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号C星发射成功
发射现场
2020年9月21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C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运行于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也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卫星之一。卫星有效载荷包括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校正辐射计、船舶识别系统和数据收集系统,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影响,入轨后将开展全天时、全天候连续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工作。据悉,海洋二号C星将与2018年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和后续将发射的海洋二号D星共同构成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实现高时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全球覆盖的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要素观测,具备小时级覆盖全球主要海域的观测能力,同时能够实现亚中尺度海洋现象观测,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气象、交通和科学应用等提供重要支撑。海洋二号C星遥感数据还可应用于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动力学、海洋气候与环境监测、海冰监测等方面研究。此外,海洋二号C星是首颗整星带太阳翼运输进场的大型遥感卫星,并通过合舱板无线测试,将发射场工作周期缩减近20%,对后续大型遥感卫星和商业卫星流程优化具有良好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
据《航天报》2020年9月21日报道,2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4台120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20 s,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并在轨验证了120N发动机的实际性能。截至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60天,距离地球约1900万千米,飞行里程约1.6亿千米,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正常。天问一号发射入轨和第一次中途修正的精度很高,本次修正量很小。按照飞行计划,后续天问一号将进行一次深空机动,相比较于轨道修正的细微调整,后续择机实施的深空机动则是一个控制量较大的轨控动作。深空机动后,探测器才真正意义上飞向火星。
高分十一号02星成功发射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0年9月7日报道,当天,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一号02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同时也可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该星与高分十一号01星在轨组网后,将大幅提高观测效率。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单星、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轨道高度700 km)运载能力可达2.5 t。
齐鲁一号、齐鲁四号遥感卫星计划10月发射
据齐鲁晚报2020年9月9日报道,近日,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布“齐鲁星座”计划,首期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两颗遥感卫星预计10月发射。“齐鲁星座”属于低轨遥感星座,是国内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小卫星”模式的创新遥感应用示范项目,将由包括光学卫星、雷达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组成,各卫星之间采用激光通信链路进行连接,多颗卫星的遥感数据相互补充,向地面提供高精度的商用卫星数据,观测精度将达到0.5 m分辨率,能够提供全天候、全空时服务,实现全球任意地点一个小时之内重访,山东省全域两小时之内覆盖。未来山东省将积极整合现有卫星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的产业应用,推进示范应用基地建设,重点拓展卫星互联网终端研制和卫星应用服务领域,深度赋能数字山东建设。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再次执行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据新华社2020年9月4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预定着陆场,期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这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自2016年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后,时隔4年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执行过13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将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和1个空间实验室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100%。
高分九号05星、多功能试验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发射现场
2020年8月23日,高分九号05卫星和多功能试验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两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高分九号05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多功能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对通信、导航、遥感等新技术在轨进行试验验证。
应急管理部、国防科工局领导检查指导环境减灾二号01组卫星研制工作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0年8月21日报道,20日,应急管理部郑国光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吴艳华副局长等领导现场检查指导环境减灾二号01组卫星研制工作,并就卫星发射准备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集团公司杨保华副总经理及总部机关有关领导,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张洪太院长、葛玉君副院长,型号两总以及工程各大系统相关单位的代表陪同检查。科工局吴艳华副局长要求工程各大系统密切配合,严控质量,做好预案,同时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卫星的效能,将环境减灾二号01组卫星用好,并表示科工局后续将积极支持应急管理部开展卫星项目的规划和论证,持续推进应急减灾事业的发展。
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仪式现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0年8月20日报道,当天,高分七号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召开,标志着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该星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初步形成,将进一步满足用户在基础测绘、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乡建设监测评价、农业调查统计等方面的数据需求。卫星于2019年11月3日发射,搭载了双线阵立体相机、激光测高仪等有效载荷,突破了亚米级立体测绘相机技术,能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光学立体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激光测高数据。卫星在轨测试期间,对土地违法监察、基本地物要素识别、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公路建设施工监测等方面的一系列功能进行了验证。下阶段,卫星将在全球地理信息获取、自主数据提供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高分九号04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发射现场
2020年8月6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高分九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取得圆满成功。高分九号04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这是继高分九号02、03星发射之后,高分九号系列卫星的又一次重大成功。
“星船”原型试验火箭SN7.1完成压力测试
SN6的试飞试验
据SpaceX爱好者网站2020年9月16日报道,SpaceX公司的“星船”试验火箭SN7.1完成了首次压力测试,庆幸的是它没有在首次压力测试中爆炸,这表示特质的304L不锈钢材料表现突出,目前官方没有给出具体测试数据及损伤情况,但SN7.1作为全新的合金结构应该已经在测试中达到了0.75~8.0 MPa的压力,希望其可以顺利完成接下来的一系列测试。另外公司编号为SN5、SN6的两枚全尺寸“星船”原型试验火箭已完成高度150 m的试飞试验。公司CEO埃隆·马斯克表示,接下来带襟翼和头锥的SN8试验火箭将进行高度18 km的试飞试验并返回。“星船”采用的是SpaceX公司下一代“猛禽”发动机,要达到18 km的试飞高度,SN8可能需配备3台该型发动机,而SN5和SN6都只配备了一台,且未配备头锥和能改善飞行控制的机身襟翼。
日本H3运载火箭推迟发射
据《航天新闻》2020年9月11日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宣布,由于主发动机问题,新型H3运载火箭的首发时间至少推迟到2021年春天。据悉,工程技术人员在火箭第一级的LE-9发动机方面遇到技术问题,具体问题未说明。LE-9发动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曾在年初进行热试车。H3运载火箭将接替现役H2-A、B型火箭,H2系列火箭是日本近20年来使用的主力火箭。按照设计,H3火箭的发射费用相比H2火箭将有显著降低,从而提高其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力。
NASA放弃购买俄罗斯“联盟”载人飞船的舱位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0年9月10日报道,NASA放弃购买定于2021年春季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联盟MS-18载人飞船的宇航员舱位,“国际空间站”将迎来首艘仅载有俄宇航员的“联盟”载人飞船。自2006年至今,美国已耗资40多亿美元向俄方采购了72个“联盟”飞船的宇航员舱位,用于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在此期间,往返费用从2000万美元增加至约9000万美元。
德尔它-4H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中止原因查明
火箭被氢气火焰包围
据航小宇2020年9月14日报道,8月29日,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的德尔它-4H重型运载火箭在发射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NRO)一颗保密卫星时,火箭在起飞前3秒突发故障,发动机正常排出的氢气上升后被点燃,由于火箭未能离架,导致氢火迅速包围了火箭,火箭控制系统自动进行了紧急关机,发射被迫中止。据悉,发射终止的原因是发射台有调节器被卡住,好在火箭整流罩内的载荷正常,此次搭载的是代号为“导师”的静止轨道信号情报卫星系列的第8颗侦察卫星。该系列卫星与著名的“锁眼”卫星齐名,以神秘和昂贵著称,据称卫星造价贵过等重黄金。巧合的是,在2018年12月9日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场,联合发射联盟的同一款火箭,在为同一个客户发射新型“锁眼”卫星时,也曾遇到紧急关机的情况,好在当时载荷也是安然无恙,几天之后故障查明是传感器导致,排除后火箭于2019年1月将卫星发射升空。
NASA的哨兵-6A海平面与气候观测卫星将发射
哨兵-6A卫星
据网易新闻2020年9月7日报道,NASA计划11月发射哨兵-6A海平面与气候观测卫星。卫星未展开时的长度约5.1 m,高度约2.35 m,宽度约2.58 m,发射质量约1.36 t。其基本目标是测量海洋,可极其精确地监测海平面上升、提供大气数据、帮助改进天气预报、跟踪飓风和改进气候模型。哨兵-6是组成哥白尼哨兵-6/Jason-CS任务的两颗卫星之一,另一颗哨兵-6B将于2025年发射,两颗在轨卫星将收集全球90%的海平面测量数据,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还将利用GNSS-RO载荷观测地球大气层深处以测量其物理特性。
“织女星”运载火箭一箭53星发射成功
“织女星”火箭
据澎湃新闻2020年9月3日报道,2日,由法国阿里安航天公司(Arianespace)运营的“织女星”运载火箭搭载13个国家21位客户共53颗卫星升空,火箭起飞104 min后最后一颗卫星被释放,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次拼单发射包括7颗质量为15~150 kg的卫星以及46颗较小的立方星,它们要分别部署到515 km、530 km的太阳同步轨道,执行包括对地观测、通信、技术演示等各种任务。这是2019年“织女星”火箭发射阿联酋鹰眼1号地球观测卫星失败后的首次复飞任务。此次发射也是ESA“小型航天器任务服务”(SSMS)计划下的首次拼单发射业务。SSMS分配器拥有模块化轻型碳纤维结构,可运输质量在1~500 kg的多个轻型有效载荷进入太空,可为小卫星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发射机会。ESA表示,计划于2020年首次飞行的“织女星”C型运载火箭将在更宽的火箭整流罩内提供额外700 kg的运载能力。阿里安航天公司成立于1980年3月,总部位于法国,股东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瑞士等空间技术研究机构或公司,其中法国持有最多股份。
“露西”探测器将于2021年发射升空
“露西”探测器
据《科技日报》2020年9月1日报道,NASA批准了探索“特洛伊”(Trojan)小行星群的“露西”探测任务。该任务由美国西南研究所(SwRI)主导,拟于2021年10月发射探测器,探索主小行星带内的1颗天体和“特洛伊”小行星群内的7颗天体。据悉,“露西”探测器将在太阳系内进行为期12年的旅行,行程达64亿千米,探索8颗小行星,将成为一次性探测小行星数量最多的探测器。“露西”将在2025年到达第1颗目标小行星,2027年到达7颗“特洛伊”小行星中的第一颗,2033年飞掠最后一对特洛伊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群是与木星共用轨道、一起绕太阳运行的一大群古老的小行星,“露西”取自科学家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具南方女性古猿化石的名字,其生活在距今约320万年前,被认为是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也是目前所知人类的最早祖先。
俄计划10月发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新卫星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0年9月2日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下属列舍特涅夫信息卫星系统股份公司总经理尼古拉·捷斯托耶多夫在采访时表示,格洛纳斯-K新一代导航卫星的发射日期已确定,将于10月16日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新一代格洛纳斯卫星与上一代相比,卫星的导航信号更强,寿命更长。目前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有27颗卫星,其中24颗正常运行,一颗为备用卫星,一颗处于飞行试验,另一颗在研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