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时光可以走得更慢一点。”看着穿着婚纱的妻子胡瑞芝,黄斌用微微颤抖的声音深情地对着老伴说。2019年8月,宁波市军休中心为黄斌、胡瑞芝这对相伴相守60 多年的耄耋夫妇补拍了婚纱照,圆了老两口一个甜蜜的愿望。
婚纱照拍完后,二老再一次穿上那身曾经相伴他们无数个春秋的军装,再拍一张。黄斌开心得像个孩子,双手不停地抚摸着胸前的纪念章。胡瑞芝含情脉脉地看着老伴,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
黄斌出生于1925年,19 岁参加革命,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台州军分区副政委。胡瑞芝出生于1930年,1947年入伍,是一位军医。他们是夫妻,也是战友,一个冲锋陷阵,一个救死扶伤。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这两位老人,离休后一起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开启了“燃烧夕阳”的助学事业。
20 世纪90年代初,黄斌和胡瑞芝受邀担任马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夫妻二人都认为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他们经常来到学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英烈故事,带领孩子们唱革命歌曲,组织孩子们去部队参观,教育他们听党话、跟党走。
2001年,黄老担任马园社区关工委主任,同时担任了海曙区中原小学、实施小学、翠柏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结合社区实际,积极创建“六好”社区关工委,定制度、建队伍、搞学习。每当寒暑假来临,黄老都会提前召集关工委成员会议,组织开展假日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学知识。胡瑞芝一直与丈夫并肩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我在党旗下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即便退役了,我还觉得自己是军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我希望能为培养他们尽一份力。”胡瑞芝说。
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夫妇二人看到一盘反映贫困山区生活的录像带。看到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因贫困不能上学,他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得知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出全社会帮助贫困山区孩子重返校园的号召后,胡瑞芝当即写信给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提出要资助贫困的孩子读书,并很快和丽水市景宁县的5 个孩子结了对,帮他们重返校园。从此,老两口资助贫困孩子的事业再也没有停止过。两位老人把扶贫助学作为晚年的人生追求,每年都通过宁波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慈善总会、浙江省青少年成才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
近30年,他们共捐出260 多万元,资助了300 多个孩子。助学对象遍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等10 个省20 多个地区。
现代平面设计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融合现代的思想观念和设计思维,才能使之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取“形”,延伸“意”,传达“神”。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无论是从形象上还是从意义上,都反映出了浓厚的民族底蕴,还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标志借鉴了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中的“中国结”图案,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之寓,六个圆形有路路畅通之意,十个空隙则有十全十美之含,两个上下相连的“心”展示着联通公司的宗旨。标志是吉祥寓意与信息理念巧妙组合的结果,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少了浓重的商业气,多了丰富的文化性和亲和力。
对于帮困助学,夫妇二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捐钱捐物,只是扶贫;政治上帮助、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体贴、学业上激励鼓舞,要结合起来才完美。”
1994年,与黄老结对的小学生小磊失去双亲,成绩直线下降。“同学都笑我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我不上学了。”小磊向黄老哭诉。黄老搂过小磊:“孩子不哭,爸妈不在,还有黄爷爷,还有很多关心你的人,一定要好好上学。”从那以后十多年里,老两口无微不至地关心小磊。小磊也很争气,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
1998年,得知嘉兴市一对孪生姐妹因母亲触电身亡产生了辍学念头,老两口先后6 次登门,从精神上和资金上资助她们,并多次写信、打电话鼓励她们。十多年后,姐妹俩顺利大学毕业。
老两口家中的橱柜里,珍藏着2100 多封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学业汇报信。20 多年来,他们坚持每信必回,并随信附带一张邮票,方便孩子们回信。读信是他们的幸福时光,回信是他们辛苦却从不愿意放弃的工作。有时他俩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一次,护士上门为黄老打吊针,黄老一边输液一边还在给孩子写信。护士要帮黄老写,黄老坚决不让,他说孩子们认得他们老两口的字,别人代写,孩子们会担心的。
正是这一封封书信,赢得了孩子们的心。爷爷奶奶与他们拉家常、聊近况、谈心事,嘱咐他们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健康。孩子们也总爱向爷爷奶奶倾诉烦恼,有什么进步,也向爷爷奶奶汇报,让黄爷爷、胡奶奶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悦。
为了帮助更多孩子,老两口日子过得十分简朴。在吃上,夫妻二人常常是煎饼卷大葱、小菜就馒头;在穿上,他俩平时穿得最多的就是洗得发白的军装。为了节省水电,他们家夏天只开电风扇,洗完脸的水再倒进洗脚盆里用来泡脚,洗脚水再用来冲马桶,洗菜水也积攒起来冲厕所、洗抹布用。
他俩参加教育关爱活动,每次外出,都是带着一只罐头瓶水杯挤公交车去,两个人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
帮困助学需要“真金白银”。虽然两位老人的离休工资不低,但为了资助更多的孩子,他们就省吃俭用积攒学费。二老有3 个孩子,除了大儿子收入稍好些外,小儿子、女儿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对自己、对子女,二老近似于严苛。他们把全部的爱,送给了困难学子。
子女们“责怪”二老太节俭,胡瑞芝就去做子女们的思想工作:“做人不能忘本,我们的养老金是国家发的,一分一厘都来自于人民。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困难孩子上不起学,我们用养老金去资助,也算是回馈社会和报答人民。”
两位老人最开心的就是历数自己帮助的孩子,谁学业有成了、谁走上工作岗位了。他们最得意的是,得到他们关爱的5 个外地孩子已在宁波扎根,还经常到家里来“探亲”。
2005年,二老为了看望资助的山里孩子,还专程去过一次贵州。老两口买好火车票后,才告诉儿子自己的打算。“我母亲那年75 岁,父亲81岁,两个老人竟然买了硬卧票去贵州,火车要坐整整3 天!”他们的儿子黄先生回忆,当时想阻止父母已经来不及了,没办法,就打算给老人把车票换成软卧票,无奈车票早已售完。拦也拦不住,老两口一定要去。就这样,胡瑞芝和黄斌带了些干粮,坐上了去贵州的火车。一个多星期之后,看到两位老人平安归来,精神状态似乎比去之前还要好,子女们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近30年的公益助学,给二老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西藏的孩子寄来了洁白的哈达,贵州的学生传来了亲切的问候,农村的娃娃寄来了成绩报告单,本地小朋友见到他们大喊“奶奶、爷爷”,上大学的孩子们通过微信、QQ 给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近几年,黄老身体不太好,躺在病床上的他,还专门让工作人员去邮局给贫困孩子寄生活费。2013年的大年三十,黄老把刚领到的1.8 万元春节补助费,全数捐给了困难学生。
在两位老人的影响带动下,他们身边的战友、亲人也纷纷加入到助学行列。2014年11月,宁波市海曙区团委联合月湖街道成立了“黄爷爷爱心助学基金”。2015年,34800 元作为青海省天峻县58 名中小学生的午餐补贴款,与海曙区24所中小学捐赠的万本图书一起,带着老两口和社会各界的爱心,寄到了遥远的青海。
“我们的目标是在有生之年资助到500 个孩子。”老两口说,“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会坚持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