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灌溉延迟对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2020-10-19 13:36白岗栓苗庆丰边利强
节水灌溉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孕穗春小麦土壤水分

罗 东,白岗栓,苗庆丰,边利强

(1.陕西怡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西安 71002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3.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20;4.磴口县水利局,内蒙古 磴口 015200)

河套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半荒漠草原区,灌溉是河套灌区春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最关键技术[1]。河套灌区露地春小麦往往在分蘖期、孕穗初期、扬花期和灌浆期灌溉,其中分蘖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以水压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带来的不利影响[2]。地膜覆盖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改善了土壤水、热及盐的分布[3-5],降低土壤盐分表聚[3],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5],促进春小麦提早出苗[6]并积累较多的干物质[4],利于春小麦早期的穗分化及产量形成,可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7,8],地膜春小麦在河套灌区已逐渐推广[9]。河套灌区每年秋末冬初对农田进行“秋浇”,“秋浇”的水分大多冻结在0~100 cm土层土壤中,翌年春季土壤解冻消融,可使土壤水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的灌溉时期与露地春小麦的基本一致。受上年“秋浇”及生长前期灌溉等的影响,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生长旺盛,分蘖强烈,往往造成拔节期至灌浆期[8]或扬花期至灌浆期耗水量增多[5,6],导致生长后期土壤水分不足[10,11],且地膜春小麦的分蘖力强,分蘖成穗比例高,个体间竞争加剧,进一步降低了千粒重及产量[7,8]。如何利用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减少地膜春小麦的前期冗长生长量,提高生长后期的土壤水分,提高千粒重及产量,成为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本试验将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的2次灌溉适当延迟,以控制生长前期的冗长生长量,弥补生长后期的土壤水分,为地膜春小麦生产提供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磴口县,东经107°02′19″,北纬40°24′32″,海拔1 048.6 m,年均气温7.1 ℃,日照时数3 187.3 h,降水量142.1 mm,无霜期178 d。试验地土壤为灌於土,土层厚度1.8~2.0 m,耕层土壤有机质9.81 g/kg,速效氮63.25 mg/kg,速效磷12.7 mg/kg,速效钾171.5 mg/kg,田间持水量23.23%,萎蔫系数7.48%,含盐量1.50 g/kg左右,pH 值8.8。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48 g/cm3,地下水埋深2.0 m左右。试验地长60.0 m,宽40.0 m。灌溉水为过境黄河水,矿化度0.32 g/L左右,pH值8.1左右。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供试春小麦品种为永良4号,2018年3月15日穴播,行距15 cm,穴距12 cm,每穴12粒,密度55.556 穴/m2[3,6]。覆盖的地膜宽110 cm,厚0.008 mm,长12.2 m,每幅地膜种植7行,每行100 穴。每个试验小区由两幅地膜组成。每幅地膜两侧覆厚6.0 cm、宽7.0 cm土,以防被风吹毁。

试验以当地地膜春小麦的常规灌溉时期,即分蘖期、孕穗初期、扬花期和灌浆期灌溉(小型潜水泵抽水灌溉,每个小区每次灌水2.42 m3,相当于每次灌溉90 mm,根据水表流量来控制)为对照,将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即分蘖期、孕穗初期的灌溉各延迟10、15和20 d;生长后期,即扬花期和灌浆期的灌溉时期则与常规灌溉保持一致(表1),且每次的灌水量及全生育期的灌溉量与对照保持一致。试验重复3次,共12个小区,随机排列。不同小区之间相距100 cm,小区边缘修高25 cm、宽30 cm的土埂,以防灌溉水乱串。

不同处理均在覆膜前施K2O 21.5 kg/hm2,N 172.5 kg/hm2,P2O567.5 kg/hm2,第2次灌溉时随水追施N 69.0 kg/hm2。受上年“秋浇”及播种期冻土层消融的影响,播种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高达449.21 mm(4 492.1 m3/hm2)。春小麦生长期降水29.0 mm(290.0 m3/hm2),主要集中在播种后至出苗期和扬花期至成熟期,与往年的降水状况基本相同[12]。不同处理的施肥、播种、除草等管理措施相同。

表1 不同处理的灌溉时期Tab.1 Irrigation stag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1.3 监测项目

(1)土壤水分。春小麦扬花期(6月11日)和灌浆期灌水前(7月4日)及成熟期收获前(7月15日),以10 cm 土层为一层,在每幅地膜中部春小麦行之间,用土钻分层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每小区采集3次,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然后根据土壤水分、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换算成土壤贮水量(mm或m3/hm2)[2,13]。

土壤含水量(质量%)=

(原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100%

(1)

土壤贮水量(mm)=土壤含水量(质量%)×

土壤容重(g/cm3)×土层厚度(cm)×10

(2)

土壤贮水量(m3/hm2)=土壤贮水量(mm)×

100(m)×100(m)/1 000

(3)

(2)分蘖成穗力。三叶期每个小区随机抽查5穴并标记,常规方法测定基本苗数,孕穗初期测定茎蘖数并计算分蘖力,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并计算分蘖成穗力[6]。

(3)生长状况。孕穗后期(5月25日)、扬花期(6月11日)、灌浆期(7月4日)及成熟期(7月15日)每个小区随机抽取5穴,测定单穴茎数、株高,近地面剪截后测定地上部茎秆、叶片和叶鞘、穗的生物量(105 ℃烘烤30 min,80 ℃烘烤至恒重)。

(4)经济性状。成熟期以1.0 m2为单位(55.556穴),近地面收割,每个小区随机采集3处,测定春小麦的穗长、穗粒数、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等。根据籽粒产量与生物量计算经济系数,根据耗水量、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计算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2,13]。

经济系数=籽粒产量(kg/hm2)/生物量(kg/hm2)

(4)

水分利用效率(kg/m3)=生物量(kg/hm2)/耗水量(m3/hm2)

(5)

水分产出率(kg/m3)=籽粒产量(kg/hm2)/耗水量(m3/hm2)

(6)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 制作图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若差异显著,则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

扬花期灌溉前延迟10 d、15 d、20 d和常规灌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196.07、205.43、210.25和180.01 mm,延迟10 d的显著高于(p<0.05)常规灌溉,延迟15 d和延迟20 d的均极显著高于(p<0.01)常规灌溉,延迟20 d的显著高于(p<0.05)延迟10 d,图1(a);灌浆期灌溉前分别为203.71、211.77、217.27和196.89 mm,延迟15 d和延迟20 d的显著高于(p<0.05)常规灌溉,延迟20 d的显著高于(p<0.05)延迟10 d,图1(b);成熟期收获前分别为230.45、237.33、243.34和222.20 mm,延迟15 d和延迟20 d的显著高于(p<0.05)常规灌溉,延迟20 d的显著高于(p<0.05)延迟10 d,图1(c)。

2.2 不同处理春小麦的分蘖力及分蘖成穗力

不同处理的基本苗数基本相同。分蘖期常规灌溉的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壤盐分含量低[3],春小麦分蘖旺盛,其茎蘖数及分蘖力均极显著高于(p<0.01)延迟灌溉。成熟期延迟15 d的有效穗数略高,延迟20 d的略低,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延迟灌溉的分蘖成穗力均极显著高于(p<0.01)常规灌溉(表2)。

图1 不同处理不同生长期的土壤贮水量Fig.1 Soil moistur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

表2 不同处理单穴春小麦的分蘖力及分蘖成穗力Tab.2 Tiller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pike formation from stem and tiller of single-hole spring wheat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2.3 不同处理春小麦的生长状况

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株高较高且显著高于(p<0.05)延迟15 d和延迟20 d,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茎粗较粗,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以延迟15 d的较粗,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单穴茎数显著多于(p<0.05)延迟灌溉,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单穴生物量极显著高于(p<0.01)延迟灌溉,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以延迟15 d的较高,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穗长极显著长于(p<0.01)延迟灌溉,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之间则无显著差异(表3)。

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穗生物量极显著大于(p<0.01)延迟灌溉,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以延迟15 d的较高,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孕穗后期不同处理的茎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以延迟15 d的较高,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叶片和叶鞘生物量显著大于(p<0.05)延迟15 d和延迟20 d;扬花期延迟10 d的较高,灌浆期和成熟期延迟15 d的较高,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总生物量显著大于(p<0.05)延迟灌溉,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以延迟15 d的较高,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表3)。

表3 不同处理不同生长期的春小麦生长状况Tab.3 Growth status of spring wheat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孕穗后期常规灌溉的总体生长状况较好,且灌溉延迟得越晚,地膜春小麦的生长状况越差;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以延迟15 d的生长状况较好,常规灌溉的较差(表3)。

2.4 不同处理春小麦的经济性状

延迟10 d、延迟15 d和延迟20 d的地膜春小麦较常规灌溉分别晚成熟1日、3日和2日。常规灌溉的小穗数最多,延迟20 d的最少,常规灌溉显著多于(p<0.05)延迟15 d和延迟20 d。常规灌溉的不孕小穗数最多,延迟15 d的最少,不同处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延迟15 d的穗粒数最多,延迟20 d的最少,延迟15 d和延迟10 d的显著多于(p<0.05)常规灌溉和延迟20 d。延迟15 d的千粒重最重,常规灌溉的最轻,常规灌溉的显著低于(p<0.05)延迟灌溉。延迟15 d的籽粒产量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延迟15 d和延迟10 d的极显著高于(p<0.01)常规灌溉,显著高于(p<0.05)延迟20 d。延迟15 d的经济系数略高,常规灌溉的略低,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表4)。

表4 不同处理地膜春小麦的经济状况Tab.4 Economic status of film mulching spring wheat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2.5 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从播种至成熟期,常规灌溉的土壤贮水量降低幅度显著大于(p<0.05)延迟15 d和延迟20 d,延迟10 d的显著大于(p<0.05)延迟20 d,但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无显著差异。地膜覆盖较露地直播极大程度提高了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生产力[3, 6]。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产出率均以延迟15 d的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其中延迟15 d的极显著高于(p<0.01)常规灌溉和延迟20 d,延迟10 d的极显著高于(p<0.01)常规灌溉,显著高于(p<0.05)延迟20 d,延迟20 d显著高于(p<0.05)常规灌溉(表5)。

3 讨 论

水分是限制作物生长与发育的重要因素[13]。河套灌区每年秋末冬初进行“秋浇”压盐,冬季冻土层中贮存了大量的水分,为作物春季生长奠定了基础[14]。河套灌区春小麦为顶凌播种,播种至拔节期土壤处于冻融阶段,由于深层土壤解冻晚,浅层土壤解冻融化的水分不能下渗,导致春小麦生长前期根际土壤的水分含量高[2, 14],再加上分蘖期、孕穗初期的灌溉,根际土壤处于高湿高温的状态[3, 11],导致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快速生长及大量分蘖[6],因而常规灌溉的茎蘖数、分蘖力及孕穗后期的生长状况优于延迟灌溉,不但小穗数较多,穗较长,茎秆较粗,而且地上部生物量较大。春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是生理需水关键期和临界期[15],拔节至孕穗期的土壤水分对小穗分化、穗长等有显著影响[16],孕穗期的土壤水分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16,17],且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约2/3来自扬花后积累的光合产物,1/3 左右来自扬花前积累的光合产物,扬花期至成熟期是春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18],扬花期至成熟期充足的土壤水分可显著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19],促进叶片和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20],提高灌浆速率[21],提高千粒重[17, 22]及产量[23,24]。常规灌溉孕穗初期至扬花期的灌溉间隔期长且前期生长量大[6],导致抽穗期以后的土壤水分供给不足[3],因而常规灌溉从孕穗期以后的生长状况逐渐变差,不但株高相对降低,不孕小穗相对增多,而且生物量、千粒重及籽粒产量等也相对降低;延迟20 d的处理在抽穗期之前仅灌溉了1次,降低了春小麦的分蘖力及小穗分化能力,导致单穴茎数减少,小穗数减少,单穴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减少,虽然在生长后期土壤水分供给充足,千粒重较高,但由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及穗粒数少,故单位面积的产量仍较低;延迟10 d和延迟15 d的处理在分蘖期没有灌溉,有效抑制了分蘖力,减少了生长前期的冗长生长量,且延迟10 d和延迟15 d的第1 次灌溉分别在地膜春小麦的拔节后期和拔节孕穗期,第2次灌溉分别在孕穗期和孕穗抽穗期,有效提高了地膜春小麦孕穗期至成熟期的土壤水分,特别是提高了抽穗期至灌浆期的土壤水分,为春小麦扬花授粉、灌浆及成熟等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促进了穗下节的伸长[16],延长了地膜春小麦的生长期,促进植株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19],因而延迟10 d和延迟15 d处理扬花期至成熟期的株高较高,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提高。延迟灌溉春小麦成熟期土壤水分高于常规灌溉,生长期的耗水量低于常规灌溉,而成熟期的生物量、籽粒产量高于常规灌溉,因而延迟灌溉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产出率均高于常规灌溉。延迟15 d的增产作用高于延迟10 d,可能与延迟15 d在地膜春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的土壤水分较高密切相关。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第1次灌溉和第2次灌溉应较当地常规灌溉延迟 15 d,应在地膜春小麦孕穗初期进行第1次灌溉,孕穗抽穗期进行第2次灌溉,可有效提高春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

表5 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Tab.5 Soil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4 结 论

(1)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第1次和第2次灌溉分别延迟10、15和20 d,均可提高地膜春小麦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且延迟越晚,生长后期的土壤水分越高。延迟灌溉降低了地膜春小麦的分蘖力,提高了地膜春小麦的分蘖成穗力。

(2)生长前期第1次和第2次灌溉均延迟15 d的春小麦扬花期及扬花期以后的生长状况较好,不孕小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千粒重及产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产出率较高。

(3)河套灌溉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第1次、第2次灌溉应在地膜春小麦孕穗初期和孕穗抽穗期,较当地常规灌溉晚15 d左右。

猜你喜欢
孕穗春小麦土壤水分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在我的村庄
衡水湖湿地芦苇的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江阴市“扬麦25”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在我的村庄
简述寒地水稻科学施肥技术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