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洁
【摘要】剧本这一独特的体裁在整个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篇数极少,但剧本在教材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却不可小觑,它对于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需要关注剧本文体特点,依托剧本的这一体裁,将解读剧本的难点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本文以《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为例,谈如何运用剧本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有效阅读。
【关键词】剧本 教学价值 矛盾冲突 潜台词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部独幕剧,它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剧本。剧本是一种极其生动的文学体裁。剧本在整个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篇数极少,但它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却不可小觑,学会阅读剧本,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第一次与剧本这种文学体裁谋面,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剧本的基本常识。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文体特点,依托剧本的这一体裁,将解读剧本的难点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剧本情节的推动和发展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实现的,这是剧本的最为重要特征,教师要利用好剧本的矛盾冲突,逐步将学生引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个性化的台词和人物的肢体语言来塑造的,特别是剧本中的人物的台词,常常含有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值得学生好好品味,引导学生在此处驻足停留、咀嚼玩味,对感悟人物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剧本这种文体时,教师可以从剧本的教学价值人手,引领学生有效阅读。
一、抓剧本矛盾冲突,梳理剧情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塑造人物个性,所以剧本的台词承担着推动故事情节,展开矛盾冲突的使命。教师要抓住矛盾冲突这一元素,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剧本的内在意蕴。《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虽然语言浅显,情节简单,但引导学生通过台词来认识“戏剧矛盾冲突”,能让学生对剧本这一文体的特点了解更深入。当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这一发现能激发学生对阅读剧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剧本中,公仪休非常爱吃鱼,可是面对管家送来的鲜美大鲤鱼时,他却又婉言谢绝。此时,教师就要抓住课文中的两句台词“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与“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对这两句进行设疑,揭示出剧本的矛盾冲突:公仪休究竟是爱吃鱼还是不爱吃鱼呢?他为什么要对管家说这些话呢?公仪休觉得“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啊”“只要天天有鱼吃就心满意足”,可为什么一转身就说“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呢?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剧本的“矛盾冲突”所在——爱吃鱼却拒收鱼,对这一处看似矛盾的人物语言反复品读,学生感受到了公仪休拒收礼物的特殊方法,理解“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收人家的鱼”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受公仪休清正廉明、一尘不染的高尚品德,学生对公仪休的政治远见也就自然理解了。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正是紧扣剧本人物言行的前后矛盾之处,来引领学生经历寻找矛盾、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全过程,从而深入感知剧本,了解剧情的冲突和发展。
二、品潜台词言外之意,感悟形象
潜台词是指潜藏在人物内心深处,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这未尽之言、言外之意往往蕴含着人物的个性特征。抓住话中之话、弦外之音,无疑就是抓住了剧本教学探索人物个性特点的金钥匙。教学中,我们要在品味潜台词上浓墨重彩,下一番功夫。文中有两处,特别值得品味和感悟。
如管家说“公仪休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太辛苦了,送条鲤鱼给他补补身子”,这位管家真的是因为公仪休日夜操劳,太辛苦而送鲤鱼吗?让学生通过品味管家的神态“满脸堆笑”这一细节,就可以发现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学生就发现了这是管家有意讨好,别有用心。
再如,公仪休说“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学生前后关联阅读发现,他根本不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而是非常喜爱吃鲤鱼的,公仪休“道明原因”的这段语言,更是他这个人物鲜明个性的体现,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理解这段话的文字表面之意,发现关联词语的巧妙使用,使得言真意切,具有说服力;再引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鱼”能否换成其他他所喜爱的事物呢,把它替换进去进行说话练习,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公仪休不但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而且对其他的诱惑都拒绝接受;最后,选择句中的关联词语来说说对贪官的警戒之言。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形成这样的感悟:公仪休的台词有着这样的言外之意——“我”不能接受这礼物,“我”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这样的教学,在理解潜台词上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进行巧妙地融合,运用关联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这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又是对语言的运用;既是对内容的拓展,又是对主题的深化,一举多得、一气呵成。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潜台词、感悟人物形象,把阅读剧本的方法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揣摩的眼神来探究台词,从而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演故事情节,实践提升
剧本是为表演而创作的一种文体,引导学生借助剧本所创设的情境学着表演,才能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从而以演促读,发展朗读能力。小学生有乐于表演的天性,看到剧本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表演欲望。剧本教学,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必不可少,让学生将静态的剧本通过动态来呈现,在表演和评价中,使剧中人物形象在學生脑海中丰满起来。
本文中,公仪休与管家两人的台词看似质朴,却巧妙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学生表演、感知、体悟的好素材。对两人的台词以及括号中的提示性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把自己对剧本的人物形象的体悟,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表演,在表演中思考如何演绎到位,以读促演、以演促悟,教师也就成了拥有导演身份的观众。此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是深刻而又全面的,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公仪休的廉明清正,还能深刻感受到他拒收礼物的巧妙智慧。教师在剧本教学中,抓住剧本语言的核心词语来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不断形成鲜明的认知感受,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强化对文本语言的内在感知。
教师在对剧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文体的教学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紧紧扣住剧本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舞台的表演性等特点来教学,让学生接触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