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滇剧:像花卉一样散发芬芳

2020-10-16 05:56罗嘉,赵芳,孙铭
今日民族 2020年8期
关键词:协会艺术

过了腊八就是年。

当家家户户都在赶着置办年货的时候,李彩萍却放下家里大小事务,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演出彩排当中。

每天陪伴在她身边的,还有来自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斗南社区的二十多位居民。他们既是自幼相识的亲朋邻里,又是合作无间的舞台伙伴。如今,大家还同属于一支团队——呈贡斗南滇剧爱好者协会。

换行头、对唱词、讲剧本,虽然不是正式演出,但所有人一丝不苟,拿出最好的精神头,努力把每一个细节演练到位。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琴音缭绕,临近春节的斗南,散发出浓浓的“滇韵”味道。

从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斗南社区都会展开一场“梨园大聚会”。滇剧、京剧、花灯等多种传统曲艺类节目轮番上演,专业演员与民间票友“你方唱罢我登场”,每次都能吸引十里八乡群众热情参与,如今已成为春节期间昆明市区一大人文景观。

自2003 年成立以来,呈贡斗南滇剧爱好者协会从未缺席正月十六的舞台。“我的同辈与长辈,很少有不听戏的,滇剧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妙的声音。”李彩萍说,尽管目前滇剧发展遭遇了瓶颈,但她和协会的每一个人愿意倾尽全力,把家乡的艺术传承下去。

除了鲜花还有滇剧

摊开相册,一张张旧照片瞬间勾起了李彩萍对往事的回忆。在一张“全家福”上,铜锤花脸、青衣小旦、丑角须生扮相的一个不少,让人不敢相信,如此人员齐备、派头十足的演出队伍,居然只是一支农村文艺宣传队。

“我们斗南人引以为傲的除了鲜花,还有滇剧。”上世纪80 年代,斗南村(今斗南社区前身)的滇剧艺术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每天吃过晚饭之后,村民们最大的消遣就是前往村里茶馆听戏。“每晚都唱,剧目层出不穷,演出像模像样。”李彩萍回忆说,虽然村文艺宣传队只是一个草台班子,但专业程度一点不亚于专业戏曲剧团。“能拿下全本大戏,折子戏是家常便饭。”

斗南村的滇剧实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三大声腔先后传入云南,与地方方言和民族民间音乐融合后形成了滇剧这一地方新剧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并于2009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斗南村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就成立了“戏学社”专唱滇剧,先后孕育出了李有才、毕月楼、陈炳忠等多位名家。在民间艺人努力耕耘下,滇剧在斗南生根发芽,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李彩萍就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熏陶下长大,萌生了学戏的想法。“那个时候,站在台上的能唱,不需借助麦克风就能气贯全场;坐在台下的懂戏,条纲戏(指没有剧本和唱词可依的临场发挥)根本找不到饭碗。”

从1979 年初次登台,到成为村文艺宣传队骨干,李彩萍和传统艺人一样饱尝了“台下十年功”之苦。然而,时代并没有给学得一技之长的她和其他艺人提供太多发挥空间。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剧种开始遭遇史上“最冷寒冬”,从“一票难求”跌落到“无人问津”,滇剧也进入了发展低谷。

许多人为了生活先后改弦更张,而李彩萍和村里一些艺人还常年坚守在为数不多的乡村演出现场。“从没在唱戏上挣过钱,相反还一次次耽误了生产。有时演出回来后,菜已烂在了地里。但戏不能不接着唱,不然斗南滇剧就会断在我们这代人手上。”

探索传承之路

一开始,艺人们的设想较为简单,“四处去唱,想着有观众慢慢可能会有市场。”但无情的现实却击碎了他们的梦想:从舞台上一眼望去,“黑头发”难见踪影,而许多演出主办方的态度也从“不能没有你”变成了“你爱来不来”。

当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一起逐渐老去,滇剧文化最终还能留下几许?

滇剧传承成为折磨斗南人的一块“心病”,引起了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上级有关部门关心指导下,2003 年,自幼爱戏、学戏,又有着深厚滇剧艺术功底的斗南人李有信发起成立了呈贡斗南滇剧爱好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先后有专业和业余滇剧演员50 余人加入其中,为传承滇剧艺术群策群力。2014 年,李有信出资在昆明市七甸小哨箐建盖“滇戏传习馆”,两年后,传习馆被昆明市命名为“滇戏传习基地”。

走进滇戏传习基地,一眼就能看到颇有年头的“金丝银线”与“刀枪剑戟”整齐陈列在橱窗内。“这里每一套行头和道具都有上百年历史,是当年斗南戏学社演出时所用。”李彩萍介绍,协会成立之后便马上投入到滇剧文化的发掘和抢救当中,收集保护了一批散落在民间的历史实物和文字图片资料,“这些凝聚着前辈艺人心血汗水的遗产,成为了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与此同时,协会积极邀请云南省滇剧院、原昆明市滇剧团多位名师前来授课,将《送京妹》《京娘送兄》《定生打碗》《血手印》《十五贯》等一批在民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剧目做了重新编排,同时还在名师指导下,相继编写创作了《村官家事》《春风化雨》《柳暗花明》等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新剧本,进一步丰富滇剧剧目。“协会每周固定在滇戏传习基地举行排练,我们将排好的剧目带到县城和乡村文艺舞台上,受到各地群众喜爱与好评。新剧目还在省市区三级文艺调演中多次名列前茅,得到专家和同行肯定。”此外,协会还常年坚持在全省各地义务巡演,每次演出邀请摄像师进行摄像,一方面为将来的传承留下可供参考的数字影像资料,另一方面刻成光碟用于对外传播交流,扩大滇剧影响力。

协会与滇戏传习基地的建立,让呈贡斗南地区的滇剧传承与发展拥有了一块儿“新阵地”,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成员老龄化问题突出,大多数人都已经做了爷爷奶奶。像我这样50 岁出头的‘六零后’算是协会中的青年。”李彩萍说,滇剧艺人需要能吃苦、扮相好、嗓子好三个硬性条件。十年能出一个状元,但十年不一定出得了一个演员,“越早接触滇剧越有利于传承。”

为此,协会想到了“从娃娃抓起”。2014 年,在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滇剧进校园”在斗南学校成功实施。李有信、李彩萍等人每年在该校教授数十名学生学习滇剧,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到孩子心间。

“几年下来,有的孩子通过学习,对滇剧艺术产生了一定兴趣,有的还在省区市的少儿艺术才艺大赛、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活动中崭露头角。”李彩萍说,看到有孩子喜欢滇剧,她感到特别欣慰。但孩子们将来升学去到别的地方之后,可能就失去了学习滇剧的机会。“我们目前正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滇剧能够更好地持续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艺术像斗南花卉一样散发芬芳。”

猜你喜欢
协会艺术
纸的艺术
求职难
“广厦奖”优秀评选机构名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爆笑街头艺术
校园协会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