)。
表2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项目、因子及其权重分值
3.2.1 评价方法 评估分值按公式(1)计算:
W=∑αiXi
(1)
式中αi为3类评估项目中各评估因子的权重,Xi为3类评估项目中各评估因子的评估分值,W为国家湿地公园的评估分值。
3.2.2 评价标准 评估总得分≥满分的80%,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优秀”;满分的80%>评估总得分≥满分的70%,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良好”;满分的70%>评估总得分≥满分的60%,且单类评估项目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评为“尚可”;评估总得分<满分的60%,或单类评估项目得分为该类评估项目满分的60%以下,评为“不合格”。
湿地生态系统得分值33.4分,高于总分值40分的80%,为优秀(表3),其中生态系统典型性9.0, 湿地面积比例6.3, 生态系统独特性6.4,湿地水资源5.4,生态系统典型性分值最高,湿地水资源分值最低。
表3 湿地生态系统评估因子赋值、解释及评分结果
4.1.1 生态系统典型性 湿地公园位于淮河上游,属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组成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良好,湿地生态特征明显,淮河主干道河道宽广,水面宽阔,有充足水源保障,淮河右岸支流胡家河水流蜿蜒曲折,周边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该区域的典型山地河流湿地。淮河湿地公园内湿地景观形态多样,人文历史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在淮河流域乃至全国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高的保护与宣传价值。
4.1.2 湿地面积比例 湿地公园属于湿润区,湿地总面积187.94 hm2,占湿地公园土地总面积的50.30%,满足湿地率占公园总面积50%~70%的要求。
4.1.3 生态系统独特性 淮河湿地生态系统保留了较好自然状态,涵盖了陆地、森林、河流等多种生态系统,尤其是胡家河湿地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较少,山地河流特征明显,河岸呈现自然状态,生境类型多样,河岸林发育完全,部分河段沼泽化,胡家河发源于桐柏山北麓,汇入淮河后为淮河源区河段提供了充沛的水量,较为完整的体现了河流源头溪流汇聚的自然特征;湿地植被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同类湿地公园内较为难得,在淮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
4.1.4 湿地物种多样性 湿地公园共有高等植物435种(大于150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3种;共有脊椎动物212种(大于100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0种,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物种多样性高。
4.1.5 湿地水资源 湿地公园内水资源补给方式为综合补给,主要包括自然径流、自然降水等方式,水资源非常丰富,不仅能够满足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用水,还可以为下游地区提供充沛的水量。
湿地环境质量评价得分值为19.5,其中水环境质量9.0分,土壤环境质量6.3分,空气环境质量2.1分,噪声环境质量2.1分(表4),水环境质量分值最高。
表4 湿地环境质量评估因子赋值、解释及评分结果
4.2.1 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表明,湿地公园内淮河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水标准,胡家河总体水质在Ⅱ类水,源头段达Ⅰ类水,地表水环境质量高;良好的水质,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和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4.2.2 土壤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基本无污染,土壤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4.2.3 空气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表明,湿地公园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均达到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4.2.4 噪声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监测表明,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1类标准,湿地公园各区域昼夜间均未超标,表明湿地公园声环境质量较好。
湿地景观评价得分值12.4分,其中科学价值3.6分,整体风貌2.1分,科普宣教价值2.7分,历史文化价值2.4分,美学价值1.6分(表5),科学价值分值最高,美学价值分值最低。
表5 湿地景观评估因子赋值、解释及评分结果
4.3.1 科学价值 作为淮河源区的典型山地河流湿地,湿地公园内的河流形态、发育阶段、河岸植被、野生动植物以及古树等,在湿地学、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4.3.2 整体风貌 湿地公园内现无建筑,周边建筑物以农村居住用房为主,邻近镇区处有部分矮层楼房,建筑格调、体量、形式等与湿地景观、外围社区环境之间比较协调。湿地公园建设时,将严格控制建筑风格,使其与湿地景观、社区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地方特色。
4.3.3 科普宣教价值 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系统具有较高典型性和特殊性,生物多样性丰富,人文资源深厚,具有较高的科普宣教价值。
4.3.4 历史文化价值 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包括淮源文化、上古文化、苏区红色文化、西游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4.3.5 美学价值 湿地公园自然、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度、完整度和奇异度等较高,是进行诗歌创作、绘画、商业策划等艺术与商业创作的理想场所。
湖北随州淮河国家湿地公园评价综合得分为65.30分,占总分78分的83.72%(表6)。按照《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湿地公园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等各单项都为“优秀”,说明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湿地景观价值高。
表6 湖北随州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得分
湿地公园周边区域农业生产活动较多,农药、化肥、除草剂等若不科学施用与妥善保管,易于降雨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湿地和河流水体,对水体质量和湿地环境产生干扰和污染,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带来潜在威胁[5-6]。在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中应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引导周边居民积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并建立与周边社区共管共建的协调机制,保障湿地水质和水环境安全,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河流两岸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湿地保护与河岸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空间将被城镇化进程和居民住房建设逐渐挤压。所以,需要抓紧湿地公园建设,确立生态红线,并在未来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中,加强对公园周边城镇建设和民众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在优先保护湿地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目前,湿地公园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建设资金短缺,保护管理任务繁重,管理体系建设与目前湿地的管理任务不相称。因此需尽快建立管理机构,做好多方协调,加大管理设施配备,提高资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