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海外实习,挑战不少,收获很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闻学(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几位研究生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海外实习故事。
2019年,我以中国日报驻欧盟分社实习记者的身份来到欧盟的心脏比利时。
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的办公室坐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舒曼广场的一栋写字楼中,它的正对面便是欧盟的最高行政机构欧盟委员会,相隔不远便是欧盟理事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报道范围而言,欧盟分社的职责主要分为两方面:关注欧盟机构及其28个成员国的要闻,有针对性地报道比利时当地新闻。在工作时间上,为了配合报纸的发行周期和时差问题,除了突发事件,稿件需要在比利时当地时间上午11点前提交。
每周一的例会都会进行头脑风暴,汇报一周的采访计划和报道主题;同时日常还要担任轮值新闻要点发送员,在晚间将一天内的欧盟重点新闻进行内部整理分享,避免错过重要报道。
实习第一天我便赶上了比利时全国规模的大罢工,导致机场被迫关闭,公交和地铁也受到极大干扰。接到街头采访的任务后,由于没有可以搭乘的交通工具,我和同行的实习同学一路暴走,来到周边的学校、车站和医院了解受影响的情况。为了赶上交稿截止时间,我们吹着寒风就近坐在街头的公交车站,用手机写完稿件。
我们的指导老师常常说,要通过撰写一篇稿件,以点带面透彻了解整个话题,才是报道的核心意义所在,20多场活动,9篇自采稿件、1篇协助采访和2个视频作品给我留下的不仅是文字和影像,还是许许多多采访对象的亲身故事和对欧洲问题的感知了解。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们的第一篇自主稿件“比利时气候变化游行”。当天,布鲁塞尔上千名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开展第七次气候游行。当我忐忑地走出地铁站,一眼望去全是手工绘制的标语。我们采访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带着孩子参加的母亲、古稀之年的退休教授……三个多小时跟随着游行队伍的采访和拍摄,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新闻事务的震撼教育,为了拍出一张高质量的全景,我们想尽了办法挤过人群抢占花池高地,也无数次地尝试着捕捉振臂高呼的画面。
2019年,我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为中国日报驻欧盟分社的一名实习记者,开始了驻外初体验。
在这段驻外初体验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2016布鲁塞尔恐怖袭击三周年的报道。2016年3月22日,在布鲁塞尔的Zaventem机场和Maalbeek地铁站发生了3起连环爆炸,造成35人死亡,300余人受伤。此后比利时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纪念活动,哀悼在恐怖袭击中逝去的同胞。2019年纪念活动的主办方是一个由300多位幸存者构成的组织。在三周年这天,他们展映了一部描述受害者劫后生活的纪录片。
在活动现场,我见到了纪录片中的一位女主角,当时她已经是一位准妈妈了。她告诉我,自从爆炸发生后,她再也不敢乘坐地铁,甚至对公共交通产生了恐惧,但即便如此,生活还是要继续,尤其是当她迎来新生命的时候,她感受到了更强烈的生活的力量。她希望将自己的故事搬上荧幕,鼓励全世界更多有相似经历的人们,重拾生活的希望,走出痛苦的回忆。
2019年,我被国家留基委选派至新华社拉美总分社担任实习记者。
因为曾经发生过本地雇员在总分社附近被抢劫的先例,我被告知出入要上报、夜间禁止出行等注意事项。就在我到达的几周前总分社附近还发生了枪战,到了之后,我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关于枪击事件的案件。我来这里完成的第一篇稿件就是和墨西哥坎昆枪击案有关的。本地雇员却告诉我这已经不是什么值得报道的事件了。
我每天和2个中国外派记者以及8个本地雇员一起工作,主要承担了音视频部分的工作。墨西哥城时间比国内晚14个小时,我们的新闻总是会有点滞后。因此我们需要在国内上午8时之前尽量完成所有稿件并传回国内。这也要求拉美地区记者和总分社编辑要对工作更加熟悉、培养更高的新闻敏感度以及多媒体工作熟练度。我在完成一篇稿件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现场视频核实,查阅大量网络资料,有时候甚至直接联系雇员等方式以确保信息的正确和完整。
2 0 1 9年,我从北京前往埃及开罗,带着对中东世界的种种疑问,开启了海外实习生活,在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担任实习记者。
虽然当时埃及政局较为稳定,但中东总分社老师还是在我们报到后就收走了护照。我们被告知出入要报备,社里还开始实行每晚12点门禁,自诩胆大的我也不敢在夜间单独外出了。
为了让我们更全面地体验驻外记者工作,老师安排我们进行轮岗。我在中东总分社音视频部做了一个半月的视频记者工作,后又轮换至开罗分社担任文字记者。
在音视频部,我和2名中国驻外记者以及2名本地雇员一起工作,日常工作除了协助开罗分社外出采访拍摄外,更多的是在后方处理来自下属20个分社和当地媒体公司UNI的视频稿件,制作适合不同平台的音视频新闻。虽然之前也有过几份媒体实习,但这是我第一次全职担任视频记者。实习过程中,老师们倾囊相授,从针对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短视频的不同文稿要求,到镜头的筛选、剪辑节奏的把握、配乐的选择,再到从未接触过的音频新闻制作。
开罗分社的工作则是在前方冲锋陷阵,采集热气腾腾的第一手新闻。分社有4名中国记者和5名本地雇员,大多数采访都是中埃记者搭档前往。因为外出采访较多,所以有更多机会真听真看真感受,深入了解埃及社会,但工作时间相对不固定,采访常错过饭点,有时需要晚上加班,也有半夜紧急被叫起来写稿的特殊情况。分社前辈说,干新闻工作,态度远比能力重要,态度认真就不愁写不好稿子。核实时间、人名、职务、机构等基本信息,确保信息源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丰富背景介绍……这些都离不开认真细致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